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睿,李嘉宇
(吉首大学旅游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目前,学界对农业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农遗”)没有形成统一概念。王思明[1]、苑利[2]、闵庆文[3]、杨庭硕等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对农遗的理解。纵观我国各地农遗系统,均表现为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多业态的复合种养系统,利用传统技术和复合经营,实现了千百年来对土地的永续利用与农业的稳定发展。目前,人们开始将目光聚集农遗,并在世界范围内鼓励挖掘、保护和传承农遗在当代的利用价值,由此对农业发展提出全新思路。但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仍受到较大阻碍,必须重新认识并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的利用价值及其传承受阻的根本原因,消除其传承受阻因素,充分发挥其当代价值,从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田野调查点黄金村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东南部,所辖面积12 364亩,海拔最低280 m,最高500 m[4]。目前,黄金村辖境内有七片非连片分布的古茶园,园龄超过600年,种植面积约534.9亩,沿着冷寨河沿岸分布设置。一直以来,黄金村以茶叶经营为其主导产业,并稳定延续了几百年。即便当下其自然生态、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该系统依然有其巨大的利用价值。
黄金村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表现为山高谷深,气候湿润,雨热同期,以致重力和流水侵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黄金村世代苗民建构起来的古茶园复合系统,恰好能够规避上述不利条件,并提供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和气候调节等多项生态维护功能。
当地生态系统中的山体多表现为石多土少的特点,本不太适合一些植物的生长。经过千百年人与生态的互动、调适,古茶园复合系统地表覆盖率接近100%,主要由多达3~4层的植物群落构成,山体基岩不会被阳光直射,地表径流也很难冲刷走地表由腐殖质层积累起来的黑褐土层,故其河谷坡面的储水、保水能力增强,山体滑坡、洪涝、季节性干旱等地质灾害在历史上鲜有发生。黄金村古茶园采用“仿生式种养模式”[5],配种有众多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适应的植物,至今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利用生物物种的搭配种植和仿生式种植,可避免出现化感效应,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茂密的植被覆盖使之具有较强的气候调节能力,使得这里气候宜人,是理想的人居环境和休闲度假胜地。
据2016年古树普查结果,黄金村幸存的七片古茶园中,有5 923株古茶树树龄达百年以上,分属于108个株系品种。考虑到茶树是当地的原生物种,而亚热带丛林生态系统内部的小环境同质性很高,可见这些不同株系的茶树在534.9亩的地方自然形成了108个品种是不可能的。田野调查显示,这些品种其实大多来自全国各地,正好印证了这一推论。古茶园拥有如此之多的茶树品种是人工驯化、培植的结果,而且活态传承至今,可构成中国茶树品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为茶树的生物属性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古茶园中不仅可以找到连片分布的、活态的、稳定的不同株系的茶树遗传母本,还能对其在异地环境中的变异与适应提供确凿可行的生物学资料,这为探讨我国茶树品种的多样性及其适应变异提供了一手资料。除引种的茶树品种外,当地还拥有众多原生的、树龄甚至超过千年的活态茶树母株,这对研究茶树生物变异与协同进化是难得的活态资料,它的存在可以为研究奠定丰厚的物质与生物基础,为研究茶树在人工干预下的自然进化与协同演化提供一手资料。
黄金村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合茶树生长,当地乡民几百年来都是以茶叶生产为其主导经济产业和重要经济来源。目前,黄金村普通茶叶售价约为500~1 000元/斤,古茶树每株所产茶叶约为1~3斤,其价格可高达10 000元/斤。黄金村现有茶叶种植面积5 800余亩,全村共170户,几乎户户都有茶园,70多户从事茶叶加工,其茶叶产值占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2005年,黄金村成为保靖县十个小康示范村之一。
这些古茶树可为人们了解这一农遗的演化历程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不仅是茶树本身,以苗族为主要代表而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同样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黄金村古茶园复合系统除了产出优质茶叶外,还附带产出各种传统生态产品,不仅可满足当地苗民的日常所需,更可成为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黄金村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人口构成较为复杂,包括苗族、土家族、汉族,其中苗族人口最多,都有自己的独立村寨,呈星散状杂居分布。黄金村古茶园建构中,土家族土司为古茶园提供了经济支柱,土家族民众投入劳力智慧,汉族帮助完成规划、引种茶园的重任,民众提供运输、消费、技术保障,苗族则看护、维护茶园。可以说,黄金村古茶园及复合农业系统的形成与定型是立足于土家族、汉族和苗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建构,这样的架构完全符合追求民族和睦的理念要求,还能继续发挥维护各民族团结的社会功用,这是黄金村古茶园文化传承的价值所在。
20世纪90年代,保靖县政府组织研究团队突破了短穗扦插技术,从100多种茶树品种中选育出黄金168号、黄金1号、黄金2号等优势品种作为新技术的研究母株,并通过这样的无性繁殖技术实现了茶树品种单一化、规模化种植。此后,黄金村的新辟茶园面积以平均每年增长500亩以上的速度上涨至现在的5 800亩,而目前七片非连片分布的古茶园总面积仅534.9亩。根据田野资料显示,古茶园中已存在种植扦插的矮化茶树的现象,且在全县乃至全州范围内呈扩大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古茶园逐渐失去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和监管,老茶园被挖掉修建民宅,古茶树陷入了严重的濒危境地。那么,导致这类农遗传承受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从黄金村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2.1.1 面积不断扩充,忽视了生态制约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类型千差万别,为不同群体在不同地域范围内世代生存繁衍及各种民族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农遗正是特定民族高度适应其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产物,是通过其持有者群体世代经验积累、磨合、适应并总结出的一套复合种养体系,对特定区域具有高度适应性,一般不具有普适性。
