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朝辉
课堂提问是一门技术,是讲究技巧的,需要教师时刻谨记提问的意义与原则,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素质和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保障课堂教学效率。提问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些问题,它更像是一种艺术,凝聚着教师的思想与智慧。教师在设计提问内容之前,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真正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指导者,应展现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并在课前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提问内容,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每个班级中都有学优生和学困生,产生成绩差异性的原因,和他们的理解力以及成长环境有关。基于此,教师的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如采取分层提问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锻炼思维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水平通过成绩可以反映出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成绩,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群体,如成绩较好的学生,理解力较强,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以激发他们思考兴趣为主。同时,教师也要避免学生差距逐渐加大,所以对于理解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帮助他们不断超越自己。
例如,教师在讲解古诗《观沧海》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曹操创作的目的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古诗感受作者的宏大志向。在设计提问时,对于理解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1)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有哪些?(2)这首诗的抒情方式是什么?(3)古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三个问题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理解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教师设计的问题应以基础内容为主:(1)你最喜欢哪句诗?请说明原因。(2)古诗中共描绘了哪几种景物?这样的问题更具层次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能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此外,教师还要创新提问的角度。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通常以写作手法或者中心思想为提问角度,要求教师注重提问角度的创新,避免学生形成定式思维,要帮助他们树立创新意识。
又如,教师在讲解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孔乙己》时,文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很多学生认为这句话是病句,很难了解该句子的深刻含义。对此,教师不妨带领学生思考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体现出作者的何种感情。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的矛盾之处,最终发现如果只对句子进行分析是很难理解其内涵的,而是应站在全篇课文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此一来便创新了提问的角度,打破了学生的固有思维,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师在注重分层次提问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问方式的创新,挖掘教材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提出相关问题,使得学生能够了解事物的本质。如果教师直接提出过于深奥的问题,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应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抓住文章的本质内容,让学生对文章内涵有更充分的了解。
例如,教师在讲解《陋室铭》时,很多教师倾向于提出“陋室为何不陋?”的问题,学生在简单阅读文章后很难及时找到答案,所以教师可以换一种提问的方式,可提出“从文章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陋室不陋?”这一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在阅读几次文章后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这样就保证了教学质量。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问的多元化,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提问,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
很多教师提出问题后,关注的焦点在于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忽略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以及过程。殊不知很多学生虽然侥幸答对了问题,但是依然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例如,教师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通读完全文后需要了解段落结构,随后教师便进行提问。在这个环节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不能直接询问学生在“三味书屋中有哪些值得作者回忆的地方?”这类问题,否则学生很难及时准确地回答。基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然后让学生判断作者在哪些段落进行了着重的描写。通过科学引导,学生能产生学习乐趣,还让他们意识到解题是有相关思路的,是有迹可循的,这样便让他们产生了探索精神。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以课本知识为基础拓展提问范围,这样有助于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在教授《论语》时,首先让学生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分析这句话都适用于哪些范围?在什么情况下会经常遇到?在哪些情况不可使用?最后让学生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详细的阐述,这样便提高了问题的深度,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再如,在讲解《陋室铭》时,教师可以结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进行提问,让学生思考刘禹锡是否在歧视劳动人民。这种提问的方式具有开放性,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拓展了回答空间,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时间是很宝贵的,教师在教授完教材知识后能够用来提问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要充分发挥每一分钟的教学价值避免提出无意义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好奇心,让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合理设置悬念,找到合适的提问切入点。
以《背影》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重点是了解作者朱自清是通过何种描述方式表达父爱的,基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四处背影”“五句话”进行思考,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传递出的思想情感,通过作者对背影的描写体会平凡而又伟大的父爱。对于这些重点提问,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充分激发他们潜在的思维能力,这样就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效率。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结合实际生活设计提问内容,很多语文知识和生活有紧密的关联,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提问,使学生能够将问题和生活建立关联,引起他们的共鸣。通过结合生活,学生更容易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存在很大难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融入实际生活,使得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感悟。
再如,教师在教授《送东阳马生序》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该如何克服?如果遇到不公平的待遇,该怎样更好地生存下去?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融入文章意境中,能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环节非常关键,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基于此,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提问环节引起足够重视,并且不断创新提问形式,以便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