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才:毛泽东称赞“军之良才”

2022-12-30 13:54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良才陈嘉庚红军

“军事上过硬,政治上合格”周恩来称赞他“思想开明”邓小平称赞他“顾全大局”

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人。25岁参加革命,历任红一方面军军政委、援西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华北军政大学政治委员。1955年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58年主动要求退出领导岗位。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30日,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2月22日去世,享年89岁。

1937年,经过36天的沿途乞讨和化装潜行,朱良才穿越河西走廊,找到了援西军,回到革命队伍中。为了尽快营救西路军将士,他主动到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专门做营救工作,被任命为秘书长。由于有亲身经历,对失散红军鉴别特别准,他很快找回了许多红军干部,为党挽回了一大批骨干力量。毛泽东评价他“军事上过硬,政治上合格”,是“军之良才”。

“如果朱良才留在那里,这个师恐怕就垮不了”

1928年,朱良才随朱德上了井冈山,担任红4军军长朱德的第一任秘书。这年6月,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湘敌吴尚率4个团趁虚而入,企图偷袭井冈山。朱良才时任红31团1营1连党代表,他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号召全连:“誓死保卫井冈山,绝不让一只兽蹄踏进革命的土地!”朱良才在团、营长指挥下,深入部队基层和附近农村,发动群众挖战墙、削竹钉、垒石块,加固黄洋界工事,筑起五道坚固防线,严阵以待。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毛泽东闻讯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此后,朱良才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毛泽东“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吉安,就是时任红103团政委的朱良才亲率“敢死队”突破的;毛泽东“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张辉瓒,就是时任红9师政委的朱良才和师长徐彦刚亲自带部队活捉的……1933年8月1日,由于屡建战功,朱良才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荣获二等红星奖章。

“长征开始后,红一方面军以红一、九军团为左翼,红三、八军团为右翼,我们红五军团为后卫,掩护庞大的中央军委纵队转移。我们34师又是红五军团的后卫,其任务的艰巨可想而知,我是坐着担架突围的,但在担架上,我没有放弃工作,师里的政治工作还由我来做。”朱良才曾回忆。由于多次打仗,长征开始时朱良才已身负9处重伤。

1934年11月27日,湘江战役全面打响。红34师既要完成掩护红军抢渡湘江的任务,又要做好万一被敌人截断后孤军作战的准备。面对铺天盖地、蜂拥而至的敌人,在师长陈树湘、代政委朱良才的指挥下,红34师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拼杀,像钉子一样,两天两夜牢牢地守卫在水车阻击阵地上,寸步不退。

11月30日,朱良才腰部的旧伤突然发作,血流不止。经简单包扎后,他坚持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军团长董振堂得知后,命令朱良才立即到军委总医院救治。战事吃紧,朱良才连夜单人独骑赶路,脓和血不断地从伤口往外流。

12月1日,湘江渡口被敌人切断,还未来得及过江的红34师成为整个红军史中唯一被敌军整建制歼灭的师,师政委程翠林、参谋长袁良惠牺牲,师长陈树湘负伤被俘后,自己拽断肠子牺牲。时任红五军团民运部长的宋任穷扼腕叹息:“如果朱良才留在那,这个师恐怕就垮不了。”

湘江战役后,按规定,走不了路的重伤员一律被安排到老乡家里养伤。打娄山关时立下大功、因负伤被锯掉一条腿的红12师政委钟赤兵,也面临是去是留的问题。时任军委总卫生部政委朱良才得知后,坚决主张钟赤兵无论如何一定要跟部队走,并亲自找钟赤兵谈话。20多年后的一天,钟赤兵去看望朱良才,回忆往事:“你组织人来抬我上路时,我被子下面是藏着手枪的。当时我已作好了准备,只要你说往老乡家抬,我就自杀。没想到,你一张嘴就说:‘你放心,我给你四个人、两头牲口,怎么也要把你抬走。当时我就笑了。后来,你还命令他们四个人‘必须保证钟政委的绝对安全。朱政委啊,没有你那句话,我这个一条腿的人,又怎么能走完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呀!”

