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丽芬 杨志刚 邱晨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高血糖状态导致肢体感觉、运动神经障碍。相对于全球其他国家的糖尿病人数居于首位,预计2030年成人糖尿病发病率可增加接近50%[1-2],文献[3]指出在我国糖尿病的高发病率情况下,90%的糖尿病患者并发DPN,即使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DPN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肢周围神经退化引起的麻木、疼痛及袜套、手套等压力感等,严重时会继发溃疡、发生感染甚至截肢,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必须及早进行治疗[4]。目前临床治疗DPN主要采取营养神经及促进血液循环等对症措施,但治疗效果有限。而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中医学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归属于“痹证”,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口服、针灸、穴位贴敷、中药足浴等。中药足浴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沐足方的组方以四藤一仙汤为基础进行加减而成,由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首乌藤、威灵仙、木瓜、红花组成,全方共奏舒筋通络、活血通络止痛之功。临床观察沐足方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探究其临床疗效,本研究通过收集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研究依据,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9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治疗的DPN患者的临床资料。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文献[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诊断如下:(1)明确诊断为糖尿病且已出现某些神经病变症状;(2)患侧有麻木、疼痛和感觉障碍等临床表现;(3)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踝反射检查有异常;(4)排除由其他疾病引起。纳入标准:(1)符合以上DPN诊断标准,且血糖已得到有效控制;(2)年龄18~75岁;(3)病历资料完整;(4)2周内未进行其他相关治疗及服用其他药物。排除标准:(1)患侧已发生严重感染,无法进行足浴;同时合并有心肝肾其他系统严重疾病且影响治疗;(2)对足浴方中某些药物不耐受或有过敏反应;(3)沟通障碍难以配合全部治疗过程。结合临床、科研及脱落因素等情况,按脱落率10%计算,确定每组48例,故研究共纳入基础情况数据完整、主要症状评价完全的患者96例。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n=48)与对照组(n=48)。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降糖和营养神经治疗,并嘱患者进行饮食控制,按时进行血糖、血压测定。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足浴方治疗,药方组成:海风藤30 g,络石藤30 g,鸡血藤 30 g,首乌藤 30 g,威灵仙 30 g,木瓜 15 g,红花 6 g,加入 3 000 ml水先大火煮开再改用文火继续熬制20 min。将患者双足放入装满中药汤汁的盆中,保证水温在37 ℃左右,时间30 min,1次/d,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
1.3.1 神经传导速度 采用肌电图仪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并比较。
1.3.2 神经病变评分 采用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量表对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症状进行评价,包括感觉、神经放射及症状三方面,神经症状包括下肢麻木、疼痛、针刺样感觉、乏力、走路不稳及上肢相似症状,有计1分,无计0分,共6分;神经反射包括踝反射及膝反射,双侧分别计分,消失计2分,减弱计1分,正常计0分,共8分;感觉功能包括右侧踇趾的痛觉、温度觉、触压觉、振动觉及位置觉,异常计1分,正常计0分,共5分;总分为19分[6]。
1.3.3 中医症状评分 主症按照无、轻、中、重度分别计0、2、4、6分,次症按照无、轻、中、重度分别计0、1、2、3分,各项积分相加总分即为中医症状评分,两组治疗前后各评价一次。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CV、SCV均快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s)]
组别 MCV SCV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8) 36.02±5.74 44.27±4.96 30.97±6.24 37.92±5.64对照组(n=48) 36.15±5.82 39.31±4.85 30.85±6.03 34.47±4.16 t值 0.257 4.692 0.288 3.853 P值 0.158 0.000 0.134 0.007
