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凌燕
(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3)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2021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 《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 提出了支持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同年,农业农村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 《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 年) 》,指出推动共同富裕,短板弱项在农业农村,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也在农业农村[2]。产业振兴是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尤为重要,而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具有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特色产业,形成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集群,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年来,浙江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保护特色农耕文化、培育区域优势产业为目标,依托全省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打造 “一标一品一产业” 融合发展模式,即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绿色食品质量认定和区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融合发展[3]。通过扩大总量规模、优化产品结构、主攻供给质量、创新发展动能,努力构建政策支持、技术标准、生产经营、质量管控和品牌推广五大体系,着力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特色化发展、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发展路径[4]。截至2021 年底,浙江省农产品地理标志达到154 个,绿色食品个数达到2 444个。2018—2021 年,浙江省累计建设省级绿色农产品精品基地35 个,国家地标工程30 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4 个,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3 个,全省主要食用农产品中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达到58.26%,带动相关地区农户平均增收达16%以上。
在 “一标一品” 融合推进过程中,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努力拓展创新链、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有效发挥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带动效应,增强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和产业发展融合,逐步形成一批有效发展模式,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和助推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径。
“一标一品” 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生产主体对地方特色资源禀赋 (农产品地理标志) 的有效利用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对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的有效执行。在两者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各类主体通过利益联合及互利合作,也形成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态势[5]。在地理标志农产品 “安吉白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安吉县扶持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主体,以 “龙头企业 (公司) +基地+农户” 的模式将农户和基地连接起来,在整体提高产品质量和产业规模的同时,带动全县农户共同参与到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管理中,增强抗市场变化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改善分散经营的劣势,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自2018 年起,安吉县高标准开展省级绿色农产品精品基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建设,截至2021 年底,全县绿色食品茶叶生产主体从12 家增加到78 家、绿色监测面积增加至11 333 hm2,分别提高了5.5 倍和16 倍。县域内规模茶园已全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安吉白茶) 标准化生产基地,宋茗茶博园获批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 的强强联合使得品牌溢价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2021年安吉白茶产值达31.13 亿元,品牌价值达45.17亿元,超过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二分之一,贡献了四分之一的农民人均收入,成为富民的金叶子、安吉的金名片。
“一标一品” 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产业要素集聚的正向推动力和产品品质质量的反向约束力共同作用,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效促进地区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的逐步拉长[6]。部分 “一标一品” 规模主体依托产业链的整合能力,率先实现了技术提升和集成应用,加快推动链条上下游各要素集聚、流动与共享。近年来,兰溪市将地理标志农产品 “兰溪杨梅” 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特色水果产业,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省级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省级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建设等项目为载体,以 “品种保护、品质提升、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 为路径,整合资源要素,强化政策扶持,着力推动 “一标一品” 产业提质增效、迭代升级,有效推动杨梅产业走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发展之路。通过两年建设,兰溪市获证绿色食品杨梅规模总量达1 117 hm2,产量达到9 876 t,占全市总量27%。先后引进杨梅深加工企业3 家、自动化生产线6 条,年均消耗杨梅鲜果1.5 万t 以上,占当地杨梅总产量的35%以上,初步形成完整的杨梅深加工产业链。衍生开发杨梅汁、杨梅酒、杨梅酥等多种传统和新型休闲食品,进一步提升兰溪杨梅市场价值。成功打造全国绿色食品(杨梅)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吸引游客50万人次,带动增收约1 500 万元。在杨梅深加工项目的带动下,当地杨梅加工品原料平均收购价达到4.5 元·kg-1,增幅超100%,促进当地梅农增收1 600 万元以上。
有效推动 “一标一品” 产业和品牌发展的同时,各地在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引导下,以地区特色产业为基础,逐步形成多产业链交叉、跨行业、跨品牌立体式复合型合作,通过整体打造,有效促进区域内要素整合[7],以点带面,形成了以“一标一品” 为核心的特色农业集群。近年来,湖州市长兴县通过 “一标一品” 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以长兴紫笋茶、湖州湖羊、长兴漾荡河蟹、长兴芦笋和胥仓雪藕五大特色产业为主的农产品产业集群。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优品种、创品牌、提品位,通过 “品质提升+品牌增值+转化运用”,共同打造长兴县 “一标一品” 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产业品牌 “1+N” 模式,构建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长兴紫笋茶、长兴漾荡河蟹等产业子品牌协同发展的格局。如结合产品特色,融合紫笋茶与雪藕文化,开发以紫笋茶为原料,以雪藕为形的“茶月荷塘” 创意网红休闲食品,打造具有长兴特色的文化印记;以湖羊种羊养殖为主导,探索符合绿色食品湖羊养殖要求的青饲料种植、加工模式,积极发展有机肥产业,实现 “芦笋秸秆—湖羊—有机肥—绿色食品芦笋” 生态闭环,为当地壮大村集体经济开辟了新路径,形成多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建成湖羊、芦笋和雪藕等多个 “一标一品”产业共富基地,助推乡村振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精准对接市场,推动品牌叠加的转化运用和市场推广,累计带动农户10 000 余户,户均年收入增加1.8 万元。
