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

2022-12-30 05:16谢珺张永林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产教职业农村

谢珺,张永林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当前,我国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时期,自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这一重大转折期,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内重点关注的问题,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是如何落实有效衔接的工作部署?出现哪些热点与趋势?本文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对近年来涌现出大量、有价值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力图全面展示发文情况、合作状况、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最后进行前景展望,以期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效能,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索条件设定主题为“农村职业教育”或“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检索时间为2017年1月—2021年7月,文献类型为学术期刊,共获取862条结果。剔除与主题不相关、无作者署名的条目,最终获得有效结果774条。将期刊文献转换为Refworks格式并导出,形成知识图谱分析的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研究使用的工具是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CiteSpace5.6.R4版本)。首先,将搜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与转换;其次,设置参数,时间切片设为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时间分区为1,分析来源分别选取作者、机构和关键词,Top N设置为50,即每个时间切片中提取50个被引次数较高的文献。最后,根据节点进行科研合作网络和主题领域共现网络分析,绘制相关图谱,进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热点和趋势分析。

二、研究现状

(一)年发文量分析

年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该主题在某个时期的研究情况。如图1所示,2017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自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文献数量急剧上升。2018—2019年,国家相继印发一系列的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作用,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进一步要求。在国家战略规划背景下,学者们结合农村职业教育实际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展开研究,这一时期的发文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到2020年底,相关发文量达到最高峰312篇,随后呈现下降趋势。发文量下降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乡村振兴相关主题研究受新冠疫情影响;二是2021年文献尚未完全收录,文献数量相对较少。

图1 2017—2021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年发文趋势图

(二)期刊来源分析

期刊来源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研究领域的载体分布。通过文献统计,发文量为10篇及以上的期刊共计12个,其中教育类期刊9个,另外3个期刊分别为农村经济与科技、乡村科技和农家参谋,属于农业类、经济类期刊。这表明教育类期刊仍然是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如表1所示。

表1 2017—2021年发文量10篇及以上的期刊

(三)作者合作分析

为了探究某一个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分布情况,著名科学家普赖斯提出了普赖斯定律,计算公式为:M=0.749×,M是核心作者发文量的最小值;Nmax是在某一时间段内,发文作者最多的发文量。当发文量大于M时,则视为核心作者[1]。朱德全在该领域发文量最多,其M值约等于3。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24位,这24位是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如表2所示。学者们普遍认为核心作者的发文量总数超出某一领域发文量总数的二分之一,本领域存在核心作者群[2]。通过计算得知,核心作者的发文量总数为106篇,未达到该领域发文量总数774篇的一半,说明农村职业教育研究领域还未存在核心作者群。

表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统计

为进一步观察核心作者间是否存在合作关系,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对作者合作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图谱,具体如图2所示。通过分析可知,部分核心作者多次进行了合作,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已初步形成6个研究团体。第1个是由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米振生和王闯等组成的研究团体;第2个是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朱德全为核心的学术团体;第3个是以江苏理工学院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马建富为核心的学术团体;第4个是由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李赋中、牛凯文等组成的研究团体;第5个是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周永平、沈军等组成的研究团体;第6个是以西南大学林克松为核心的学术团体。各研究团体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内已取得了若干成果,对此领域研究的贡献较大。

图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作者合作图谱

(四)机构合作分析

机构合作分析有助于了解某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及机构间的合作联系。通过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得出机构合作共现图,如图3所示。研究机构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综合类和师范类高校以及研究教育的专业组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机构有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合作广度上,出现了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为核心,包含天津大学教育学院、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网络关系,表明其在该领域有一定的带头作用。在合作强度上,研究机构虽不胜枚举,但单一的节点较多,相互之间联系不密切,表明各机构之间研究合作较少,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共同体。

图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机构合作图谱

三、热点与趋势分析

(一)热点分析

利用词频分析方法,对某一领域的关键词频次进行分析,从而找到研究的热点。为区分高低词频,学者Donohue提出齐夫第二定律[3]。其公式为:为高频词出现的最低次数,I为关键词个数。通过计算,得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共出现了8个高频词汇。其中出现最低次数的词汇是“高职院校”,为28次;出现最高次数的词汇是“乡村振兴”,为370次,如表3所示。表中“中心性”代表了该关键词和其他关键词的联系,中心性越高,联系越紧密。由表3可知,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战略、农村职业教育等词中心性偏高,而精准扶贫、高职院校等词中心性偏低。

