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融合劳动教育的课程实践探究

2022-12-31 07:21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旧物课程设计劳动

■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 程 芳

教学实践中,小学美术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构建与实施多元、有特色的美劳融合课程体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知识、提高素质,也可以推进教师跨学科的合作交流。

一、促进学科融合,走向开放学习

基于学科的融合课程可以突破学科局限,有利于以内容为基本出发点,统整不同学科中的相关知识,构建“学科知识+”大课程。

一是按照教科书章节内的主要内容来组织、优化学科内容,促进相关性的认知与理解,进行包容性的呈现与表达。如五年级《美术(湘教版)》中“团扇”与《劳动与技术(苏教版)》中“折扇”的教学内容相似。在课程设计上,我们尝试将课程融通重组,美术老师主导扇面的视觉效果,劳动老师主导扇子的制作方法,同时合力延伸了中国古代扇样式和扇文化的内容。

二是按照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来组织,打通年级甚至学段,跨教材单元、章节的相关内容整合主题。如以深化儿童对于劳动的艺术化呈现而组织的单元主题“劳动最美丽”活动,可以对艺术学科中关于劳动题材的作品进行整合赏析,包括米勒的油画作品《拾穗者》等,以及表现农业生产场景的中国农民画等。

二、创设活动舞台,拓展课程空间

学校美劳融合活动课程可以延伸至校外,拓展课程空间,为学生提供深度的思考空间和广阔的展示舞台。

例如每年夏天,学校举办的劳动艺术节包括三大模块:劳动问题墙、旧物集市、创意工坊。劳动问题墙帮助孩子们思考“劳动是什么”,设有“发现”“思考”“你是否知道”等问题卡片,指向孩子们在学校、家庭、社区的日常劳动生活经验,提供线索而非答案,引导孩子们以手绘形式完成别样的视觉化呈现。旧物集市鼓励孩子们进行日常旧物的美化改造,交换二手物品。创意工坊以学校拓展课程和社团活动为依托,展示服装设计、草木染、剪纸等有创意的手工艺品。在这里,美术和劳动教育紧密相连,生发出一个个美劳融合的精彩创意。

三、关注真实问题,涵养自主学习

在真实问题的课程设计上,要分层搭建课程阶梯,注重年龄、学段的上下延展。在低学龄阶段,主要融合聚焦在学生熟悉可感的日常生活,强化整体认知。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融合的关注点转向社会和文化问题,涵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如针对低学龄阶段儿童挑食问题,我们设计了“三餐吃什么”探究项目。各班同学组成探究小组,厨师、家长代表、美术教师组成“科学膳食指导员”团队,为学生提供指导。经过调查,大家发现大多数学生日常饮食能量摄入不均衡,脂肪和糖摄入过高,于是一起在美术课上绘制平衡膳食金字塔图,设计一日餐搭配表。又如针对中高学段学生开设的“消逝的传统手艺人”项目,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手艺人。学生自主选择摄影、写生、剪贴等表现形式,再现传统手工艺品的内容美、形式美,体现了对工匠精神的追求。

猜你喜欢
旧物课程设计劳动
旧物,可以不是断舍离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旧物
基于手机的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
围头新娘述心声 旧物展示两岸情
热爱劳动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