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的阿日奔苏木婚礼研究

2022-12-31 06:02霍雯雯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苏木彩礼新郎

霍雯雯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阿鲁科尔沁旗位于美丽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悠远的草原文明孕育了热情、质朴的蒙古族人民。蒙古族婚礼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阿日奔苏木婚礼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游牧生活中的一种古老的婚礼仪式,以两位青年男女的婚礼流程为故事主线,营造出一个结构完整的戏剧化场景。阿日奔苏木婚礼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风情,展现了蒙古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体现着蒙古族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阿日奔苏木婚礼仪式

传统的阿日奔苏木婚礼,大多在牧区举行。受自然因素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婚礼的内容和仪式都充满了时代和地域特色。

(一)婚礼前的准备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婚礼之前的准备工作也极其重要。举行阿日奔苏木婚礼之前,要经过提亲、定亲和送彩礼三个阶段。

1.提亲

阿日奔苏木地区男子和女子的成年年龄分别为15岁和17岁,当家中男子成年的时候,男子的父母就会物色适合的女孩子。受宗教思想影响,蒙古族婚礼前都要邀请喇嘛卜卦,经卜卦确定两人是否适合婚配。若适合婚配,男方家中长辈便邀请一位媒人,带着礼品,到女方家中“说亲”。女方家接受礼品,热情款待媒人,同时流露出想让自家女儿尽早完婚,便是同意了这门亲事,媒人和女方家人商定有关事宜,媒人回到男方家中告知具体情况。

2.定亲

提亲后,便正式订立婚约,并准备“订婚酒宴”。男方选定酒宴的日期,通过媒人告知女方父母。酒宴在女方家举行,双方欢聚一堂,互相敬酒,献哈达。酒席期间双方商定送彩礼的日期、彩礼数目以及婚礼日期等。

在传统的阿日奔苏木婚礼中,每个阶段都会吟唱不同的颂词。“订婚酒宴”上双方长辈就彩礼一事会吟唱下面的颂词:

“成吉思汗时代所定

九九礼当在前,

哈布图哈萨尔时代所成俗

吉祥绵羊在其次,

五畜种类要具全,

如数彩礼请送来。”①

从上面的唱词中可以看出,男女双方经反复商量,以“九九之礼”或者“九五之礼”为彩礼标准。元代以后的蒙古族崇尚数字“九”,他们认为“九”是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幸福、长寿、天长地久。“九九之礼”是彩礼礼品的数量,以“一九”为起点,到“九九”为顶点,也就是礼品的数量以9件为起点,不超过81件,可以选择比“九”小的奇数头牲畜作为聘礼,不能为偶数。

3.送彩礼

传统阿日奔苏木婚礼的送彩礼,是男方将彩礼“送”到来商讨结婚细节的女方亲属手里,即女方到男方家来。到了送彩礼这天,男方家举办宴席,迎接女方亲友的到来,准新郎在宴会上向女方父母敬酒,献哈达,同时双方商定婚礼的日期。宴会上,男方除要送给女方准备好的首饰、珠宝、特色发饰配件、四季服装(如绸缎、麦穗儿皮大衣、普通皮衣)等日常用品外,还要告知定亲宴上商讨好的牲畜数目。待酒宴结束后,由女方亲属带回。牧民的生活生产活动与牲畜息息相关,牲畜便成为彩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婚礼仪式

结婚的日期是喇嘛根据男女双方的年龄、属相、生辰等确定的。人们将婚礼称为“蒙古包内结发成婚,火灶之前拜神为亲”的“安详之宴”。

1.婚礼前的夜宴

夜宴就是婚礼前一天,男女双方各自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做客,参加夜宴的好友也会给新人送上礼物。夜宴开始时,要斟满两大杯酒,放在哈达上,蒙古语称之为“颂格”。参加宴席的人围着“颂格”坐下来,喝酒庆祝。从正座的长辈开始依序敬酒,但不能动用放在哈达上的酒。席间,男女不同席,若同席,要按照男右女左的顺序就座。

2.正式的婚礼

正式的婚礼需要两天的时间,第一天新郎出发接新娘,第二天新郎将新娘接到家中,举行仪式。

婚礼的第一天,新郎出发接新娘,出发之前要摆酒宴招待接亲队伍——“萨得格”。新郎换上新装,背上弓箭,和“萨得格”一起,按择定的时辰乘马起程,迎接新娘。接亲队伍快到女方家时,新郎派一名伴郎作为“平安使者”带着哈达,前往新娘家报告平安出发的消息,新娘家收下哈达,等待新郎的到来。

