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莎 包 静 姚夏雪 唐 艳
(绵阳城市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会为我国农村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为未来乡村的发展描绘出蓝图。面对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期,传统乡土文化的回归振兴、价值重建应成为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举,乡村振兴战略都应该对其乡村风貌提出明确的要求,乡村建筑风貌作为乡村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现乡村风貌振兴的重要物质载体,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国家实施“十三五”规划以来,乡村振兴的战略是我国城乡发展战略上重大的转变,为我国建设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发挥乡村振兴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曲山镇乡村振兴战略,并在全县范围内走在前列,以玉皇山片区为核心,加大乡村旅游提级升档,开发旅游新名片,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乡村旅游格局,为打造玉皇山乡村旅游新名片实现农旅互补、文旅融合。在国家政策指导和曲山镇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下,乡村振兴背景下曲山镇美丽乡村规划是解决玉皇山村乡村现有问题,引导美丽乡村特色建设,保护当地乡村传统文化,构建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发展山区村庄产业经济,从而实现玉皇山村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并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
项目位于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玉皇山村,由原景家村和杨柳坪村两村合并,是连接北川县关内关外的必经之地,交通优势明显。地貌类型为山地,总体地势为北高南低,整体地势较为陡峭,相对高差较大,由南向北略有倾斜,主要居民点地势较为平坦。建筑大多修建于“5.12”地震后,多为砖混结构,质量较好,绝大部分有人居住,改造技术难度不大。现存的老年活动中心为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结构构造保护较为完好,有一定羌族特色民居的特点,具有非常好的研究、保护和利用价值,而玉皇山村的院落空间形态是北川地区常见震后统一建设的独立院落为主。民居建筑的屋顶多为南方地区常见的坡屋顶,坡上铺青瓦,建筑立面装饰部件多为羌族崇尚的羊图腾和白石装饰外墙。
玉皇山村作为北川羌族的聚居点,并且羌族被当地人称为“云朵上的民族”,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都较为丰富,且具备独特性。玉皇山村位于玉皇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内,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老北川地震遗址、地震纪念馆、国家级传统村落,,石椅羌寨、龙吟寺等,潜在游客数量不少,容易构建镇域旅游体系。作为发展农业旅游的地区来讲,农村风土人情和当地特色文化,文化是不仅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村落最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
整体村落空间的条理性较差,植物景观性差,多以绿色为主色调,色彩单一,缺乏美感,山脉、农田、田埂、树木、作物等自然要素没有得到有效规整。果园、茶园、林地、旱地等自然空间景观较为杂乱,例如茶田种植混乱,缺乏规划管理,单调无特色;且场地内为单一茶田,无特色景观小品,缺乏观赏性。而果园植被景观杂乱,果树与杂草、茶树间插种植,缺乏合理的划分管理且果树种类单一,美观性不佳。空间秩序和形象混乱,整体的村落空间关系没有得到整合,村道与支路、院坝、宅道的节点造阶对接不完整,空间分布整体较为凌乱;而村落节点标志空间不突出,整体的村口形象不佳,村道两侧裸露的石砌、水泥、土质的挡土墙界面突出,没有得到处理,视觉观感较差。且村中文化与公共活动场较少,部分特色的景观还未得到突出展示,部分还处于完全未曾建设的状态,由此看出,村落内公共空间不能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和接待外来游客的需求。