“一盆菜、一条炕的编辑部”

朱良才重视运用多种形式,把政治工作做深、做活,使干部、战士乐于接受。朱良才过湘江后,住进了红军总医院。治伤中,他看到有限的医护人员根本照顾不过来众多伤病员。发牢骚的、讲怪话的、闹情绪的伤病员越来越多。于是,他主动帮助医护人员做起伤病员的思想工作来。

长征中战斗十分频繁,情况瞬息万变,没有大块时间上大课、搞教育,朱良才充分利用战斗间隙,讲形势,谈思想。行军路上组织说快板、讲故事,篝火旁边召开控诉会、军事民主会,把政治思想工作搞得非常活跃,对巩固部队、鼓舞士气、保证部队战斗力起了重要作用。

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他重视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和宣传文化工作,积极倡导和组织开展模范党支部和杀敌立功运动,及时发现和宣传了“狼牙山五壮士”“民兵英雄李勇”“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先进典型。抗战时期,朱良才亲自组织和领导的三支文化“轻骑兵”,成为把政治工作做活的范例。

1938年秋,朱良才到晋察冀军区,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为加强根据地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宣传工作,在聂荣臻的支持和关怀下,1937年12月11日,朱良才主持创办了《抗敌报》,该报有社论、通讯、专刊、漫画等,形式多样,报道及时,使读者耳目一新。不久,该报升格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后来成为中共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1940年11月改名为《晋察冀日报》。

朱良才主持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工作后,深深感到“办好报纸是政治工作的一件大事”,他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认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报道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形势和国内的抗战形势,尤其对晋察冀地区八路军进行的重要战役、战斗进行了多角度的报道和评述。

1942年和1943年,敌后抗战极其艰苦,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当时,晋察冀军区民运部部长张平凯负责开展生产运动。他在从事部队教育工作的同时,不仅和学员一道挖窑洞、用土坯垒课桌,还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大家开荒种菜,保障了教学、生产两不误。为鼓舞广大指战员保持必胜的信念和旺盛的斗志,《抗敵报》增出的周刊《子弟兵》约请张平凯写了一篇关于晋察冀的游击区开展生产运动的报道,用生动的事例说明,在日伪据点林立的地区活动的游击队,同样能够在战斗空隙进行生产,改善生活。这篇报道在各抗日根据地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在朱良才的指导和支持下,《子弟兵》迅速成为晋察冀边区各事业方面极为重要的宣传工具和八路军指战员交流战斗经验的平台,对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干部、战士的喜爱。当时,日伪经常对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和“清剿扫荡”。为适应战争环境的要求,《子弟兵》的编辑部非常精干,通常只有三四个人,多的时候也不过六七人。一条土炕编辑部的人可以睡下,一盆菜就够编辑部的人吃。因此,根据地军民亲切地称编辑部为“一盆菜、一条炕的编辑部”。朱良才坚持和编辑部的同志们一起,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与敌周旋,保证了《子弟兵》的按时出版。解放战争中,《子弟兵》克服战斗频繁、流动性大的困难,依靠两辆大车拉着铅字印刷机,坚持宣传我军取得的胜利、表彰英雄连队和人民功臣,坚定了部队必胜的信念。

聂荣臻夸他“很有政治头脑”

1932年3月,中央红军取得漳州战役的胜利。红9师和其他部队一样是第一次进侨乡,开始时有的同志把一般住洋房、穿绸缎和毛料西服的侨属、侨眷误认为是土豪劣绅。朱良才便组织部队学习东路军总部下发的《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政策》,分清一般的侨属、侨眷和土豪劣绅,获得开明士绅及商界人士的好评。他们称赞红军是文明之师,纷纷捐粮捐款,赠送食盐、药品、布匹等军需物资。

当地有个民族资本家叫陈嘉庚,下面的部队要没收其工厂,报到朱良才那后,他把陈嘉庚专门请了过来。在谈话中,朱良才发现陈嘉庚是一个开明的爱国资本家,对共产党和红军很友好。同时,陈嘉庚提出不要没收工厂,红军有什么需求就告诉他,他尽量给予帮助和支持。

朱良才提出:“我们红军天天行军打仗,衣服破得快,能为我们红军做点衣服吗?钱照付。”陈嘉庚一听便痛快地答应了,商量怎么做、做什么样式的衣服,交谈中,他灵机一动:“要做,就给红军做军服吧。”于是,陈嘉庚给红一方面军的战士每人做了两套军服,红一方面军的军服,就是从那时起才统一的。军服做好了,陈嘉庚说什么也不要钱,说是他对红军的一点心意。红军在漳州驻扎了40多天,在人力、物力上得到了补充,每人发了两套外衣、两件衬衣、两双胶鞋,大批青年加入红军队伍。