新郎到达后,先绕新娘家蒙古包一周,请男方主婚人和客人在西南方的帐房休息。之后开始迎亲的第一个流程“闭门迎婿”。“闭门迎婿”,是阿日奔苏木婚礼中欢迎新郎的仪式。新娘的亲友聚于闺房门前,双方的父亲或其他男性长辈,以对唱的形式进行交流,多是询问新郎的基本情况,新郎和亲友团边走边答,来到新娘闺房门前,新娘的两位女性长辈拿着木棒拦在门面,开始新一轮的问答。适时,主婚人将新郎及亲友团请进屋。进屋之后,新郎叩拜岳父母,为二老献上哈达,敬上美酒。岳母给女婿送上一碗嚼口炒米(称为“吉祥之食”)。新郎吃三口递给伴郎,伴郎把剩下的吃完,把碗装起来,回去后交给新郎。

礼仪完毕,新娘家摆宴款待宾客,亲友们互相敬酒。“全羊”上席,便迎来了喜宴的高潮,大家唱歌跳舞,祝颂人唱出祝福的祝颂词。

第一天仪式结束后,新郎要在新娘家住一夜。婚礼的第二天,新娘的女性亲属给新郎换上新娘亲手做的婚服。穿戴结束后,新郎新娘聆听新娘父亲的祝福,之后启程。

出发前,院子里摆放燃香的香炉桌子,新娘头蒙红纱,骑马绕香炉三圈,称为“绕仓”。女方劝酒人向男方娶亲队伍敬酒。男方最后一名骑手饮酒后拿着酒碗扬长而去,女方马队奋起直追,直至把碗夺回。新娘的亲属会和新娘一起前往新郎的家中,这就是送新娘。新娘通常乘坐挂着“八卦金蛙”的大篷车,后面带着陪嫁的全套蒙古包及牛羊。即将到达新郎家时,一名伴郎先去报信,新郎也要先一步到达,重新穿戴好婚服,接迎新娘的到来。

新娘到达后,新郎绕车一周,而后核验箭和羊骨,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主要是以信物来确定彼此的身份。大篷车在距离新郎家不远处停下,新郎的亲友向送亲的新娘亲友敬酒,品尝精心准备的茶食,并将剩余的茶食倒在大篷车的车轮上。新娘下马车后,步行到家门口,婆婆在门里铺着新绵羊皮,新娘进门后坐在这张羊皮上。

而后喇嘛在蒙古包内诵经,主婚人用干净的水给新人洗脸,“分头老”给新娘重新分头发,重新装扮,婆婆也给儿媳扎上编绳,新娘带上新的首饰,这意味着新娘正式成为妇人。新郎新娘叩拜火神、叩拜父母,婚礼仪式基本完成。

3.婚礼后续

正式的婚礼仪式结束后,会举办宴席,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新娘亲友在婚礼当天留宿新郎家。翌日,其他送亲人均回到家中,新娘母亲和其他女性亲属留守新娘夫家,陪伴新娘三天,然后返回家中。

二、阿日奔苏木婚礼的发展变迁

传统的阿日奔苏木婚礼仪式在阿鲁科尔沁旗一直流传到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相关民族政策得到落实,民俗文化逐渐恢复,婚礼的形式发生了新变化。

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阿日奔苏木婚礼也顺应社会发展,从婚礼前的准备到婚礼仪式都有较大的变化。青年男女经过自由恋爱,自愿结为夫妻,不再相信喇嘛占卜,也不会出现男女双方在结婚之前没见过面的情况。新时代的阿日奔苏木婚礼也有了新的内容。

首先,在伴侣的选择上。男女双方自由恋爱,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认定对方是适合自己的人。在合适的时候,拜见双方父母。双方父母同意后,亲事就定了下来,选择吉日举行婚礼。彩礼和嫁妆事宜一般由双方父母交给新人自己决定。

其次,在婚礼的仪式上。现在的婚礼一般都在饭店举行。但是婚礼之前的“接亲”和“送亲”仍有部分保留。婚礼当天,新郎要到新娘家里接亲,给岳父家献上煮熟的全羊。岳母送上一碗嚼口炒米,新郎吃过后递给伴郎,伴郎吃完将碗收好,回去后交给新娘。新郎要换上新娘准备好的衣服、靴子等。细心地新郎会给岳父岳母准备一份礼物,感谢岳父岳母将女儿嫁给自己。出门前,新郎新娘要吃一碗岳母准备的饺子,象征吉祥如意。新娘的女性亲属也会把新娘送到新郎家中。举行婚礼时,亲朋好友载歌载舞,相互敬酒,共同祝福新人百年好合。三天后,新娘回门。