表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聚类分析是对搜集的关键词进行分类,对于相似的关键词进行分组,可呈现研究领域的主题结构,进而推断研究热点[4]。聚类分析采用对数似然比算法,聚类模值块(Q)大于0.3,平均轮廓值(S)大于0.5,说明聚类的结构非常显著。如图4所示,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进行聚类分析,并调整阈值,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其中Q值为0.873 4,S值为0.526 5,表明聚类结果可信、合理。

图4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根据高低词频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可知两者交叉重合的有4个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产教融合。对关键词进行二次整理,归纳出4个研究热点,分别是新型职业农民、扶贫开发、产教融合和新型城镇化。

1.新型职业农民

相关研究集中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分析与路径探索。一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分析。如李月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所面临的体制困境、机制困境、政策体系困境进行思考,针对性提出了深化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加快新型职业农民法律体系建设等对策[5];王雪松、赵丹等认为当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互联网基础设施覆盖缺乏、互联网应用人才短缺等困境,提出了政府应当发挥主力作用,要塑造良好的“互联网+”培育环境,与其他部门合力完成培训机制,帮助农民建立终身学习观念[6]。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的探索。如旷浩源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新型职业农民技能习得模式,进一步分成构建性社会网络农业技能习得模式和功能性网络农业技能习得模式[7];王云清结合当今产教难“融”、校企不“合”的现状,提出构建“四方协同,校企融合”混合所有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8];张燕、卢东宁分别从培育的内容、方式、管理三个层面进行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分析[9];井西晓结合当前新兴职业农民的培育情况,提出了土地资源配置、教育培训、职业保障、组织等优化路径[10]。

2.扶贫开发

相关研究重点关注于农村职业教育扶贫方式的实际开展情况。一是扶贫济困,学生生涯发展方面的研究。如相关学者深入分析了湖南省“一加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已帮助数万家庭贫困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11]。二是发挥优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如黑龙江省以服务当地经济为目标,利用贫困地区的文化、农业优势,促进当地院校专业与产业对接,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12]。三是以强扶弱,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方面的研究。如张晨结合上海对口支援喀什农村职业教育的“七步法”案例,建议各省市在对口支援工作中要遵循供需相结合、软硬件建设相结合、当前帮扶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等原则,提高援建工作的效率[13]。四是农村职业教育扶贫策略的研究。如张翊结合当今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展的实际情况,总结相关问题,提出强化政府责任,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紧密对接需求等建议[14];赵祥辉、刘洋为破解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扶贫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政社校村协同构建教育扶贫格局,高校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的支持力度,国家宏观科学布局高等教育资源等策略[15]。

3.产教融合

研究主题集中于三个方面:制度保障、育人模式与质量评价。一是对乡村振兴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研究。如王慧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对体制机制进行探索,提出要制定系统的产教融合政策法规,创建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长效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并构建按需定向的人才培养模式[16];张建萍、湛风涛总结了当今产教融合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产教融合监督管理机制,建立校企共赢机制,以期调动社会多方力量推进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17]。二是对产教融合育人模式进行了探究。这类研究针对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存在产教脱节、协同育人模式内驱力不足等问题,努力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如张旭刚总结了国外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结合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产教难合的困境,切实提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18]。三是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农村职业教育评价研究现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通过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可促进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如张旭刚为了适应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和应对农村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基于CIPP模式构建包括适应度、保障度、有效度、贡献度和满意度“五度一体”的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19]。

4.新型城镇化

相关研究重点关注于农民职业教育的必要性研究与农村职业教育助推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索。一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民进行技术技能教育的必要性研究。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衍生出两类农民工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与留守农民,相关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与留守农民开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如陈坤、李佳认为对新生代农民开展职业教育可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对留守农民开展职业教育有助于让其掌握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现代化水平[20];焦红双认为对新生代农民进行培训可储备城镇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对“留民”进行培训有利于转移剩余劳动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城乡一体化[21]。二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如王伟、李静以培养农村转移劳动力为核心,提出了构建主体共治的治理模式,构筑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并且要把产业需求设为目标,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效能[22];马宽斌、秦赋利结合边远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提出要统筹教育资源、加强内涵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从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开展非农技能培训,从而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能力[23]。

