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文,王君艳,陈元姝
(1.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2.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 30025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经济水平与人口增速严重不协调所带来的经济压力不容忽视,并且产生了男女比例失调严重、新生儿出生率连年下降等社会问题的出现,为了缓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一系列人口问题,2013年 11 月 15 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单独二孩政策”;2015 年 10 月 29 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生育政策,随着二胎生育政策的全面实施,二胎家庭越来越多,父母原本想有了弟弟(妹妹)后,大孩子的生活中多了一个玩伴,不再那么孤单,但是二孩的出生使得“大孩”在家庭中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孩子在成长中出现了诸多心理问题。
在家庭中,二孩诞生后,“大孩”觉得家庭中的大人都围着小婴儿转,对这个小婴儿呵护有加,使得“大孩”感觉父母不像以前那么爱自己了,爸妈把更多的爱都给了弟弟(妹妹),于是“大孩”出现了情感焦虑,时常发脾气,摔东西,感觉自己非常委屈,非常可怜,脾气暴躁,动辄就哭,甚至有时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参与社会交往,默默地坐在书桌前发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更有甚者,出现梦游、癔症等心理问题;年龄稍大些的大孩,感觉自己在这个家是个“多余者”,出现离家出走的念头或行为。
退行行为是一种应激行为反应,一个比较成熟的人在受到外界强烈刺激或遇到重大挫折时往往产生焦虑,于是就放弃早已掌握的成熟的应对技巧和方式,而是采用早期的原始的甚至本能的方式来应对当前情景,以降低自己的焦虑。二孩出生后,“大孩”目睹了二孩婴儿状的诸多行为,“大孩”认为弟弟(妹妹)什么都不会,父母就加倍地呵护,给他(她)喂奶、喂水、换尿布、穿衣服……“大孩”也想得到爸妈的关爱,于是“大孩”就模仿类似婴儿或者较低年龄段儿童才有可能出现的不成熟行为,比如用奶瓶喝水,本来生活能自理的,吃饭也非要大人喂,穿衣服也非要大人给穿,甚至有的“大孩”出现了尿床行为。“大孩”出现这些退化行为,都是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和爱。
同胞关系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即温暖和谐型、敌意冲突型、温暖与敌意并存型。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三种类型的同胞关系中,温暖和谐型同胞关系仅占36.5%,敌意冲突型同胞关系占20.7%,温暖与敌意并存的同胞关系占到了40.8%。二孩未出生前“大孩”一直独占父母物质资源和情感资源,二孩出生以后,父母要拿出一部分时间照顾二孩,同时也要占去一部分物质资源和情感资源,“大孩”情感失落,认为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老二造成的,难以适应弟弟(妹妹)的出现,于是对他(她)产生情感冷漠和疏远,甚至出现“大孩”虐待二孩的恶劣事件。
二孩的出生,使得大孩不安全依恋指数上升,出现爱的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原本是非常活泼开朗,善于表达的“大孩”,变得敏感、脆弱、胆小、孤僻,不愿、不敢和人交流;嫉妒弟弟(妹妹)得到父母、家人更多关爱。
1.经济基础准备不充分
二孩的诞生给家庭带来了许多快乐,但也加重了家庭的生活开销,生活成本和生活压力随之增大,为了保障家庭的基本经济生活水平不下降,父母要更加努力的工作;二胎妈妈一般休完128天的产假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二孩要么请老人帮助照看,要么请保姆照顾,家庭要支出一大笔二孩护理费用,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尽可能地加班、加点,下班回家之后大部分时间又得照顾二孩,陪伴“大孩”的时间较之前少了很多,因此“大孩”常会产生“爸妈不爱我了,他们只爱弟弟(妹妹)……”的错误想法。
2.针对性的二胎家庭教育没有
现在二胎家庭的父母很多是80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过惯了独生子女的生活,不知道怎样和兄弟姐妹相处,对于自己的两个孩子怎样和谐相处没有经验,更不知道怎样培养大孩的共情心理、社会责任心……也不知道自己怎样公平地爱孩子,觉得二孩小,理应多照顾一些,在不知不觉中竟然伤害了“大孩”。当“大孩”出现了消极情绪、心理障碍之后,父母束手无策,甚至出现了焦虑、抑郁。
