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换乘效率仿真优化模拟分析

2022-12-30 07:24张海波张馨李正中纪柯柯
天津建设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楼梯口营口换乘

张海波,张馨,李正中,纪柯柯

(1.天津三号线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天津 300380;2.天津市交通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074)

随着线网规模拓展和客流量的快速增加,城市轨道交通高峰时段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车站拥堵情况严重,乘客在车站集散耗时急剧增加,不仅加大运营难度,更带来较大安全风险。为提高乘客换乘效率,国内学者进行了较多研究:王雪鑫等[1]基于AnyLogic对兰州西站与轨道交通1号线换乘衔接问题进行仿真研究,提出优化导向标识、增设隔离设施分流及工作人员组织引导等改善措施;费爽等[2]以北京地铁2号线与4号线换乘站为例,构建了换乘系统客流组织的行人仿真模型,提出了增大限流力度、加强客流引导、设置导流杆、去掉折角设计等优化措施;于宝霏[3]等人利用AnyLogic仿真模拟软件对大型高铁站旅客出站换乘情况模拟,从换乘衔接布局、换乘衔接空间位置、换乘衔接数量及换乘衔接设施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吴昊灵[4]提出了优化换乘流线及工程改造两个方案并通过VC++和VISSIM仿真验证了工程改造方案可以提高换乘效率;朱清波等[5]利用AnyLogic仿真找出换乘客流瓶颈部位,通过增加安检口服务数量、改变扶梯方向及位置,使换乘客流密度及换乘速度得到改善。

以上的仿真模拟研究可有效发现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但普遍缺乏优化效果分析且不同车站拥堵情况不一,需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以天津地铁营口道站为例,运用AnyLogic仿真软件对乘客换乘行为进行仿真模拟,分析换乘站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提供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依据。

1 研究方法及对象

地铁站人流密集,换乘流线复杂,换乘方向与目的各异,社会力模型可以反映复杂行人走行的连续行为过程,真实反映行人行为,精确描述行人自驱动力、行人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周边环境的排斥力[6~7]。而基于此种模型的Anylogic仿真软件技术成熟、应用普遍,具有行人库和轨道库等专用插件库,能根据当前环境选择最短路径且实现了动态可视化,可实时掌握站内的拥堵情况,通过定量指标反映仿真结果[8~9]。因此,本研究利用Anylogic仿真软件建立仿真模型,以天津地铁营口道站为例,设置仿真流程图的相应参数,对换乘情况进行模拟并利用平均换乘时间、换乘速度、区域客流密度分析问题,提出优化措施并对改进前后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营口道站位于天津的金融中心、购物中心、商业和旅游中心,是市内核心枢纽站点地铁1号线和3号线的换乘站,现有7个出入口,地下一层为站厅及地铁1号线侧式站台,地下二层为3号线岛式站台。

营口道站是天津地铁客流量最大车站之一,达到13万人次/d。随着客流量逐年提升,容量瓶颈趋于明显,尤其在客流高峰时段拥堵严重,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需及时采取优化措施提升其通行能力。

2 模型的建立

2.1 环境模拟

模型由高度不同的2个面层组成,分别代表1号线站台层、3号线站台层;各层的空间转换通过连接各层的楼梯和自动扶梯实现;付费区设有5组楼梯连接站厅与1号线站台,3组双向楼扶梯连接站厅与3号线站台。由于研究重点为乘客的换乘行为,因此构建场景模型时对各出入口进行了简化。见图1。

图1 营口道站仿真模型

2.2 行为模拟

模拟站内行人的行为方式或运行规律,应用仿真软件的行人库:行人生成模块、行人消失模块、行人前往指定位置模块、行人接受服务模块、行人前往指定位置并等待指定时间段模块、根据指定比例或条件引导行人到达完成流程模块、设置行人通过扶梯传输模块。为准确掌握乘客换乘特性,选择工作日早高峰7:00—8:30,对楼梯口、闸机处、站台层进行实地调查,将各站厅的实际客流量、流向、行走速度、乘客占地面积等数据输入模型。