(二)趋势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能够展现出关键词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及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便于学者研究某一主题在特定时间内的趋势演进。将关键词按每年一个时间切片,对每年前50个关键词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提取前10%的关键词,形成关键词数据库,利用CiteSpace的Timezone功能,调整阈值为4,绘制关键词主题路径图,具体如图5所示。图5显示,关键词演变趋势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图5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关键词主题路径图

第1阶段为初步探索阶段(2017年)。有关乡村振兴国家政策刚出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强调县级职教中心要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功能,发挥其中心作用。这一阶段的研究以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为主线,研究主题较为分散与单一。从关键词共现分析上看,各关键词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网络密度比较松散。

第2阶段为迅速发展阶段(2018—2019年),该阶段基于新战略和新任务的时代背景,学者们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什么及如何发展进行了探索。研究以新型职业农民、产教融合、精准扶贫、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供给侧改革等关键词为主,呈现研究内容多主题与多元化趋势。

第3阶段为深化研究阶段(2020—2021年),该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转折期。这一时期,涌现了新的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受政策、经济和产业结构影响较大,出现了后脱贫时代、乡村产业振兴与长效机制等关键词,研究内容出现学理化态势。但研究深度还有待加强,需要研究者们多角度、多层次和多方位进行探究,才能得到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研究成果。

四、前景展望

(一)乡村振兴研究主题的延续

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带来了一定的机制保障,创设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奠定了乡村振兴的基础。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必然选择。两个战略的高度衔接决定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学者们将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缓解相对贫困方面的研究。减贫是一项长期任务,目前,工作重点已从“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学者的研究主题也应该集中在缓解相对贫困的方法和路径方面,如农业新技术和新技能的推广路径、校内培养到校外培训一体化办学模式等。

二是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研究。乡风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建立完善农村社区“党建+社会治理”体系,坚持走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的乡村善治道路;如何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村社区教育作用,提升全体村民的素质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会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主题。

三是农村职业教育扶贫长效机制亟待完善。教育扶贫是解决贫困代际的根本之策。随着后扶贫时代的到来,教育扶贫开始呈现持续化和制度化的特点。如何防止返贫,从管理、扶贫力量协同合作、政策保障、监督以及结果评估等方面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扶贫长效机制,是学者们今后重点研究的主题。

(二)乡村振兴涌现的新问题

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新问题、新挑战,这些将成为学者们未来研究的重点。

一是信息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农村地区面临信息化教育观念落后、信息化教学设备短缺、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不够重视等问题。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互联网+”、农村电商、农业新媒体和农业大数据等新业态的出现,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如何探索信息化人才培养路径,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设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方法等,有待学者们深入研究。

二是农村职业教育扶贫效果实证评价指标体系亟待完善。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质量评价通常以政府部门作为评价主体,以招生率与就业率等作为评价指标,评价主观性较强,易忽视学生个体发展,评价结果难于量化和标准化。农村职业教育建设得怎么样?发展到何种程度?发展质量如何?对产业振兴的贡献率有多大?学者们应借鉴其他领域的实证研究范式,围绕以上问题,实施增值型评价,构建基于数据的实证评价体系。

三是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创新。在乡村产业振兴大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应是农业技术革新、产品更新和标准翻新的践行者,助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其他专业大类相比,农学结合具有季节性、生产周期长、涉及内容广与影响因素多等特殊性。不难发现,探索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农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意义。这方面的研究主题可细化为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以及示范教学农场的运营等。

(三)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新方法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相关研究多停留在政策解读层面,思辨研究较多,实证类研究较少。研究视角多从政府和学校等主体出发,从受教育者角度出发的研究不多,研究内容表面化与泛化现象明显,缺乏深入探索,研究结论推广性不足。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科学研究方法的欠缺。今后在研究中应以问题为导向,综合运用多元方法,全面对问题做出解释和进行分析。应鼓励跨学科交叉分析,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或工具应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研究,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猜你喜欢
产教职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职业写作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