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俊峰
(中南大学商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3)
大学本科课程“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学习现代经济学理论进而学习专业课的基础。该课程概念多、知识点多,抽象性强,其中一些教学内容学生提问较多,不易理解与掌握,如何讲透这些知识难点,使理论逻辑与事实经验一致,使学生较易理解和掌握,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诸多学者已经有较多的研究,如: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式或探讨式教学、慕课MOOC、小规模线上教学SPOC、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教学安排与考核、教学效果评估等,但对教学内容的探析较少,而有效讲解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关键点进行分析。
现实中的经济活动由多个消费者、多个生产者等经济主体构成,而市场将它们连接在一起。为了从总体上描述、分析现实经济活动,“宏观经济学”抽象地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理论框架,把所有的消费者归于家庭部门,把所有的企业归于企业部门,把各级各类政府归于政府部门,把与此经济体相联系的所有国外的消费者、企业、政府等归于国外部门。
消费者部门消费产品(包括货物与服务),提供生产要素;企业部门利用生产要素、生产产品以及投资形成固定资产及存货;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产品,以税收作为自己的收入;国外部门与该经济体进行产品进出口贸易以及资本金融往来。除了政府的公共服务,各部门之间以市场交易相联系,将各类市场归并于产品市场、资金市场和劳动市场等三大市场。
将消费者设定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具有理性预期,信息是开放的,基本理论着重分析经济活动达到均衡状态时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亦分析均衡达到的过程,以便理解这种均衡。
基本的宏观经济学理论阐述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可以视为为实际经济活动从总体上构建的一个参照系,如同地图为我们提供清晰的地点以及相互关系一样,有了这样的体系,当我们分析现实中的宏观经济活动时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参照,使我们更容易把握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同时,宏观经济学也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应用于现实经济活动时要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分析具体的数据资料,从而得到具体的针对性的结论。
主流的宏观经济学包括新古典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两大流派,两者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承认经济活动者是理性的,即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且具有理性预期。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新古典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可以灵活调节,市场可很快达到均衡,政府对经济干预无效;而新凯恩斯学派认为,价格与工资由于信息及调整成本等而具有粘性,短期内市场难以达到均衡,政府干预依然有效。
宏观经济学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构建,当然逻辑亦是现实中事物关系在思维中的反映。先构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而后衍生出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等概念,它以GDP作为核心,分析GDP在长期及短期是如何决定的。
长期GDP决定用经济增长理论说明,它与技术、资本、劳动、自然资源及制度有关。数量模型常见的有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及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它们建立了经济增长与技术、资本、劳动的数量关系,区别是前者的技术水平是外生的,后者的技术或者知识水平是内生的,是研究开发投资或者大学专门研究的结果。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按规模收益不变条件,在技术水平不变的设定中,引入了人均产出与人均资本的关系以及人均资本随时间变化表达式;如技术水平是可变的,引入了按有效劳动平均产出与按有效劳动平均资本的关系以及按有效劳动平均资本随时间变化表达式。
短期GDP取决于总需求或者总支出。首先,仅考虑产品市场,建立收入-支出模型,分别考察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的GDP的决定以及各种相应乘数的确定;再引入货币市场,货币需求与供给决定利率,而利率决定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以及均衡的GDP,建立IS-LM模型;再次,将IS-LM模型中的价格水平P视为变化量,得到总需求AD,引入劳动市场,建立短期总供给AS,从而建立AD-AS模型,用来分析经济过热、经济萧条以及滞涨等状况。有了这些模型,可以讨论失业、通货膨胀以及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再分析封闭经济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用IS-LM模型分析政策效果,再引入汇率,考察汇率对净出口的影响,建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考察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