虽然,近年来浙江省 “一标一品” 融合发展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体制机制的障碍、市场引导的缺位、激励机制和监督管理职能体系不健全等因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 “一标一品” 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和融合层次。
从体制机制来看,“一标一品” 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 “重申报、轻管理、弱开发” 的现象,没有形成系统性监管、品牌化打造、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联动机制[8]。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在跨界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存在断点和堵点。相较于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而言,各地针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助力手段的配套制度和服务建设不完善不健全。相关扶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足,对市场主体的稳定生产和产业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9]。
“一标一品” 产业发展带动共富的最终落脚点是产品的价值体现,从现阶段产业情况来看,大多数 “一标一品” 仍为初级农产品,产品的生产、储藏、加工、流通等环节的衔接契合度、发展均衡度仍不高,精深加工程度和能力有限。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 “一标一品” 在消费市场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仍不足[10];另一方面,由于产品品质分级的评判标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同质同价、优质优价的良性市场秩序无法实现,最终影响到 “一标一品” 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
“一标一品” 融合促进共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单位的利益联结关系的有效形成和紧密程度,从浙江实践来看,尽管在 “一标一品”融合发展的牵引下,产业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模式有所创新,但是现有的利益联结仍大多比较单一、松散,多为订单农业、委托加工、土地租赁等,更加紧密的分红式、股权式等利益联结更为紧密的形式较少。这样的现状导致主体缺乏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意识,生产和管理随意性仍然存在,加大了监管难度,而且生产农户合理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的保障机制的缺失使得产业发展利益传导受到限制,实际获得利益分享的农户仍然较少。
主动融入浙江乡村大脑数字化平台建设,提高“一标一品” 生产智能化,营销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拓展功能,以打通政府侧、企业侧、社会侧为目标,积极搭建 “一标一品” 出村进城流通渠道,打造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对接的“一标一品” 闭环赋能系统。建立主体数字化管理服务机制,确保数字赋能在 “一标一品” 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依托省级现有系统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多跨协同,叠加主体生产经营、产品品牌、商誉信用等内容,强化信息适配性。有效开展数据结果应用分析,鼓励各地注重要素整合,统筹各项支持发展政策,将重点规划、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产业提升融为一体。制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中长期规划,有效促进数字信息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应用,保障 “一标一品” 的持续良性发展。
强化村域综合体概念,打造 “一标一品” 融合发展村,实现整体提升、各具特色、三产融合的村级融合发展单元。通过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农户生产,有效调动发展生产积极性,结合村情民意,凝聚各方力量,探索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连结机制。通过强村公司、村村入股等形式,组织生产建设,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及龙头企业开展联合创建 “一标一品” 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发挥村集体经济在集聚要素、整合平台、聚合人才、集合主体、统筹融资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加强其对产业链条、利益分配的掌控能力,提升 “一标一品” 在推动共同富裕大场景中的“造血” 能力,助推形成社会资本、村集体经济、生产农户的多方互惠共赢的良好格局,实现共同富裕。
构建与 “一标一品” 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做到 “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对标达标”。针对部分农产品生产标准不全面、不统一、不精准的现状,列出问题清单,开展系统研究,抓紧做好产品的质量安全、营养品质、包装分级、地方性小品种、持续性发展等方面标准的研究,做到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适应“一标一品” 产业发展的生产标准体系。同时,鼓励各地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发展方向[11],围绕区域范围的特色 “一标一品” 生产制定相应的技术规程,结合生产实践、指导服务、技术推广,针对性开展技术培训,通过明白纸、技术图等形式加强对主体的宣传,使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落地见效。
推进 “一标一品” 产业链条强链、补链、壮链、优链,以本地区 “一标一品” 为中心,向上下游产业广泛延伸,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加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管理制度,将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产业链融合向 “一标一品” 原产地下沉,加强就地加工转化能力,融合一二三产,发挥 “一标一品” 全产业链 “链主” 作用,提升特色农产品加工水平,纵向拉长产业链,做强 “一标一品” 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不断提高产业链韧性和附加值,加快走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有效促进 “一标一品” 的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全方位拓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转化通道,实现 “一标一品” 资源价值的挖掘和变现。
通过创新和实践推动 “一标一品” 工作深度融合,实现宣传策划和产业推动高度协调,助力“一标一品” 理念高质量快速推广。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解读 “一标一品” 融合发展产业政策、宣传经验做法、推广典型模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对地区成功经验和案例的总结,树立一批典型模式,鼓励创新推介举措,整合线上线下渠道资源,构建多元化营销体系,提高产业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形成集品牌背书、文化赋能、品质塑造、体验营销于一体的品牌宣传模式,有效满足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实现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品牌高溢价,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