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亮
(淮南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0)
现代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流行于世界各地。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和变革,钢琴在音色上优美动人、音量上层次分明、音域上极致宽广、表现力上丰富多彩,基本能够实现作曲家的写作思想,让演奏家展现演奏技巧。
16世纪的佛罗伦萨乐器制造师发明了古钢琴。它是钢琴的前身,但是无论是发音的原理还是结构都和现代钢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1]。在结构上,古钢琴是类似现在剑盒的长方体,可以随意摆放,而现代钢琴则是一个庞然大物,需要多人通过琴腿上的滑轮移动。在发声原理上,古钢琴是拨片波动金属丝发声,声音比较细小且尖锐,只能近距离传播。而现代钢琴则是用被皮质和羊毛包裹的小锥子敲打琴弦发声,所以声音响亮又有力量感,可以远距离大范围传播。
由于古钢琴的制作没有固定标准,制琴工匠只凭借经验制作,所以发展较为缓慢。现代钢琴产生以前,击弦古钢琴和羽管键琴最具代表性。
总的来说,击弦古钢琴声音比较小且不明亮,传播范围也比较局限,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为了解决音域问题,击弦古钢琴的琴键由不超过20键逐渐发展到35键,音域也大致有4个八度。为了解决音量问题,拨弦方式从一根弦几个音变成一根甚至几根弦一个音,琴弦增多,使音变得厚重。为了解决传播距离的问题,制琴师增加了踏板,让声音能够长时间震动。因为有了踏板,击弦古钢琴增加了琴腿,以方便摆放。这一系列的变化,对作曲家和演奏家具有重要的意义。抒情性的旋律对于击弦古钢琴来说得心应手,因此它更多地被作曲家用在室内乐的创作之中。然而在大型场合下,击弦古钢琴音量小,功能不够强大,无法与多种器乐弦乐合作,从而限制了它的发展,因此它逐渐被羽管键琴取代。
羽管键琴又被称为大键琴或者拨弦古钢琴,其发展在17世纪,18世纪达到了全盛。羽管键琴音域为5个八度左右,外形较接近现在常见的三角钢琴,但是其尺寸和厚度偏小。琴弦的布置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采用了与琴键方向平行的方式,用琴弦的长短来对应音符,这使得音的高低不再需要靠拨弦位置来确定,直接按动琴弦即可。这一套结构复杂却又精准表达音符的系统使其超越了击弦古钢琴。羽管键琴发声的原理是当琴键抬起与落下时,相应的支柱也会抬起和落下,支柱上的拨子会在琴键抬起时波动琴键,发出声音。当琴键静止时,就不会发声,这也是要出声音就得一直按在琴键上的原因。在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早期,羽管键琴显示出了自己显赫的地位,无论是合奏还是独奏,无论是在教堂还是宫廷乐队中,都获得比击弦古钢琴更加细腻且又有辉煌感的音乐。但是羽管键琴的声音大小不能通过手指控制,这个明显的缺点使演奏者无法控制音量的变化,导致演奏者无法表达作曲家的乐思,直接影响了作品的演奏效果。
18世纪初,由于欧洲音乐的兴起,音乐从业人员不再只为教堂、皇室、贵族服务,他们成为自由音乐人,开始依靠自身的能力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服务,音乐也不再都是讴歌和赞颂式,转而更加贴近世俗生活。而大量的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从业人员需要一款功能更为强大的钢琴。
现代钢琴起源于18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工匠克里斯多夫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制造出与现代钢琴发声方向基本一致的击弦机系统。他于1709年将新的击弦机系统与羽管键琴融合,把琴弦变粗、拉紧,使钢琴可以发出大小不同的音量,由此出现了第一台现代钢琴。之后,他将一种启动杠杆安装在击弦系统中,这套系统与现代钢琴中使用的复震杠杆十分接近。这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击弦的速度,音域也增加到4组。之后的20年里,他又持续不断地对钢琴进行改良,使弹奏速度比他的第一台钢琴快十倍。
