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泽星,萧子扬
(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2.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 100193)
我国农耕历史悠久,乡土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乡村村落的形成有其历史自然性,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基础组成的熟人社会,即使历经朝代更迭和时代变迁,村落都依然界限分明。我国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乡村治理,是国家赋税和疆土稳定的重要保障。“郡县制,则天下安”,中国乡村社会遵循着“皇权不下县”的乡村治理逻辑沿袭了上千年,历史证明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治理体系与国家发展稳定休戚相关[1]。党的百年乡村治理基本经历了“政权下乡”“政社合一”“三治合一”3个阶段[1]。1949年初,以人民公社体制为主的“政社合一”模式,使得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发生了重大变迁。该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易于村政村务的集中管理,但是缺乏乡村治理体系原有的“自治性”“民主性”和“灵动性”,致使乡村治理体系表现明显活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权力开始退出乡村,政社分开,为顺应时政发展的需求,乡政村治和村民自治格局逐渐恢复更新。1982年《宪法》明确了乡镇政权、村委会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重新激活乡村治理体系。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新时期下我国乡村正迎来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实施。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致力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乡村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必然带动整体乡村社会形态、乡村社会境况、乡村演变态势以及乡村治理主体、乡村治理结构、乡村社会道德和文化等元素的转变。而另一方面,当前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治理体系正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和巨大挑战[2],包括如:村治权力分化、群众参与自治能力低、基层党组织能力薄弱、乡村治理体系模式单一、乡村治理目标与乡村发展不契合、乡村空心化、村民法治意识薄弱、乡土文化流失等困境。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呈井喷之势,尤其是2020年至今乡村治理体系相关研究论文爆发式增长,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治理体现的学术构建和深层次探讨。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1年9月22日,在知网上精准搜索关键词“乡村治理”,共检索到9 129个结果,其中期刊数量为5 617篇,硕博论文为2 048篇,仅2020年就有1 750篇。其中,尤以乡村治理内涵[3-10]、“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11-20]研究颇多,研究论题探讨也较深入。基于文献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知识图谱分析[21-25]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理论与实践探析[26-29]等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文献分析的乡村治理研究共有5篇,分别针对“主题:基础党组织+乡村治理(2020年7月以前数据)”“主题:乡村治理模式(2005—2018年数据)”“篇名:乡村治理(2019年5月以前数据)”“题目:乡村治理(1998—2016年数据)”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研究方法主要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一篇采用GEPHI软件。此外,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的乡村治理研究主要探讨了其组织形态构建[24,25]、基层民主治理转型[26]、农村干部治理能力[27]等方面。综上,一方面截止目前,“乡村治理”的研究文献以2020年为爆发点,而目前尚无文献研究分析;而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推力,为其提供了新维度,以此为时间节点,梳理和探析其对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发展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CNKI文献数据,探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的时序变迁,以期梳理并呈现相关知识总体面貌,探寻方向。