两组治疗前T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8) 10.93±1.28 7.87±1.28对照组(n=48) 10.87±1.27 8.77±1.63 t值 0.201 -2.376 P值 0.841 0.021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8) 29.67±3.45 9.72±6.99对照组(n=48) 29.73±3.63 14.33±8.10 t值 -0.080 -2.990 P值 0.934 0.00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不良生活作息的养成,糖尿病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包括周围神经病变在内的慢性并发症越来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7]。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症状是四肢麻木,发病初期麻木感多起自肢体末端,随着神经损伤的加重,麻木感逐步扩散到四肢乃至全身,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但以感觉神经最为常见[8]。现代医学对DP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多认为此病与糖代谢异常、血管微循环障碍、免疫相关等多种机制有关。目前西医对DPN的治疗应以控制血糖为首要治疗方法,大量研究发现严格控制血糖可以有效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DPN的发病进程[9]。临床常使用神经生长因子、甲钴胺、营养神经的方法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并促进细胞再生,改善周围神经病变[10],但以上西医治疗方法长期治疗效果不佳。
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的“痹证”“痿证”范畴,古代医家认为消渴痹证的病位在脉络、筋肉;病机之本在于虚,阴虚耗气,筋脉、经络、肢体失于滋润濡养,阴虚生风,瘀血阻络,络脉失养,也可内生虚风;主要病因在于气血阴阳亏虚,外感寒湿痰瘀等毒邪,病邪阻塞经络,不通则痛麻,不荣则无力,最终出现“麻、痛、凉、痿”等临床表现[11]。故应以养阴益气、活血化瘀、化痰祛湿的基础上加以治“风”治疗本病。中药足浴作为中医外治法中比较常见的治法,合并了中药和水温的两种作用更深入刺激了患处的神经,可以发挥活血通络、滋阴生津、消疡散肿的作用,因其治法操作简单且安全性较高,广为患者所接受[12]。也有研究认为中药成分是利用热力作用透过皮肤渗透入里,促进患处血液循环起到作用[13]。
本沐足方源于名中医祝谌予教授的四仙一藤汤,已有药理研究证明藤类药中的多种生物碱成分具有消炎镇痛、调节免疫等作用[14]。藤类药药性温和,属于风药的范畴,可通经络、治风疾,《本草纲目》中记载“藤类药易通利关节而达四肢”。海风藤性辛、苦,微温,归肝经,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络石藤性苦、微寒、善祛风通络,有研究表明络石藤的主要成分具有抗炎镇痛、降脂、抗氧化的作用[15-16];忍冬藤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通络的功效;鸡血藤性温、苦,具有养血活血,散寒去湿,活血通络的作用。袁莎莎等[17]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鸡血藤总黄酮可以明显改善大鼠血脂代谢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且有研究发现鸡血藤水提物在一定浓度下有明显的消炎作用,可以加速糖尿病足溃疡伤口的愈合[18],故鸡血藤对DPN的疼痛、麻木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首乌藤性味甘平,入心肝两经,善养血安神、祛风通络;威灵仙性辛、寒,入膀胱经,善通行十二经脉气血,有祛风湿、通经络、化痰之功,威灵仙总皂苷具有显著消炎止痛[19];木瓜性温味酸,也可舒筋络,活筋骨;红花辛温,入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作用。有动物实验表明,红花中的红花黄色素通过抗氧化应激和上调NGF水平等途径可以有效缓解DPN的疼痛,提高糖尿病大鼠神经传导速度有效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20-21]。全方攻补兼施,清热而不伤阴,祛邪而不伤正,共奏祛风湿、通经络之功效。有研究表明四藤一仙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DPN患者效果较好,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22],其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发挥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23]。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评分和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评分和中医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周慧慧[24]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方足浴治疗DPN患者,结果足浴治疗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任健等[25]对180例寒瘀阻络型DPN患者予以中药1号方泡脚,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泡脚1号方,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足浴双下肢震动感觉阈值较仅常规治疗明显更低、治疗效果更好。宋广军等[26]对189例DPN采取中药足浴对照常规治疗,结果显示中药足浴在NSS评分、ND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廖秋双等[27]将100例DPN患者分为甲钴胺片联合自拟清痹汤熏洗治疗和单纯甲钴胺片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比较对照组症状的缓解程度明显更优。吴刚强等[28]对93例阴虚血瘀型DPN患者采用口服四味健步汤联合豨莶通络液足浴,治疗2周后通过评估神经传导速度发现观察组较羟苯磺酸钙治疗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沐足方联合常规治疗在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较好,治疗后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大幅提高,神经病变症状评分显著提高。但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有限,观察治疗周期较短,后期可进一步研究,以验证其有效性,使更多的患者在临床上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