意大利人发明的钢琴传入德国,著名德国设计师斯坦威父女在克里斯多夫发明的击弦系统上,开发出新的击弦系统,被称为“跳上式”,其最大的优点是触键和琴声都比较轻,而且反应速度快。随着维也纳乐派的发展,这种钢琴被乐派作曲家和演奏家广泛使用,被称为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或者德国式击弦机钢琴。19世纪,维也纳式击弦钢琴发展到顶峰,钢琴全长达2.5米,宽1.25米,琴键达到6个八度。为了使音色更加丰满,获得更加充沛的音量,就必须把琴弦拉得更紧,这就要求制作出结构坚固、更加厚实的琴身,更重的琴槌和制音器[2]。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无法完成验证,更别说生产了,制琴师也未解决维也纳式钢琴发展的困境。随着英国式钢琴的发展,维也纳式钢琴开始走向衰落。
英国式击弦机钢琴发展较晚,主要是在18世纪后半叶。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后,英国制琴师们设计出结构相对简单的钢琴,其尺寸变小少许,但并不影响声音的大小。英国制琴师们研制了金属框架、软皮琴槌、双卡子击弦机等,使琴的拉力变强,音域扩大。改良之后,英国式击弦机钢琴声音浑厚深沉且音量大,触键感较重,在弹奏时有明显的敲击感,琴弦较粗、音板厚、共鸣强,一经推出立刻影响到整个钢琴演奏界。
因19世纪的战争,欧洲音乐界和制琴业受到较大的影响,大量优秀的音乐创作、音乐演出、制造业优秀人员从欧洲流失,逃亡美国。欧洲的动荡也使钢琴制造业失去了稳定的市场。1850年,著名的德国制琴师斯坦威与家人逃亡美国。1853年成立了斯坦威公司,该公司利用先进的管理体系和优秀人才,结合过去的经验,不断改良钢琴,在钢琴制造与设计方面获得多项专利并规范了生产标准,实现了批量化、工业化生产。钢琴的品质也大幅提高,与之前钢琴相比,在和声的纵向发展、旋律的横向连接、踏板的使用、音量的变化层次等方面都有巨大的进步。此时的钢琴无论是设计还是工艺,无论是制琴技术还是材料,都是之前的钢琴无法比拟的。在此之后,现代钢琴的制作中,除了音色和触键性能的改良外,其框架式的结构、琴弦的分布式排列等再也没有进行过实质性的技术改革。
目前市面上售卖的钢琴主要有两种样式:立式钢琴和三角钢琴。立式钢琴作为常见的种类,其性价比高,占地较小,适合家庭和学校使用,市场占有率高。其琴弦垂直于地面,演奏时琴槌向钢琴演奏者前进方向击弦,演奏时使用力量较轻,为水平作用力。三角钢琴价格较高,占地面积较大,但音响效果好,音色趋于完美,目前多使用在音乐厅和歌剧院。其钢琴琴弦与地面呈水平状态,演奏时琴槌从琴弦下方向上击弦,演奏时使用力量较大,为反向作用力。
“巴洛克”一词源自葡萄牙文,意为“不规则的珍珠”。巴洛克风格在16-17世纪首先出现于建筑和绘画领域,之后逐渐传至音乐领域。其音乐风格突破了规则的约束,具有快速、新奇的特征,注重夸张的装饰,音乐内容看似松散但结构紧密。由于钢琴的原因,巴洛克风格的钢琴音乐无法体现过多的强弱。但是通过多变的节奏,可以使音乐行进性大幅提高,情感表达上开始由统一的格调向多层次转变,体裁不再受限,出现了大量的前奏曲、舞曲、奏鸣曲等。
巴洛克时期最负盛名的音乐家莫过于巴赫、亨德尔、斯卡拉蒂,他们被称为“巴洛克三杰”。巴赫的音乐作品内容深刻,思想丰富,体裁广泛。作为教堂和宫廷乐师,巴赫的创作以复调为主,主要钢琴作品有《小前奏与赋格》《创意曲集(二部和三部)》《法国组曲》《英国组曲》《意大利协奏曲》《十二平均律》。亨德尔,被后人称为“复调大师”,他的钢琴作品以复调见长。他一生周游列国,将德国的严谨古板、法国的雍容华贵、意大利的妩媚多情、英国的朴素真实汇合到一起,形成了其作品的世界性风格。他的钢琴作品有 《古钢琴组曲集》《G大调恰空》和《快乐的铁匠》。斯卡拉蒂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还是一位演奏家。他性格奔放、泼辣,其作品丰富,色彩感十足,充满烟火气,代表性钢琴作品为《奏鸣曲》。
随着斯卡拉蒂的去世,巴洛克风格也逐渐消失,也正式宣告了古钢琴音乐时代的结束,新的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即将到来[3]。
