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国鹏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天津 300270)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农村家庭道德建设是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社会主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由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农村家庭道德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进入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快速发展,蹄疾步稳地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家庭道德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要素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基层政府重点围绕提升乡风文明的总体质量,统筹推进各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其中农村家庭道德面貌改善十分明显,一方面,各种形式的评优创优活动相继展开,通过评选“星级文明户”和“道德模范之家”等活动设立典型,鼓励农村家庭弘扬正气;另一方面,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良好家风伴我成长”和“婚育新风进万家、不让落后思想进我家”等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农村家庭培育风清气正的家风家训。
自古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就把各种优良美德代代相传,并成为每一个农村家庭的治家名言,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和组织在农村纷纷进行宣传,常见的有创办美德宣传栏征集村民好人好事进行宣传,装饰文化长廊把传统美德用彩绘的方式画在墙上,开设活动中心放映电影和书籍对村民免费使用,举办传统文化文艺汇演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向村民传递中华优秀美德,使广大农民群众通过活动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有的基层组织为了强化传统美德宣传效果,在活动后期开展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合,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使传统家庭美德深入人心。
农村家庭是每一个农民成长的基本环境,一定程度上讲家庭的道德风貌决定了家庭成员的基本道德倾向,特别是随着农村家庭的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惩恶扬善、尊重科学、积极乐观、健康生活等思想逐渐得到推广,特别是在婚丧嫁娶方面的改善十分明显,过去讲排场要面子的现象越来越少,重男轻女的思想也有所转变,封建迷信的思想逐渐被科学文化所取代,农村家庭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
家庭关系是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基石,家庭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家庭关系和谐,同时家庭关系的和谐也集中反映了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成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过去的纵向父子关系为核心转变为当前横向夫妻关系为核心,这个过程中家庭关系也受到了挑战,而此时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功能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通过道德的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逐渐引导家庭关系和谐稳定,在农村家庭关系中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邻里团结的现象整体令人满意。
尽管农村家庭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凸显。首先,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体现在负责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人和从事农村家庭道德建设事业的人不足,家庭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专项工程,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干专业的事,而现实中这一项工作从乡镇到农村并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且家庭道德建设只是作为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其中一项任务,缺乏对责任人的考核。其次,物力和财力方面投入不足,尽管村里有宣传栏、活动中心、文化节,但宣传内容陈旧、书籍残缺不全、影视资料跟不上时代,宣传阵地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同时在经费上用于道德建设的经费极少,甚至出现挪用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开展。
农村家庭道德建设并非是一项短期可以快速见效的工程,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必须有可靠的制度予以保障,从而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能够持续推进;而在现实中,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配套制度总是缺位,个别制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无法实施,甚至有的基层组织对农村家庭道德建设是什么都不清楚,制度建设无从谈起。
农村家庭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这就要求农村家庭道德建设尽可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促进农村家庭更好地进行道德建设,但在现实中农村社会道德建设氛围并不乐观,或者说良好的风气只是停留在表面,一方面,农村家庭对成员的道德教育存在偏差,近些年随着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思想深处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家庭中急功近利的思想十分普遍,遇到个人、集体、国家利益冲突的时候总是不能够很好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遇到个人得失问题时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甚至出现极端化的倾向。另一方面,歪风邪气的滋生蔓延,封建迷信偶有出现,贪图享乐、游手好闲、盲目攀比经常反弹,甚至“黄赌毒”等严重危害家庭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环境。
以上三个方面均是从家庭外部的角度来审视,但在家庭内部的很多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是农村家庭婚姻道德出现危机,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发展的差距较大,从农村到城市的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也因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他们为了改善家庭状况背井离乡和工友们一起打拼,但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夫妻不和、婚外情、家庭暴力等问题。二是农村家庭中亲子道德出现危机,空巢老人现象依然严峻,加之家庭关系的变化,家庭重心下移,农村家庭中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加棘手,同时,留守儿童的现象有所缓解,但在个别农村也有出现,这些使得“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无法实现。三是邻里之间关系紧张,过去农村社会中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现如今其乐融融的景象逐渐被冷漠所代替,甚至邻里之间出现攀比斗恶的现象,严重阻碍了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