现代集约农业是欧美国家针对北温带特殊的得天独厚的地理背景建构起来的农耕模式,这种农耕模式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地区的国家[6-7]。农业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推行同质化的农耕模式,普适性的农耕模式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往往不能相互兼容,各民族群体应针对自己所处的生态系统特征,建构属于自己的本土农业模式。当地特殊的自然生态背景适应多品种茶树的生长,这是由这里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冷寨河纵贯黄金村,其流经地带的基岩主要由灰绿页岩构成,经过长期风化而形成富含磷、钾、氮的沙土,其良好的透气、透水性能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地表土壤由腐殖质层形成的黑褐土,可为茶树生长提供充足养分。此外,湘西地区气候特征呈现出小气候特征,有的区域只要翻过一座山,其气候都呈现出明显差异。上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恰好可适应不同茶树品种在异地的正常生长。根据植物在不同环境中所具有的的可变异性,同一种茶树品种在不同生长环境下,其品质和口感都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由于当地具有小气候的差异性特征,如果在保靖县或湘西州全区域范围仅仅推广种植单一品种,茶树品种基因的稳定性、品种的质量无法保证。黄金村活态生长的上百种茶树品种,正好适宜生长在这种具有小气候差异且土壤多样的地带。此外,茶树品种茶叶品质出现差异,必然会影响茶叶价格,不利于标准化、公共品牌的产业建设,因此当地销往全国各地的黄金茶出现了价格波动大、价格参差不齐的问题。如何就资源结构缺环进行补救?不同的生态系统,其物质与能量结构一般会表现出某些要素的缺失或过度富聚。各民族建构的农遗一般采用“仿生式”耕作,用以最大限度地遵循自然界规律,并凭借各民族传统文化所积累的本土知识和技术技能,可有效弥补资源结构缺环。因重力和流水侵蚀导致的水土流失是黄金村所处生态系统在资源结构上的最大缺环,但是黄金村经人为加工、改造和利用后而形成的古茶园次生生态系统恰好能很好地规避这一隐患。古茶园复合种养系统中,丛林结构层次丰富,地表植物覆盖率高,大大降低了因重力和流水侵蚀而导致的水土流失率。但是由于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原生生态系统发生了生态改性,坡面水土流失量加剧,河谷坡面保水、储水能力减弱,多地出现抛荒或因干旱造成的茶树干死问题,且出现抵御自然风险能力的降低,如出现水土流失导致的山体滑坡、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现象。
农遗是其持有群体经过世代积累、凭借其特定文化对所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不间断的改造、利用、适应而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反过来也会制约该群体成员的资源利用方式。特定的农遗一旦脱离了其原生环境,可能出现与新生态环境不相兼容、适应的情形。只要农遗在其范围内,就可长期使用、生效。将工业化生产经营方式套用到农业生产中,形成了集约农业生产模式,具有普适性,在同一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可推广、复制,但是到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则会受到极大制约,一旦不能与相应的生态系统相互适应,该生态系统就会以生态退化、甚至生态灾变的方式反馈出来。
2.1.2 重视经济价值,忽视了文化价值
几百年建构起来的黄金村古茶园系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一是文物价值。根据我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百年以上古树都具有文物价值。据实地调研统计,古茶园现有百年以上古茶树5 923株,其间还有很多珍稀的动植物作为伴生物种存在。当地苗族传承下来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具有文物价值和文化背景支撑作用。这些珍稀动植物及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解这一农遗的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的文物研究依据和实物资料。
二是民族文化价值。农遗不仅具有适应自然生态系统的专属性,还植根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之中,内部构建起一套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组织人、动员人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广义的民族文化包括一个群体共同所持有的本土知识与技术、生计方式、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伦理观念等。黄金村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传统苗族是依靠粮食种类的多样性和不断变化获取食物的方式[4]来满足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可延续性,围绕着这一生计方式,形成了典型的、特有的苗族“无盖藏”文化[8]。由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当地乡民原有的生计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黄金村古茶园系统是多民族协同努力共同建构起来的农耕体系,该体系本身就具有适应外部和内部环境的潜力。但这样的潜力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人们对该复合农业体系的核心价值缺乏精准的认识和把握,使得各族乡民失去了各施所长、各尽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性,使得该农遗的传承与保护边缘化。
2.1.3 关注单一产品效益,忽视了综合经济效益
黄金村重视发展黄金茶产业,带动了村民的脱贫致富。当地政府和民众把目光聚焦到茶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不断加大新辟茶园的规模,已经由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种植扩展到全州范围,却同时忽视了该系统的其他经济效益。
活态存在的古茶树、古乔木除了本身具有的经济价值外,还有文物价值带来的附加值。如果核算古树产品的有形和无形价值,由于品牌效应,其产品价格与普通产品价格必然存在巨大差异。
任何农遗都是一个复合系统,显然不止茶业能带来经济效益,系统内的其他农产品生产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包括各种粮食作物、林畜牧产品、经济作物等,几乎在黄金村古茶园系统中均有产出。这些产品除了可以满足当地民众日常所需,还将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成为他们经济来源的重要补充。单一作物的生产不能提供足够的市场风险保障,农作物品种的多样性和农作物结构的多样性可抵御和转嫁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带来的经济风险。