古典主义产生于18世纪,在艺术领域主要体现在对艺术作品的完美追求上。
古典主义时期,维也纳成为欧洲音乐中心,出现了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乐派。该时期的音乐家灿若星河,海顿、克莱门蒂、莫扎特、贝多芬等人影响着之后数百年的音乐创作。海顿被世人称为“交响乐之父”。自1761年起,他为埃斯特哈齐亲王服务了近30年,这给海顿提供了富足的生活和充足的时间。他的音乐作品明朗乐观,富有活力和民间气息。他的50首《奏鸣曲》确立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形式,为维也纳乐派奠定了基础。克莱门蒂具有多重身份,如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乐器制造师、出版商和钢琴教育家。他总结前人经验,写出了《艺术津梁》。这部作品涵盖了所有的钢琴演奏技巧,是现代钢琴演奏技术的基础。他真正确立了钢琴演奏风格。莫扎特被誉为“音乐神童”。他的一生虽然非常短暂,但是却留下了无数夺目的珍贵作品。他的作品既超凡脱俗又有人情味。其钢琴作品内容广泛,主要有20首奏鸣曲,20首协奏曲,15首钢琴变奏曲以及钢琴独奏曲。贝多芬被世人尊称为“乐圣”。他的一生颇为不幸,童年悲惨、家庭不幸、情场失意、晚年失聪,但是这些都没有让贝多芬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创作的钢琴作品如5首协奏曲、22首变奏曲和32首钢琴奏鸣曲。贝多芬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最高峰,改革和创新了音乐风格,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失败,欧洲封建君主专制复辟,无数思想家和文艺家为自由而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突破了古典的形式,标新立异,尽情表达个人思想。钢琴音乐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崭新的一页。
在英国式击弦钢琴的基础上,钢琴的音域由5个八度进一步扩展到7.5个八度,表现力大幅提高。琴弦也由直列式改为交叉排列,长度大幅增加,音量扩大。众多作曲家和演奏家,如舒伯特、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创作了大量适合新钢琴演奏的作品,进一步将钢琴音乐推向了新高潮。钢琴也由此成为“乐器之王”。
舒伯特身逢奥地利反动复辟最黑暗的时刻。他虽然出生贫寒,但也不愿意参加宣扬享乐的艺术活动,而是努力追求民主。他的后半生都在贫穷中度过,他的作品却充满理想和信念、梦幻与诗意。他创作的钢琴作品为奏鸣曲和钢琴小品。门德尔松生活优渥,在世时就已经被公认为音乐大师。在他的音乐中既能体会到古典主义时期严谨而又有节制、均匀而又细腻的风格,也能感受到浪漫主义音乐的温和舒适、恬静优美、富有诗意与幻想。他的钢琴作品主要有《无词歌》《协奏曲》。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最辉煌的人物,被称为“钢琴诗人”。他一生只专注于钢琴音乐创作。肖邦的音乐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人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望。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有27首练习曲、24首前奏曲、19首夜曲、19首圆舞曲、4首即兴曲、4首叙事曲、13首波兰舞曲、52首玛祖卡、4首谐谑曲、3首奏鸣曲、2首协奏曲。李斯特被世人誉为“钢琴之王”。他的音乐风格继承和发扬了克莱门蒂和贝多芬的动力性,他创造出众多的高难度技巧。他的音乐不仅有热烈的风格,还兼备了诗意的幻想,他的演奏为他带来了无数的声誉。他创作的钢琴作品主要有《高技巧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匈牙利狂想曲》《协奏曲》、钢琴诗《旅行岁月》等。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最后一位代表,勃拉姆斯的作品风格更加独特,这体现在音乐的复调性强上。他主张恢复古典主义传统,织体写作较为复杂,节奏感强,旋律经常出现明显的抑制,音乐语言比较沉重,充满悲观主义色彩。他的钢琴作品主要有2首钢琴协奏曲、奏鸣曲、狂想曲和间奏曲。