该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资料为研究基础,检索时间为2021年9月22日。乡村治理体系指能够有效运行的乡村组织和制度系统,其内在地决定了乡村治理能力[10]。因此为了更全面分析乡村治理体系,文献检索类目用主题,检索内容为“乡村治理”,检索时间为2021年9月22日以前所有相关文献资料。首先粗略统计法来确定时间节点,即通过高级精准检索主题“乡村治理”,共得到中文文献1.716 1万个结果。其中期刊1.120万个结果,硕博论文2 886个,会议214个,报纸2 070个。从发表年度趋势图可知按照文献发表数量可分为3个阶段,即低迷期(1990—2002年),总数量为37篇,年均2.6篇;平稳增长期(2003—2012年),总数量为2 532篇,年均253.2篇;快速增长期(2013—2017年),总数量为3 334篇,年均666.8篇;爆发期(2018—2021年),总数量为1.123万篇,年均2 994.6篇。为了确保文献信息全面可靠,该文最终采用高级检索—精准匹配—篇名“乡村治理”,共获得中文数据5 226条,然后对报纸、会议、简讯、启事、通知、书评、约稿以及一稿多发等文献进行剔除,最终得到4 535条数据。
综上可知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爆发的分水岭,该文拟将检索的4 535条文献,以2017年12月30日为节点分2部分分别进行数据处理。其中第一部分包含1990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1 919条结果,第二部分包含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的2 616条结果。然后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并绘制乡村治理的研究热点、前言和趋势知识图谱。
2.1.1 文献数量
利用知网(CMKI)中国学术期刊对期刊论文以“乡村治理”为检索词,进行篇名精准检索。由图1可知,1990—2021年以乡村治理为题名的文献数量变化呈现出明显的3个快速增长期,即2004—2006年、2012—2015年和2017—2020年,2021年因为只有前9个月的数据,因此暂不予讨论。其中,1990年有2篇,2006年增加为60篇,2015为274篇,2018年为530篇,至2020年增加至1 011篇;2004—2006年、2012—2015年和2017—2020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7.39%、31.68%和50.94%。从文献数量的变化可以侧面了解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历程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经济城市的快速发展,全国乡村社会的开放性和农民城乡流动性不断加大,乡村社会结构和农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均发生了重大改变,同时国家层面开始重视三农问题和城镇化发展。新旧矛盾的交替和交织使得传统的乡村治理体系面临新的挑战,乡村治理体系与乡村治理需要不协调问题开始凸显,这也是2004—2006年发文量突增的重要原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自古就是乡村治理的发源地和试验田。2013年浙江省桐乡率先推出自治、法治和德治的乡村治理建设示范点,有效激活了乡村治理体系的活力,是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一次有效尝试,在全国起到了很好地示范作用,这是2013年文献数量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2017年至今,相关文献发表数量持续地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宏大的视角,也为学术界研究梳理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主要趋势和重要内容。
图1 1990—2020年文献数量变化趋势
2.1.2 文献来源和机构
数据处理均采用1990—2017年和2018—2020年两个时间段分别比较分析。文献来源数据选取刊发文献数量排名前15的期刊(表1),研究机构选择发文量排名前10的作者所属机构(表2)。由表2可知,两个时间段内排名前15的文献来源共有5个重叠,分别是人民论文、农村工作通讯、中国社会科学报、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经济。说明乡村治理研究的学科分布主要以党政及群众组织为主,其次是农业经济和社会学及国家行政管理,此外还有法理和统计学等。其中重叠的5个来源在1990—2017年时段排名分别为第2、5、7、8、12,2018—2020年时段的排名分别为1、4、5、6、8,说明2018—2020年时段相对于1990—2017年时段的文献的学科来源期刊更倾向于向党政及群众组织集中。此外,1990—2017年时段中发文量最大的为华中师范大学,发文量为41篇,占比10.25%;该来源在2018—2020时段发文量排名为24名,发文量为12篇,占比1.8%。2018—2020年时段中发文量最多的是农村经济与科技,发文量为73篇,占比11.01%。
表1 刊发文献数量排名前15名的期刊来源
从发文机构来看(表2)两个时段发文机构重叠的有3个机构,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其中两个时段的发文量排名第一的均是华中师范大学,1990—2017年时段的发文量为118篇,2018—2020年时段为63篇,结合表1说明华中师范大学在乡村治理体系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表2 发表文献数量排名前10名的作者所属机构
2.1.3 重点文献分析