在震后重建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很多羌寨空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震后重建的特色民居在政府引导下大部分建筑添加了羌文化符号,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新建羌族村寨短时间内进行统一规划,过于重视功能而忽视精神需求,文化符号被简单频繁地使用,摈弃了当地的自然人文特征和建造传统,使村落风貌丧失了传统文化特色。例如,羌族的羊图腾和白石外墙以及特色的窗框,虽然在大多数建筑都在使用,但是“粘贴”拼凑痕迹明显,文化品质不高。
有不少的村民在平屋顶上加搭简易棚来满足生活需要,所用材料往往是与村落原本风貌极不协调但便宜易得的彩钢板、红砖等,不仅增加了安全隐患,也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使得玉皇山村内整体的建筑风貌形式不统一,形象不佳。而且由于玉皇山村的建筑是震后由政府统一建设,建筑立面饰面色彩单一,加上时间关系,建筑外墙的装饰物剥离破旧。
村内的院落空间由于最初建设时缺少对后期发展方向的规划设计,因此玉皇山村内的院落空间对后续发展村庄农旅并没有优势,没有合理界定建筑院落空间,已有的民宿院落大多都存在着与村庄道路重合的问题,院落易被当成倒车的场所,存在安全隐患。村内发展旅游的民宿院落空间还存在着院落空间的功能性较差的问题,很难满足外来游客的需求,且院落的周边环境美化较差,存在绿植选用单一,没有特色,入户门缺乏羌族地域特色,地面潮湿地皮斑驳影响美观,沿墙鱼池缺乏打理水体浑浊等一系列问题。几乎没有其他旅游项目和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大多的院落空间还存在墙面管线裸露、墙面污垢较多、墙漆大量脱落、花坛处物品摆放杂乱以及部分墙面装饰不美观等问题,导致民宿对外来游客没有特殊吸引力,人气严重不足,留不住游客,难以产生消费,村民收入不高。
我国乡村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乡村肌理及地域特色,在山区地区建设的乡村建筑,由于其地势较为特殊,在建造过程中建筑常常依据地形建造而成,造就独特的建筑风貌。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形特征有所不同,建筑群也呈现出不同的布局方式,因此在实行乡村改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因地制宜,对不同的乡村肌理进行保护与继承,形成当地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建筑风貌及观光、体验环境。
3.1.1 优化村落整体面貌
改变无序、无特色的村落面貌现状,营造出宜居、宜游、宜品的整体村落空间,精准挖掘与提炼农耕文化,显现乡村田园风光,整理周边田埂步道,去除农田的杂物杂草,修整农田四周边界,增加可以进入农田体验的景观步道,突出周边茶山、农田、果园的观赏性,显现乡村田园风光。设置农耕景观节点,利用消极空间作为节点空间,再现砖瓦景墙、轳辘井、老农具、农作物等农耕景象,增加具有趣味性的景观装置,造就特色农田景观小品。增植多彩性花卉树木,注重周边农林景观的色彩搭配,以绿色为基调,以本地彩色植物为点缀,重要节点增植红叶、黄叶树种,增加树木季相美感,丰富乡村风景风貌。
3.1.2 完善村落景观轴线
根据玉皇山村的村落布局特点,玉皇山村的建筑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应该顺应当地的地形条件,选择地势平台、环境良好区域的建筑进行改造。对村落界面节点进行整理修补,打造乡村美学主轴,整理村道沿线界面;重新分配村道路面,利用彩色混凝土突出慢行空间,合理进行人车分流。对村道沿线进行杂物清理,在局部地段补齐景观,加装护栏,形成村庄景观主轴。理顺整合秩序,将村道与支路、院坝、宅道的节点进行造阶对接,整理空间逻辑,形成良好的空间秩序和形象,在对玉皇山村观光流线的组织过程中,将当地特色的民居建筑作为发展村庄农旅的参观流线中的观光对象之一,使外来的游客能够领略到玉皇山村建筑的历史性与其独有的民族地域特色。在延续建筑的地域特色时,可以通过将羌族特有的图腾与石块堆叠的外墙以及羌族碉楼等特色羌族建筑的建设方式予以保留,对建筑进行重新装饰工作,并且加以灵活运用,通过对建筑的整体改造以建筑特色的延续,向人们展示原汁原味的羌族建筑风貌。使建筑在整体玉皇山村域的观光流线组织中,通过将其作为观光对象之一,能较好地发挥观光的作用,使外来的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羌族地区的建筑独特的风貌及历史价值,对玉皇山村的独特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3.1.3 创建村落节点标志空间