浪漫主义时期之后的音乐进入19世纪多元化的发展阶段,民族乐派兴起,以俄罗斯民族乐派、北欧民族乐派和西班牙民族乐派为代表的新兴音乐势力,将音乐带入一个缤纷多彩的新领域,并直接推动音乐进入一个新的纪元——印象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钢琴音乐更加强调音乐的色彩,作曲家和演奏家追求一种新的演奏方式。
16-19世纪前半叶,欧洲各国基本形成了自己特色的音乐学派,建立了众多的音乐学院,为文化输出提供了窗口。
从19世纪中叶起,欧洲掀起了民族独立的风暴。众多新兴国家的音乐家把发达国家最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回自己的祖国,充分与本民族音乐、舞蹈、诗歌、绘画融合,改革、创新、升华原有作品,形成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钢琴音乐,创作出大量人民喜爱、富有地方特色的钢琴音乐,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的新道路。
意大利钢琴学派的演奏特点:首先,追求音乐的完整性和音色的纯净,层次清晰,注重平衡自身的热情与作品的典雅,追求音色的纯净与透亮;其次,注重旋律美和强弱对比,演奏时温柔而又细腻,极富控制力;最后,该学派特别重视复调的训练,几乎每一位作曲家都创作或者改编了复调作品。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钢琴怪杰米开朗杰利和被誉为有十一个手指的钢琴家波利尼,其中后者弹奏的肖邦全套练习曲和前奏曲被公认为曲目演奏的典范和标准。
捷克钢琴学派的演奏风格:首先是传统元素和外来元素并存,大部分音乐家离开本土,去往他国,学成之后又回到本国继续发展,他们更加擅长将西欧音乐与本国音乐结合起来;其次是注重对声音的把握,为了体现民族音乐语汇,在对调式、和声和节奏上都有着不同于以往的要求;最后是要求演奏者能够深刻体会作品的情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演奏中,进行二次创作,以达到原作的要求。
匈牙利钢琴学派的演奏风格:首先是节奏有特点,常出现切分和附点节奏,并有独特的旋律环绕主音;其次是表演带有即兴性,旋律充满装饰音;最后是作品的技巧与音乐性并存,对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要求较高。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法籍匈牙利钢琴大师齐夫劳及“匈牙利钢琴三杰”德邵·朗基、安德拉斯·希夫和佐尔坦·科希什。
上述几个国家钢琴学派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首先,上述几国的经济、文化、艺术虽然得到了发展,但是发展不充分,走的是一条渐进式发展道路;其次,大部分音乐家早期在国外发展,虽然他们受西欧民主思想的影响,但都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因此无论是他们的创作还是演奏,都充分地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最后,上述三国的学派发展晚于西欧近一个世纪,因此他们更加强调融合各个学派的优势,为作品本身服务。
随着欧洲工业和文化的发展,钢琴也得到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无数的作曲家、演奏家为之创作和演奏,促进了钢琴自身的快速发展。钢琴的快速发展,又为音乐家们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以创作出更好的钢琴作品。很难说是钢琴造就了钢琴音乐的发展,还是钢琴音乐的发展带动了钢琴。但不可否认的是,钢琴及钢琴音乐已经在一代又一代音乐人的努力下逐渐走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