表3为重点文献分析表,按照被引用的次数排名。从研究内容来分析,1990—2017年时段侧重于乡村治理体系的结构、类型、制度绩效、改革走向分析,以及挣脱土地束缚后和资源输入背景下的乡村困境、农民行动及应对研究;2018—2020年时段内容侧重德治、自治、法治的“三治合一”,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现代化、机制创新、新乡贤等研究。可见不同时期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研究侧重不同,1990—2017年时段侧重分析改革开发至今,乡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困境和挑战,2018—2020年时段目标更清晰明确,即新时期下乡村振兴与三治合一新体制建设。从刊名和发表年份来看,1990—2017年时段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有2篇,进一步说明这一时段该期刊对乡村治理体系的贡献,发表年份比较靠前,这也与发表时间越久,被引用的次数越多有关系。1990—2017年时段文献作者有贺雪峰和徐勇2位,发表文献比较多,被引次数也较多。2018—2020年时段主要文献相对1990—2017年时段没有那么集中,而且作者也变化较大,这也说明不同时期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研究领域与研究学者也随之发生改变。
表3 文献被引次数排名前10的论文
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分析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该文设置g-index(g指数)的k值为25。g指数既可以兼顾研究人员的文献产出数量与文献产出质量,同时也可以反映高被引用论文数量。g指数的k越大,图谱中出现的节点越多;k越小,图谱中出现的节点越少。通过CiteSpace软件最终分别得到1990—2017年时段网络节点701个,连线1 647条,网络密度为0.006 7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和2018—2020年时段网络节点448个,连线1 580条,网络密度为0.015 8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图2)。图谱中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的多少,连线表示关键词在同一篇论文中同时出现,连线越多,线条越粗,说明关键词相关程度更紧密。
由图2可知,1990—2017年时段词频基本围绕着乡村治理展开,其他关键词词频相对不突出,主要包括村民自治,还有困境、治理、村干部等。2018—2020年时段较1990—2017年时段的高词频的共现关键词多,其中词频最高的为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节点较大,其次为新乡贤、村民自治、党建引领、新时代、三治融合、现代化和村规民约等。
为了更精准分析关键词地位和关系,结合图2中的文献关键词词频和中心性分析。其中词频表示关键词出现的次数,中心性则指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的相关性,表示其在所有关键词中的地位。由表4中关键词词频和中心性可知,1990—2017年时段乡村治理1 881次,村民自治165次,治理92次;关键词最紧密的是乡村治理中心性高达1.65,表示基本上与其他关键词都有共现关系,其次是村民自治中心性也很高,为0.09,表示该词与其他关键词的关系也很紧密。2018—2020年时段词频最高的依然是乡村治理为1 940次,其次为乡村振兴420次,新乡贤157次,以及法治、德治、村民自治、新时代和自治等,词频分别为97、93、87、84、82。中心性最高的是乡村治理,高达1.61,其次为乡村振兴中心性为0.18,说明该词与其他关键词关系也很紧密,新乡贤、村民自治中心性分别为0.03、0.03,中心性也较突出。关键词词频高,自然中心性一般都不会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词频并不高,但是中心性高,同样也是热点词汇。例如1990—2017年时段中的税费改革一词,词频17次,中心性却高为0.04,说明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概率更大,是关注的同一个领域或问题[30]。2020年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全国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省为单位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其他省继续在部分县(市)进行试点。这一时期的农村税费改革有其必要性,但改革未能有效回应乡村治理的内在需求,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新难题,比如干群关系脱节,土地调整更加困难,农田水利陷于瘫痪等[31,32]。说明这一时期的税费改革和乡村治理研究相关性较紧密。低词频高中心性的次还有2018—2020年时段的三治融合、社会治理、治理主体等词。综上可知1990—2017年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乡村治理一个主题展开多方面多层次探讨,研究内容普遍而分散;2018—2020年时段研究主题表现为多个主题的同时突出,表现为研究思路更清晰,方向更明确。
图2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a:1990—2017年时段;b:2018—2020年时段)
表4 文献关键词、词频、中心性和首次出现年份
因为农村税费改革虽然缓解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村紧张的干部和群众关系,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疏远,导致乡村治理体系的悬浮。相关研究也表明,在农村税费改革背景下农村的利益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未来乡村关系将朝着“乡政村治”的政治格局发展[32]。因此,2002年以后,开始围绕着村民自治探寻发展路径。2006—2017年乡村治理体系研究主要围绕善治、乡村精英、法治、治理模式、农村社区、路径和对策、自治、协商民族、城镇化、法制化、乡贤文化和新乡贤等。至2013年浙江省桐乡率先推出自治、法治和德治的乡村治理建设范点,有效激活了乡村治理体系的活力,在全国乡村治理体系研究中掀起了新的研究增长点。这也是2013—2016年研究文献突增的重要原因。