3.家庭对二胎的接纳情感不统一
对于为什么要生二胎?有些家庭观点很不统一,尤其是在农村或封闭些的地区,如果“大孩”是女孩,老人就会积极督促子女生育二胎,最好是给她(他)生个孙子,一旦二胎是个男孩,一家人就把这个男宝宠上了天,整天开口闭口都是“我的大孙子……”这时家庭中的大孩(女孩)倍受冷落。即使子女反复跟老人沟通也无济于事,加之,父母又比较忙,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大孩”,大宝就会对弟弟越来越冷淡,甚至出现嫉妒、仇恨的心理。
1.父母的差别对待引发“大孩”强烈负面情绪
差别对待也叫差别待遇,父母的差别待遇是指作为父母在对待家庭中的孩子时,在时间、精力、情感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同,有的孩子投入明显得多,有的孩子格外得少,这种差别对待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二胎家庭中,父母往往给予二宝更多的照料和经济投入, 远远超过对大孩的付出,被忽视的“大孩”往往表现出失落、悲伤、嫉妒等消极情绪。
2.教育、协调方法不当
二孩出生后,在父母眼里“大孩”一夜间就长大了,父母有意无意地教育“大孩”要做一个懂事的大哥哥(大姐姐)。当两个孩子发生矛盾冲突时,即便错在二孩,父母往往也是责怪、批评大孩子。久而久之使得从“大孩”内心越来越不接受弟弟(妹妹)。两个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关键是家长怎样教育、疏导两个孩子处理发生的矛盾。
3.父母和“大孩”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最深刻的老师,家庭处处即教育,但更多的家庭教育是严肃有余欢快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置孩子于被动地位,一切都是家长来安排,不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出现不接受情绪或行为时,家长非常的生气,作为家庭弱势的孩子只能忍耐,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的“大孩”总会有一天要爆发的。二胎家庭中“大孩”出现心理问题是有一个时间积聚过程的,如果父母及时和孩子沟通,大孩的问题就会及时被发现,家长及时疏导、及时反思自己的言行,问题就会消失于萌芽状态。
1.夫妻婚姻关系不和谐
随着二胎的诞生,二胎家庭会承受较大的压力,夫妻的婚姻质量和积极性会因孩子出生而有所下降。据调查,在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同胞关系发生冲突的概率明显高于父母和谐的家庭。主要是因为如果父母关系美满、和谐,父母多以友爱、理解、包容的方式引导教育孩子;如果父母对彼此婚姻质量不满意、关系紧张,父母往往容易产生心理的焦躁,因而降低对孩子矛盾冲突的容忍度,甚至对于孩子正常的需求也无法满足,表现出对孩子的冷漠、责骂甚至抽打等不恰当的养育行为的出现。父母面对二胎带来的困难如果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彼此分担,将会建立起更加美满的婚姻关系和更加和谐的家庭氛围,也会缓解父母各自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同时缓解因为二胎出生而出现的消极情绪,增进积极情绪的获得。和谐的婚姻关系有利于父母亲在二胎出生之后,仍然与“大孩”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提供积极的养育行为。
2.婆媳或翁婿关系不和谐
在二胎家庭中事务处理、孩儿照料、经济支出等都会增多,常常出现婆媳矛盾、翁婿矛盾,致使家庭关系不和谐,这就使初为二胎父母的两个人越发招架不住,失去了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致使二人心理压力愈发强烈,时间也更紧张,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大孩子,“大孩”倍感被冷落,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大孩”角色失调指一个人在某种境遇下对自己角色职责的认知与他人、社会对该角色的判断、期待不一致的现象,角色失调的主要类型是: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角色紧张、角色距离。这里所说的“大孩”角色失调主要是指二胎出生后,“大孩”内心出现了角色冲突和角色不清的心理现象。