GDP是某一经济体在一定时期运用全部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必定等于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也必定等于购买者的支出,故GDP有三种等值的核算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但在现实经济中,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有时难以区分,而最终产品的价值等于各个中间产品增加值之和,故可以不加区分,把每种产品生产的增加值相加,就可以得到生产法核算的GDP。
国民收入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是一国居民的所有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既包括通过企业创造的收入,亦包括通过政府创造的收入,因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尽管以非市场交易方式进行,但本质上它也是生产者,需要投入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也能获得收入。
在由消费者、企业、政府组成的三部门经济中,理论上所有生产要素为消费者所有,企业生产私人产品,使用资本K1和劳动L1,产出价值为R,政府生产公共产品,使用资本K2和劳动L2,产出价值以税收T衡量。如设定公共产品作为企业生产的中间投入,则消费者从企业和政府得到的收入等于企业的产出价值R;如设定公共产品由消费者使用,消费者向政府交税T,则消费者从企业和政府得到的收入等于企业的产出R和税收T;如设定公共产品的一部分为企业所用,交税为T1,一部分归消费者使用,交税为T2,则消费者从企业与政府得到的收入等于企业的产出R加上T2。
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储蓄S=Y-C-G=I+资金净流出,Y为GDP,C为家庭消费,G为政府购买支出,I为企业投资,如国民储蓄大于企业投资,则多余资金流出国外,增加国外资产或者减少债务;如国民储蓄小于企业投资,则需要国外资金流入加以补偿。
在开放的经济体中,净出口总是等于资金流出。但如何理解现实中我国进出口贸易及资本金融项目双顺差?后者的顺差是指我国与国外之间的企业与消费者自主的资金流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良好的经济环境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因此中央银行拥有的外汇相应增加,这些外汇经由央行流出,形成储备资产。这样,等式无疑成立。资本积累的等量关系是:年末的资本量等于年初资本量加上本年度投资再减去本期折旧。
设定影响消费的其它因素不变,则消费是收入的增函数,从现实情况来考察,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即函数中收入前面的系数是可变的,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但是在定量分析时,却通常把它设为直线,一是为了简化,直线关系在数学上易于处理,不影响消费与收入的正向关系;二是在现实经济中,在某一个收入区段,边际消费倾向可以近似不变。其他如线性的投资函数、货币需求函数、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均可做类似的理解。
尽管教科书上论述的原因多种多样,它们只是根本原因的不同表现,其根本原因是,在货币流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相对于总产出过多所致。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总需求过大造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消费需求还是投资需求,还是政府购买支出,都是以货币形式进行,货币供应量增加,它们才能够增加,而总产出还是原来的水平,从而发生通货膨胀。无论工资推动、利润推动、结构性原因抑或是进口输入,其实质是提高了生产成本,导致总产出变少,原有的货币供应量就会相对过多,从而发生通货膨胀。
短期中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变,则名义工资不会改变,当实际通货膨胀大于预期时,则实际工资降低,企业雇佣的劳动力增加,失业率降低,反之亦然,故短期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存在替代关系。长期中,对通货膨胀预期总是和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相等,名义工资随之调整,则实际工资不变,企业雇佣劳动不变,劳动市场始终处于均衡,失业率总是等于自然失业率,所以长期中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没有替代关系。
劳动市场达到均衡时,一部分劳动者认为均衡工资太低不愿意接受,从而发生自愿失业,而现实中失业者多是低收入劳动者,理论上的均衡工资并不低,如何理解理论与现实的反差?现实中的劳动者是异质的,每个人的知识技能是不一样的,高知识技能劳动者名义工资较高,换算为有效劳动之后实际工资反而较低,而低知识技能的劳动者的名义工资较低,但按有效劳动换算后实际工资较高,劳动市场分析的工资是按有效劳动计算的工资,尽管低知识技能劳动者名义工资较低,但有效劳动工资较高,企业不愿意雇佣,劳动者亦认为不合算,宁愿领取失业救济等,这样理解则可以做到理论和现实一致。
上文对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关键点进行了探析,力求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加清晰,做到经济理论和经济实际一致。在课堂教学中对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如此讲解,学生普遍反映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学习过程顺畅,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探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期待与同行更多的交流,学习教学经验和成果,共同做好教学工作,为更好地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