此外,现代矮化茶园的开辟必然涉及新的设备、技术的引进,而新设备的投入与维护及现代种植技术引进所需的经济成本是极其巨大的。传统农遗不仅有大量的产品产出,且其传统技术和设备等经济投入较少,只需在原有基础上稍作升级,与现代发展接轨即可。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黄金村原有的基础条件、制度保障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古茶园所在区域的管理主要依赖当地苗族的内部社会组织“鼓社”或“议榔”。现在,黄金村纳入国家统一的行政管理系统,主要依赖基层乡镇政权直接管理,但又同时受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现行管理体制中,农、林、牧、文物、旅游、环保等分属于不同职能部门实施条款分割式管理,各部门之间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管体系,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统一性,这成为古茶园复合种养系统管理上的障碍。对于该农遗而言,应加强统一的社会监管机制和保障机制,简化管理,促进农遗保护与传承。
很多农产品价格远低于工业产品价格,比如黄金村的茶叶和其他农产品价格低廉,村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对管护古茶园不够认真,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遇到了困境,使得黄金村古茶园及复合农业系统面临发展危机。
发展工业所带来的红利必然把工业的地位放在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但2013年,我国便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了基本国策,其目的是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农遗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典范,因而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来重新审视农遗在当代所起的生态维护、科研、经济效益及文化传承等综合利用的价值。
2002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和提出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 概念和动态保护,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在国内展开相关的申报、评审、保护工作。截至2022年,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试点共138个。
推出这样的保护行动,对于农遗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其一,提高了知名度。有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对各地区农遗的发展与推广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示范作用,也能提高农遗产品价格。其二,赋予农遗合法身份。农遗有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合法身份,即能在现代社会找到一席之地,还可保障农遗利用与维护的协同发展。其三,指明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结合生态文明国策的指引,未来农业发展趋势一定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生产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道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湘西州相关部门牵头,已于2019年成功申报“湖南保靖黄金寨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步入全速增长阶段,但农产品总产量高,库存压力大,结构不合理,由此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具体任务如下:
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此项任务旨在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不可复制的小农产品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这样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价格与普通农产品价格必然拉大距离,一旦农遗产品价格上涨,农民生产和保护农遗的积极性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其才能真正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
推进绿色发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传统农遗的形成是经过千百年稳态延续的结果。历史足以证明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是集约农业无法替代的。农遗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累越高,植被结构越积越多,土壤越耕越肥,这是其所具有的天然的对生态的维护功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调整种植业结构。由于现有种植业结构导致农业供需失衡,此项任务旨在调整农业结构,以改变现有局面。在农遗复合系统中,各种农产品均保持一定比例,通过生物物种之间的制衡作用与化感效应,系统可实现自我修复、自我调整,以确保该系统的稳态运行与延续;各种农产品均有一定比例产出,并不会造成某一产品的过度堆积。只有多结构、多层次、多业态的农产品,才可抵御未知的市场需求变化和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市场风险。
传统与现代并不是二元对立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理解为传统是现代的基础与前提,现代是对传统的继承与优化。从历史维度来看,各民族传统文化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文化因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变迁与文化演化是动态的稳定。农业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生态共同体”产物,并不代表停滞不前与固步自封,更不能只将其进行静态保护,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仍具有生态维护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应站在农遗持有的民族视角,让其以主体身份去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格局,真正探索适合本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