农村家庭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受到农村家庭经济水平的制约,尽管我国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但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具有其特殊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渐突出,从根本上决定了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性,正如上文所说家庭道德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成效并不显著,良好且稳定的家庭道德的风尚并未普及,特别是出现了经济建设较好的村精神文明建设显得会更体面一些,而经济发展状况一般或较差的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尽如人意,如上文说到的在家庭道德建设中存在蜻蜓点水的现象,相应的各种活动和保障机制也就难以实现。
思想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正处在转型期,各种现实问题也较为交错繁杂,这对于基层政府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一村一域的发展更加依赖于政府的决策和引导,回顾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全国有许多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但有些村富了口袋却穷了脑袋,乡风文明建设依然不够扎实,如上文提到的一些农村经济状况好转了,但家庭道德氛围却变差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这里基层政府如果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就容易出现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或者说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半途而废。
家庭道德建设本身就属于高层次的社会规范,然而这一主体如果是农村家庭就需要更大的耐心和精力投入其中,我国农村家庭长期存在着一些思想认识上的短板或者说是误区,有的思想甚至是根深蒂固,这对农村家庭包括农民自身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作为基层政府必须积极主动的引导舆论氛围,构建良好的道德环境,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思想观点盘根错节。正如罗国杰在其《伦理学》一书所说的“长期被蒙蔽的眼睛亮了,长期被堵塞的耳朵聪慧了,但却有点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面对各种各样的思想,农民群众缺乏足够的认识进行判断,如果基层组织不进行及时引导,久而久之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舆论氛围会遭到破坏。
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属于历史性因素,长期如此导致了我国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更显得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滞后,进而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因此农村家庭从人员结构上出现了缺位,农村家庭关系出现严重失衡,更为严重的是农村劳动力流失直接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从根本上掣肘了乡村振兴的建设,间接引发了农村家庭的一系列问题,夫妻不和、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出现。
传统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农村家庭既是生活整体,又是大型的联合生产单位,农民与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中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家族式生产转变为现如今家庭式生产,家庭关系结构发生改变,并且伴随着重心下移,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引发了农村家庭代际道德失衡,由此产生赡养老人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此外,家庭关系的变化由内而外瓦解了传统农村主干式或者联合式的家庭结构,相对松散的人际关系导致了农村家庭与家庭之间相互依赖度逐渐降低,邻里关系逐渐冷漠。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农村家庭道德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运用历史的分析法和阶级的分析法,一是找准农村家庭的历史定位,结合时代背景,如在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征程中来审视农村家庭道德的现状,大力倡导和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迎合新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道德体系。二是运用阶级的分析方法,始终站在农民群众的立场上,注重调查研究。三是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思考问题,以新时代作为最新历史方位,深刻学习领会乡村振兴的战略内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秉承着这样的态度是解决农村家庭道德建设一切问题的基础。
矛盾的分析法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一方面,从不同的农村家庭道德现状进行分析,摸索其中共性的规律,实现认识的个别到认识的一般,具体来说首先要规范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考虑农村家庭的特殊性,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环境差异性,特别需要注意在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出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差,我国农村分布区域广泛,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差异较大,人文环境中素来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因而在开展工作时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尝试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指导,增强相关工作的针对性。
农村家庭道德建设中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必须要坚持的重要原则。第一,弘扬传承优良传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精神的民族,道德更是作为治国安邦的最高行为准则,传统美德的继承更是我们华夏儿女共同的思想瑰宝,因而在农村家庭道德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但同时也要杜绝一些落后的思想传播。第二,积极创新与时俱进,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规律,这就决定了农村家庭道德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道德内涵从而实现道德作用的更好发挥。