(桂姗姗,从北京市延庆区十一中学轮岗到北京市延庆区永宁学校)
坐在桌前拧开灯,拿出纸张收纳盒,又往厚厚的一沓纸中存了一张,嘴角轻扬;打开手机中的相册,找到署名学生的文件夹,一张张翻看学生的作品,这是每晚最惬意的时候。纸张收纳盒中是我的教学思维导图,学生文件夹中是我拍的学生画的学习思维导图。
从十一中学轮岗到永宁学校,接手七年级的学生,几节课后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较为薄弱,除了没有阅读习惯、阅读量太少之外,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思考的意识,也不知道该如何思考。我想,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不但能够提高他们文本解读的能力,更能让他们终生受益。怎么培养呢?思来想去,我想到了思维导图。
那就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最简单的大括号式思维导图着手。第一步:找位置。给出既有概括内容又有需要概括内容的导图,先带领学生分析给出的概括内容的规律,让他们有思考方向。然后,给出已经写好的需要概括的内容,按照已知的概括规律,让他们选择相应的位置,并结合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说明原因,这样难度低、收获多,学生自然乐此不疲。第二步:断正误。给出的思维导图在概括上都有两组答案,一对一错,让学生判断正误,并结合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说明原因,学生很快驾轻就熟。第三步:会补写。这次依然给出既有概括内容又有需要概括内容的导图,但要学生补写需要概括的内容并分析,有了前期的训练,很快学生就有模有样了。第四步:靠自己。自己独立完成整个文章的内容概括,集体评价分析。渐渐地,学生能静下心来读书了,能按照要求思考了,能有自己的想法了。我趁热打铁,把气泡图、鱼骨图、折线图等引入课堂,并把思维导图的内容从概括文章内容扩充到结构关系、内容联系、知识链接等。学生画的导图慢慢地由简到繁、由规定到自主、由大众化到个性,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条线、每一个符号都闪烁着他们智慧的火花,这些火花都是他们深思熟虑之后的成果,是他们化茧成蝶的蜕变。
小小的思维导图让学生爱上了思考,因为有了思考,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读《阿长与〈山海经〉》,他们先是嫌弃,继而唏嘘,最后泪光晶莹;读《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他们初凝眉,再展颜,最后拍案叫绝;读《恐龙无处不有》,他们从迷茫到惊喜,随后交口称赞……感受着学生解读文本能力的提升,感受着他们把思考变成了一种习惯,感受着他们思维品质的质变,我的心慢慢踏实起来。
纸短情长,今晚我记下了教学日记,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