角色冲突是指因不相融的期望而导致的心理、行为上的冲突现象,是心理学上常见的一种角色失调现象。二胎出生前,“大孩”是家庭中唯一的孩儿,扮演着“独生子女”的角色,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谓是说一不二。二胎出生后,“大孩”在家庭中开始扮演“哥哥(姐姐)”的角色,不再是独苗的角色,还要学着做些照顾老二的事情,同时还要包容老二的“不是”,学会和老二分享,多替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可二孩出生后,父母更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老二身上,给予了老二无微不至的关爱,对“大孩”关注的较之以前、较之二孩都少了很多,在这种背景下大孩子便产生了心理和行为上的不适应,从而导致了角色冲突。大孩为了获得爸爸、妈妈更多关注和爱往往模仿幼儿(二孩)的行为用奶瓶喝水,吃饭要爸爸、妈妈喂,本来自己都能自理的,穿衣服要爸爸、妈妈帮助等退行性行为。大多数“大孩”对于弟弟(妹妹)的到来不是百分之百接受,他们(她们)之间的同胞关系也不是很好,甚至是敌视的态度,趁着大人不在或看不见的时候偷偷地打老二,弟弟妹妹摔倒了也不管。
角色不清是指角色承担者对于自己承担角色的行为标准或行为规范不清楚、不了解,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做好。二胎出生后,“大孩”对于自己扮演的“哥哥(姐姐)”的角色认识不清,不知道如何和弟弟(妹妹)相处,更不会帮着爸爸妈妈照顾弟弟(妹妹)、哄她们玩。偶尔还会很任性,认为自己是“老大”,弟弟(妹妹)理所当然就要听自己的,服从自己的管理。
“大孩”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任其发展,将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解决的对策主要是从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孩”个体等方面着手。
1.给予二胎家庭一些支持政策
政府在推广全面二孩政策的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二胎生育的社会责任。为二胎家庭提供更多政策、物质上的支持,如为二胎家庭提供免费的或平价的高质量奶品、给予家庭适当托幼补贴;适当降低幼儿园孩子的入学年龄;延长二胎妈妈产假时间,由现在的128天延长至183或一年,能和托幼机构有效衔接。
2.对招用女工的公司给予奖励和优惠政策
为了解决二胎妈妈顺利重返职场,从国家制度的角度对于二胎妈妈的原公司提出约束,无正当理由不可解雇二胎妈妈;对于招聘、使用二胎妈妈的新单位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和优惠政策,这样就会减轻二胎家庭的生活压力,使二胎家庭的父母有更多的精力来关心、照顾两个孩子,尤其是“大孩”的心理和情感需求,避免其因为二胎出生而无暇顾及“大孩”。
3.开设二胎家庭教育培训课程
国家鼓励社区对二胎准爸爸、妈妈开设相应的家庭教育培训课程,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尽可能地减少对“大孩”造成的伤害。即使“大孩”出现角色失调等不良心理倾向和行为,家长也能及时调整、矫正。
4.国家启动建设普惠性托幼机构、幼儿园
中国从1980年9月启动独生子女政策,至2016年1月1日结束,独生子女政策长达30多年,独生子女阶段托幼机构很少,一个城市有那么几个,主要原因是独生子女一般都有老人看护就可以了,421的家庭结构模式,4位老人足以照顾一个孩子,二胎生育政策放开后,二孩出生后家中的老人年纪大了,同时还要照顾“大孩”,体力不支,忙不过来。请居家保姆,费用支出压力很大,同时也不专业。二胎家庭急需居家社区附近规范的托幼机构和幼儿园。目前育婴所主要是注重幼儿专项能力的开发,而且是短时间的训练,做不到全天照护;幼儿园也是非常短缺,为了解决孩子入园问题,家长要进行秒杀。
1.公平地对待两个孩子
家庭中的孩子不分年龄,不分出生的先后,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作为父母不能因为老二小而将更多的呵护与爱都倾注到二孩身上而忽略大孩的感受。但这里的公平并不是简单、狭隘的公平,而是根据不同孩子的年龄需要,做到区别对待。“二孩”小需要父母生活上更多关爱,如喂奶、喂水,穿衣服……,“大孩”生活可以自理了,给父母可以陪她(他)做游戏、看电影、讲故事……当大孩的需要得到满足了,他(她)也会帮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
家长在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时,要公平公正,不要因为老二小而一味地向老二倾斜,让大孩子做无原则、无底线的让步。家长的客观公正让两个孩子同时感受到父母的爱以及在家庭中地位的平等,可以有效地减轻“大孩”在家庭中由于弟弟(妹妹)的到来而造成的不安全感。
2.父母与大孩有效沟通帮助“大孩”顺利实现角色转化