这里也需要注意事物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新的道德规范在没有足够的生存环境充分出现时,落后的道德规范就会依然存在,甚至是交织在一起,这就需要辩证看待事物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农村家庭道德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更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如何在新时代加强农村家庭道德建设,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农村家庭道德建设根本上受制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汲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因此基层政府必须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党关于新时代社会矛盾变化的观点为农村家庭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聚焦在“不平衡不充分”这两个方面,一方面,统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借助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规划,以扎实农村经济为基础,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加大投入,各级政府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家庭道德建设。另一方面,充分激发调动各级主体的积极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农村家庭道德建设必须想方设法使农村家庭包括农民自身转变思路,充分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调动在道德建设方面的内在动力,这是成功解决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此外,还需要有久久为功的思想准备,农村家庭道德建设需要有足够的担当和耐心,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必须从思想深处转变思路。
制度建设管根本管长远,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良好的制度建设更体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新时代需要有更加健全的制度体系为之保驾护航,农村家庭道德建设同样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支撑,因此首先,建立健全农村家庭道德规范,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内容为指导思想,结合道德建设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道德规范,同时配套制定各级政府、相关单位、基层组织的工作职责,压实主体责任。其次,落实执行制度,良法更需要善治,制度的有效实施才能证明制度存在的价值,否则就是形式主义,同时配套制度实施的效果评价制度,包括自下而上的纵向评价细则和从左到右的横向评价细则,评价结果与责任主体工作业绩考核相挂钩并适当增加该细目的权重比例,配合以奖励和惩罚措施。最后,建立监督机制,考虑到家庭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连锁反应,而且最令人担心的就是出现道德建设成果的不稳定,这就必须积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广泛监督各级组织和相关人员,并配套以奖励制度,此外,可以建立多渠道的家庭互动机制,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积极开展家庭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促进良好家庭道德风尚的形成。
家庭道德的培育需要有良好的道德氛围涵养,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及时引导农村社会环境中意识形态的方向,对农村家庭道德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的瓶颈期,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布局不合理,农业人口比例失衡、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认识水平滞后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农村社会中精神文明建设困难重重,这样的背景风清气正的舆论文化氛围不易形成,相反一些根深蒂固的不良思想和风俗久久不得移除,加之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快速推进,一些歪风邪气时不时地干扰着大家的视野,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加强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及时引导,丰富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手段和方法。例如在原先传统的宣传模式基础上引用“互联网+”的模式,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家庭道德建设,并配置专职人员进行网络维护,鼓励、调动更多的农村家庭参与道德建设活动弘扬正能量,同时对一些不道德的现象依法予以曝光,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历史性因素,也因此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诸多农村社会问题的出现,阻碍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环节长期与城镇居民保持“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家庭的发展,当然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基础,但经济基础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就必须寻求短期可以缓解这一压力的办法,因此必须重视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使农民能够感受到当下在农村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要增加就业机会,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去乡镇投资设厂,引导农村青壮劳力留在附近就业,并由政府出面保障农民工工资和福利待遇;要挖掘农村自身价值,根据农村自身特点选择更好的发展路径,政府派专人进行对口扶持,发挥传统农业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家庭生活质量,从而增强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德治为法治建设提供指引和良好的道德氛围,而法治为德治提供最低的司法保障,也因此常常将德治与法制相结合。当前农村家庭道德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家庭问题已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甚至已经突破法律的底线,例如不赡养老人、不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家庭暴力、聚众赌博等现象已经不是通过道德建设可以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法治及时有效地进行打击,并以此作为道德建设的底线标准进行教育,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引导农村家庭在培养良好道德风尚的同时形成遵法守法的底线思维,从而强化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约束力。
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关键之举,任何措施的制定归根结底都要通过农民自身进行转化才能发生作用,当前我国农民群众自身的综合素质偏低,集中表现为:文化水平较低,对科学技术将信将疑;思想观念守旧,不易接受新鲜事物;道德标准局限性较强,仅仅是停留在个人或小集体的道德规范中;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对事物的耐心和决心,遇事盲目从众。这些内在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家庭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不仅如此还会干扰已经取得的道德建设成果反弹,因此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必须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打造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道德、守法律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