三、阿日奔苏木婚礼的保护和传承

蒙古族婚礼是我们了解蒙古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及风俗的重要资料。在交通不便利,信息不通畅的过去,举办一场婚礼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阿日奔苏木婚礼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对阿日奔苏木婚礼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现就阿日奔苏木婚礼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资料的进一步整理

1985年,为了寻找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阿鲁科尔沁旗文化馆的乌·宝音乌力吉等人,在原巴彦温都尔、巴彦包勒格和罕苏木苏木三个苏木一带采访,历时3年,整理出《阿日奔苏木婚礼》蒙古文书稿。宝力道将其译成汉文,约2万字。后以此为蓝本,制作了“阿日奔苏木婚礼”纪录片。

目前,关于阿日奔苏木婚礼的记录资料还很有限。虽然宝力道先生汉译了《阿日奔苏木婚礼》,但是并没有广泛流传。资料整理的工作可以从走访开始,深入牧区,采访参加过阿日奔苏木婚礼的人,或者了解阿日奔苏木婚礼的人,将他们的描述一一记录,利用采集音频、影像资料的方法,梳理出阿日奔苏木婚礼的信息。资料整理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分类的方式。在采访的过程中,有受访群众能够唱祝颂词,掌握祝颂形式的,要记录此祝颂人能够祝颂的全部内容。由点及面,通过一位祝颂人寻找其他祝颂人或者了解祝颂的人。将所有的材料作为一个单元,由特定的人负责,合理分类整理。

(二)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利用现代化手段还原传统的阿日奔苏木婚礼,运用科学技术呈现其内容,并广泛传播。

1.制作纪录片

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联合赤峰市文化局制作了“阿日奔苏木婚礼”纪录片。虽然纪录片未能完整呈现阿日奔苏木婚礼,但是为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今,一些牧区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阿日奔苏木婚礼仍有流传下来的部分,一些年长的人对其也有一定了解。通过整理现有的材料,我们可以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一场完整的阿日奔苏木婚礼。

2.运用现代虚拟技术

运用现代化虚拟技术,还原传统的阿日奔苏木婚礼。虚拟技术通俗地来说就是仿真技术,它的核心有三维建模、动画影像等,将其运用在复原阿日奔苏木婚礼上,可将婚礼中的细节一一呈现,比如可以运用3D动画技术将传统的“九九之礼”“唱颂词”“勒勒车”等,按照整理的材料还原。

3.利用现代社交平台

利用现代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介绍阿日奔苏木婚礼,不仅是对蒙古族文化的介绍,同时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传统的文化运用现代平台推广,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

(三)传承人的培养

阿日奔苏木婚礼中,除了充满仪式感的婚礼外,更具特色的是每个仪式之中的祝颂。然而,祝颂词是口口相传下来的,虽然后来已被记录下来,但是其音律、节奏无法知晓。目前,能够唱祝颂词的祝颂人大都年事已高,因此对祝颂人的培养至关重要。

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蒙古族长调的传承人赛音毕力格退休之后回到家乡,开设了蒙古族长调培训班,不收学费,不设年龄,不论职业,只要热爱,就可以一起学习。在传承人赛音毕力格的坚持下,许多人慕名而来,拜师学艺,学习和传承着蒙古族长调。祝颂词传承人的培养也可以效仿这样的模式,让祝颂人向热爱唱祝颂词的年轻人传授经验,从而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四、结语

作为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传统婚俗,阿日奔苏木婚礼的形成年代、传承情况已无法考证。可以确定的是,经过时间的推移,阿日奔苏木婚礼的祝酒词、祝颂词、颂辨词等,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下来。目前,阿日奔苏木婚礼在保留部分传统仪式的情况下,融入了新时代的特色,具有民族学、民俗学及文学价值,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新时代背景下,阿日奔苏木婚礼的保护和传承迎来新的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和现代科学技术,为阿日奔苏木婚礼提供发展空间,让阿日奔苏木婚礼被更多的人了解,推动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注 释:

①阿拉坦格日勒.阿鲁科尔沁旗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12.

猜你喜欢
苏木彩礼新郎
新郎与新狼
该不该倡导“万元彩礼”?
浅谈苏木山精神与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我,结婚不要彩礼
农家妹子娶新郎
彩礼逐年涨,男娃不敢养——农村“天价彩礼”已成脱贫障碍
天价彩礼
“眼镜新郎”透过镜片看到你的心
蒙药苏木-6治疗股骨头坏死97例临床疗效观察
我是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