为了进一步分析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热点的知识结构,探析关键词之间的组合,采用对数似然算法(LLR log-likelihood ratio)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其中模块值ModularityQ=0.394>0.3,MeanS=0.558>0.5,说明聚类结果合理可信。得到表5的研究热点聚类,集中反映了这两个时段内研究文献主要围绕着这几大关键词等群组展开探究。该文主要列举了每个时段内聚类最靠前的7个关键词,并且给出每个聚类标签值最大的3个关键词(表5)。其中节点表示该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个数;LLR表示灵敏度和特异度,是个比较稳定的指标。关键词聚类反映了乡村治体系研究文献的聚类集中程度,结合最大的聚类标签值内容来看,1990—2017年时段研究侧重在乡村治理问题、治理模式、乡村社会、文化和资本等方面,2018—2020年时段突出在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振兴、党建引领、乡贤等方面,说明再学术方面呼应了实践需求。
表5 研究热点聚类
两个时段的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图3),可以揭示研究主题前言关键词的历年变化过程。图谱中的关键词节点横坐标位置表示该关键词初次出现的时间,连线则表示关键词在后续年份中出现的频次,以及其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关系。由图3a可知,在1990—2017年时段内乡村治理最早出现在1990年,随后的10年内相关研究比较少,至2000年开始对乡村社会好、村民自治、村干部等内容展开研究。随着税费改革和城镇化发展对乡村治理体系的冲击和问题凸显,2004年开始相关研究开始更有针对性和深入性,前言关键词快速增多,主要包括乡村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自治、村级组织能力、社会治理以及其余税费改革的关系等研究。2006—2017年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发展相对缓慢,前言关键词包括善治、乡村精英、法治、治理模式、农村社区、路径和对策、自治、协商民族、城镇化、法制化、并开始出现乡贤文化和新乡贤等研究前言。
由图3b可知,2018—2020年时段的前沿关键词尤其在2018年爆发,乡村振兴背景下,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围绕着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展开了方向更加明确,路线更加清晰的有针对性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和探索,主要前言关键词包括三治融合、党建引领、新乡贤、村民自治、基层党建、村规民约、法治、自治、德治、精准扶贫、治理模式、民族地区、治理有效等。2019年又出现了治理能力、村级事务和枫桥经验等主要前言关键词。
图3 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a:1990—2017年时段;b:2018—2020年时段)
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宏大的视角,也为学术界研究梳理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目标和建设内容。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内容开始更加明朗化,目标性更强,相关学术研究文献数量持续地快速暴增。以2017年底为时间分界点,1990—2017年时段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前,文献研究主题关键词主要围绕乡村治理展开,其次是村民自治和税费改革,整体研究内容普遍而分散;2018—2020年时段即乡村振兴实施以后,文献研究开始围绕多个主题,包括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新乡贤、三治融合等各热点关键词同步发展,整个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目标更明确,研究内容更丰富,更层层深入,研究结构更立体饱满。
该文运用CNKI和CiteSpace对1990—2020年CNKI网络数据库内有关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的相关文献结果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20世纪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相对较少,2002年的农村税费改革是促进我国乡村治理研究的关键刺激点。
(2)2002—2006年我国乡村体系研究文献主要围绕乡村治理体系的困境和问题,并主要从村民自治的乡政村治模式寻求出路。
(3)2006—2017年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缓慢推进,问题探讨更趋于宽泛。2013年的浙江省桐乡的“三治”乡村治理示范点,成为新的研究增长点,此时期相关文献突增。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研究新的爆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