这是陈嘉庚与红军、共产党的最初接触。通过这次打交道,陈嘉庚对中国共产党有很好的印象。抗战时期,陈嘉庚到延安和毛泽东深谈,对共产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在共产党,对共产党抗战给予了许多支持。

陈嘉庚做军衣这事不大,但给朱良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他认识到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干革命离不开统一战线,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尤其是民族资本家,“只要我们方针政策正确,是一定可以团结他们的,他们也是一定可以为我们的革命事业作出贡献的”。

1949年12月5日,中央发出《关于一九五零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时任华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朱良才,敏锐地发现这一指示对加强部队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建议军区雷厉风行地落实上级指示,提高军区部队凝聚力、战斗力。12月20日,华北军区接受建议,在北京召开生产委员会扩大会,影响很快遍及全军。12月24日,《人民日报》以《热烈响应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号召,华北军区生产委员会积极布置明年大生产》为题,进行了详细报道。看到报纸,聂荣臻夸赞朱良才:“对于党的指示,某些同志是雷打不动,充耳不闻!朱良才是‘闻风而动,很有政治头脑!”

第一位主动申请离开领导岗位的开国将领

1958年,时任北京军区政委的上将朱良才,向中央提交了自己的辞职申请。这一年朱良才58岁,毛泽东看到朱良才这封辞职信时非常不解,特意叫来聂荣臻说:“朱良才还不到60岁,为什么要辞职呢?难道有什么为难的地方?榮臻,你去看一下。”聂荣臻也十分疑惑。朱良才在工作上一向是拼尽全力,过去在战场上被敌人打断了手臂,都是重伤不下火线,如今为什么提出辞职?

聂荣臻的来访让朱良才感到非常意外,他解释道:“我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由于多种疾病缠身,久治不愈,尤其是负伤的右臂没有及时治疗,造成终身残疾,朱良才有时候工作两三个小时,便觉得浑身酸痛,思维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清晰。朱良才认为以自己的身体状况,没有办法担负北京军区政委这样重大的责任,因此才写下辞职信。他对聂荣臻说:“我是正职,因病不能多抓工作,对军区工作有影响。怎么办呢?响应中央的号召,让年富力强的同志来干吧。”

聂荣臻非常心痛,对于这位老战友受过的伤,他也很清楚。但他认为朱良才不必提出辞职,可以先治病,等病好了继续工作,国家舍不得他这位好干部。朱良才不这么认为,他坚定地摇头。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干部们要以身作则,多给年轻人机会。朱良才一直把这番话记在心里,他认为自己既然已经难以承担工作,那就更得主动作个表率,让年轻人们顶上来。

在这之前,朱良才曾口头上向组织汇报了退位让贤的想法。听到消息后,不少战友和老部下都来劝阻他,有的还特意来做朱良才夫人李开芬的工作,希望她能帮着劝劝。一天晚上,朱良才对同为老红军的李开芬说:“开芬呐,咱们可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党给的!为什么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得不能让?主动让位这件事,我做定了!”朱良才是从来不贪恋权力的,他在战场上战功赫赫,新中国成立后,他从来不提自己过去的功劳,工作上一直谦虚勤恳,而且很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经过慎重考虑,中央批准了他的请求。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夸他“觉悟高”,周恩来说他“思想开明”,邓小平称赞他“顾全大局”。就这样,朱良才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主动申请离开领导岗位的开国将领。

退出领导岗位后,朱良才非常重视学习马列和毛泽东著作,学习党的文件。学习之余,朱良才回忆当年在井冈山战斗和生活的情景,写出了《朱德的扁担》《这座山,它革命!》等闪烁着我军革命光辉的回忆文章,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责编/赵雪纯 责校/李希萌、张超 来源/《战火纷飞育良才——记上将朱良才青年时代的戎马生涯》,春化、文峰/文,《党史文苑》1999年第4期;《上将朱良才:毛泽东称为“军之良才”建国后第一个退出领导岗位》,张东明/文,《北京日报》2017年2月21日等)

猜你喜欢
良才陈嘉庚红军
军之良才 朱良才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
A NOVEL METHOD FOR NONLINEAR IMPULSIV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N BROKEN REPRODUCING KERNEL SPACE*
少寨红军桥
花开的时候去看你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