二孩出生前,父母就要未雨绸缪,为大孩的角色转变做好准备,例如可以让“大孩”一道参与迎接二孩儿的各种准备工作,培养“大孩”的责任感与爱心,让“大孩”学会分享;父母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让“大孩”明白:即使弟弟(妹妹)出生了,也不会影响到父母对他(她)的那份爱,而且告诉“大孩”弟弟(妹妹)是他(她)最好的伙伴,将会伴他(她)一生;特别是二孩儿出生以后,父母更不可理所当然的忽略“大孩”,想办法、挤时间多和大孩沟通和交流,给予他(她)更多的关爱,打消他(她)心中的顾虑;同时也给“大孩”创造更多机会照顾二孩,增进同胞孩子之间的感情,教会“大孩”友爱与分享。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3.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准备生育二胎的夫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管是经济支出还是工作发展都要提前做好规划,最好也征求一下“大孩”的意见,并作出积极的引导,使“大孩”乐于接纳弟弟(妹妹),同时也要和双方父母商量好,取得他们的支持;二孩出生后家庭负担增加很多,夫妻双方要互相体谅、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学会控制情绪,妈妈多照顾一下二孩,爸爸多带一带“大孩”,对于给予家庭很大支持、帮助的老人要心存感恩,让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深切地感受到二孩的到来给生活带来了更多乐趣。
1.家长、教师要及时沟通
二胎家庭中,“大孩”出现问题,一般是家长首先在家中发现,这时家长要及时和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和老师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并引起教师的注意;家长、教师一起制定关于“大孩”教育、引导的实施方案;在“大孩”的调整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家长、教师要随时沟通,并做好大孩的成长记录;家长、教师要定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最好是一周进行一次总结、交流。
2.教师要积极关注“大孩”,给予更多的肯定
当“大孩”因为二孩的到来产生负面情绪时,家长要和老师及时沟通,使“大孩”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与肯定,如教师多邀请他(她)参加游戏,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积极给予肯定;教师也可以让“大孩”担任一定的社会工作,如担任班长、值日生、小组长……增强其自身的存在感,逐步培养其责任感、转移注意力,让他(她)不再想着二宝出生所带来的一些“烦心事”,从而稳定他(她)的情绪,使其渐渐接纳弟弟(妹妹),并和他(她)们友好相处,帮助爸爸妈妈照顾弟弟(妹妹)。
3.学校要给予家长专业性的指导
学生成长的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幼儿、小学生受社会影响相对较小,二胎家庭中的“大孩”一般是幼儿或小学生。二胎家庭的家长一般独生子女较多,没有太多养育两个孩的经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给予准二胎父母一定的指导、培训,做到未雨绸缪。对于“大孩”出现问题的二胎家庭,学校要给予家长专业性的指导,学校、家庭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孩”尽快走出负面情绪的影响,调整好个人行为。
4.学校要给予学生专业的矫正
“大孩”在学校出现异常行为,学校教师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幼儿、少儿出现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科学的、及时的矫正,将会伴随孩子一生。学校心理教师要及时和孩子进行谈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产生不良情绪或反常行为的原因,找到心结,并帮助孩子疏导情绪、矫正行为。学校常用的矫正方法主要有:转移注意力法、倾听法、行为疗法等。
随着二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将是四口之家,“大孩”、“二孩”的同胞关系将是家庭关系中的主要课题,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研究了在家庭中出生顺序不同对孩子性格的影响:长子经常遭受失败的命运,害怕竞争;次子则喜欢竞争,具有强烈的反抗性……这个研究结论提醒家长和教师,当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出现问题时,不仅仅是孩子个体的原因,要更多结合二胎家庭的特点,正视二孩的诞生给“大孩”带来的消极影响,采取正确方法、积极措施帮助“大孩”建立正确的认知,走出心理洼地,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度,顺利实现角色转化,化解爱的落差。同时也呼吁:社会、家庭、学校要积极努力、相互配合为二胎家庭提供更多政策的支持、物质的帮助、教育的援助,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和谐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孩子是家庭的,更是社会未来的人力资源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