设置村落入口标识,突出村口形象,以羌族文化的垒石建筑元素建造村庄的入口标识,并对周边的环境加以美化及改善,营造富有当地特色的村庄入口,新设村民文化广场等,增加文化与公共活动场所。玉皇山村山区因缺少核心区或轴线和地形复杂多变,当地的村民们结合当地的地形和山体走势选择平坦的台地建造建筑使得建筑呈现出自由分布的面貌,建筑分布的较为自由,观赏并不能形成轴线。可以在村中在道路交叉口、文化遗迹、停车场等节点开辟小微公共空间,形成景观轴线,在修葺完善纪念碑同时整改周边环境,与村内规划设计的文化广场互相呼应,发掘其文化价值,打造特色景观,形成联动效应,提升玉皇山村整体风貌。
挖掘整理羌族文化特色要素,构建具有羌族特色民居建筑,提升玉皇山村整体民居形象,实现差别化的乡村旅游区域。大力提升建筑形象,改造建筑立面,优化建筑屋顶,对门窗洞口进行改造,对院落分类确定建筑风格和立意,以村内留存的汉羌风格的传统民居为主导风格取向,在维持现状建筑结构和基本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分类确定建筑外观形象,大致将建筑风格分为两类,一类为汉羌风格,另一类为传统羌式风格。全面提升建筑立面形象,将建筑立面基本以三段式为主,下段以当地片石为肌理翻新补缺,中段墙面采用白色或土黄色稻草漆或白色乳胶漆替换原墙面,取仿木质感穿枋式柱、枋符号构造在墙上,柱符落地。屋顶采取“平改坡”,已经搭建彩钢屋面的,加固立柱换成瓦坡屋面或仿草坡屋面,做好建筑外观细部处理,处理好檐口细部,檐部如果原形态不协调,去掉羌式女儿墙装饰物。更换立面上的卷帘门、入户门、窗洞口、栏杆等构成要素,加设围护结构或围栏,增加建筑的特色。
对于乡村建筑风貌而言,整体乡村村落风貌价值远远大于单体建筑风貌价值,因此玉皇山村的乡村建筑具有明显地域和民族属性,更加重视整体的村落建筑风貌,在对建筑进行改造时要适应环境与居民日常生活,也配合羌族特色文化的展示,还应该与周边环境相适应,乡村建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有着极大的依存性,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乡村建筑在空间上多呈现集聚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乡村内的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仍旧是依据自然地形建设,通过建筑组团的形式存在,因此,对于乡村建筑风貌务必从整体入手,建筑整体与组团的风貌优于单体建筑风貌,不能过度集聚建筑单体风貌的营造,但也应当清晰地认识到,单体建筑风貌过于突出同样会对整体风貌产生极大破坏。
在进行村落改造时,通过合理界定建筑院落空间,使用石墙、绿植等界定民居围合院落,修补空间破落,营造可停留的空间,因地制宜,设置独具特色的庭院入口,提升院落空间形象;注重院落空间的功能性,适当拓宽入户路面,以条石硬化,改善出行条件,清除庭院中堆砌的杂物,采用当地石材进行铺装硬化。按照村民行为活动,对院落进行功能划分;美化院落及周边环境,保留院落中现有树木,适当增加庭院绿化。保留外围农作物种植,适当种植果树和花草,美化院落周边环境;提升乡村院落文化品位,以乡村美学营造院落文化,营造民宿空间品味,可以适当设置砖瓦景墙、轳辘井、老农具等景观小品,突出“农味”“羌味”和“玩趣”,避免城市化院落。
将玉皇山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农田、植物、乡村建筑和院落空间融为一体,为玉皇山村的游客提供了观光、休闲、体验提供相应的场所。因此,在对院落改造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玉皇山村中整体自然环境进行整治,并且向游客展示玉皇山村中羌族独特的文化景观,使其在观光过程中体会到羌族文化的特色风貌,建设集观光、体验、娱乐、生产为一体的羌族特色文化旅游体验区,重现乡村舒适宜人的旅游环境,展现出羌族的特色来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玉皇山村的特色民族羌寨无论其有形的村落空间格局、院落空间、传统建筑或者其民俗文化等无形的文化价值都保存相对完好且具有村寨本身的民族特色。建设富而美的民族特色村寨,发展当地特色农旅,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将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村落建设中,只有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才能使村寨的发展回归本源,使民族特色村寨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