2.3 换乘路径设置

以地铁站内的行人为研究对象,建立换乘逻辑模型:乘客先在站厅层的自助售票机进行购票,随后通过安检机、闸机,经过楼梯或自动扶梯到达1、3号线站台层,等待车辆到达后,上车离开本站。对换乘客流而言,位于B1层1号线双方向客流换乘均需经过楼梯和自动扶梯到达B2层。

3 仿真分析

3.1 模拟结果

冲突点主要发生在两条线路换乘的楼梯口处,普遍存在较大规模排队,尤其右一口处,高峰时期客流量大,1号线刘园方向下车客流汇入右一口处进行下行换乘,3号线换乘1号线刘园方向客流及从A、D出站口直接出站的乘客通过右一楼梯上行,存在流线交叉干扰,导致此处客流积压。右一口处周期性最大密度在1.5~4.7人/m2,处于比较拥堵和严重拥堵状态;而安检、进出口闸机处无排队,左一口和左二口周期性最大密度在0.3~0.8人/m2,处在顺畅和一般拥堵状态之间。见图2和图3。

图2 早高峰营口道站行人密度分布

图3 换乘通道密度变化

3.2 换乘模型优化方案

考虑到车站空间有限,增加换乘设施数量或改变设施布局难以实现,因此仅对换乘路线进行优化,将瓶颈区域的客流压力分流,以达到均衡设施(主要是楼扶梯)利用的目的。具体流线优化方案:引导1号线刘园方向列车到达的乘客从右二、右四楼梯口沿路径前往右一楼梯口下楼进行换乘,右一楼梯口上行的乘客全部从右三楼梯口进入1号线刘园方向候车区域;1号线双桥河方向到达的乘客从左三、左四楼梯口沿着引导路线到达左一、左二楼梯口换乘3号线;同时,3号线换乘1号线双桥河方向的乘客沿着相应的引导路线前往1号线站台层换乘。见图4。

图4 营口道站关键节点及路线优化

3.3 换乘优化效果分析

为验证路线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利用Anylogic仿真软件对方案进模拟,时长为5 400 s。

优化乘客路径引导后,拥堵现象较为严重的左一、左二、右一楼梯口拥堵范围和强度明显减小,各楼梯利用率趋于平衡,通道内乘客走行更为顺畅。见图5。

图5 优化后站内行人密度分布

3.3.1 密度及流量指标对比

对拥堵最严重的右一楼梯口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优化前右一楼梯口处最大密度为4.72人/m2,优化后最大密度仅为3.25人/m2左右,最大通行量仍然保持在1 700人左右。见图6和图7。

图6 右一楼梯口处密度

图7 右一楼梯口处人流量

3.3.2 综合指标对比

优化前换乘时间为2.32 min,优化后换乘时间为2.09 min,缩短了9.91%;流线优化前换乘速度为0.59 m/s,优化后换乘速度0.69 m/s,提升16.9%;优化前最大节点密度为4.72人/m2,优化后节点密度为3.25人/m2,减少31.14%,换乘效率得到提升,方案可以解决地铁站内局部拥堵的问题。

4 结论

1)营口道站早高峰冲突点主要发生在两条线路换乘的楼梯口处,最拥堵的区域为B1层右一楼梯口处。

2)在现有情况下,优化路线引导能使换乘时间、平均速度、最大节点密度等综合评价指标达到最佳状态。

猜你喜欢
楼梯口营口换乘
换乘模式下货物运输路径问题
习作点评
“河风海韵·醉美辽河”全国诗歌大赛获奖名单
醉美辽河,流进我梦想的城(组诗)
北京地铁连拱换乘通道下穿引桥施工沉降控制研究
营口成为世界海蜇产业链核心
新发明
新发明
尘埃弥漫
城市轨道交通三线换乘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