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2-12-30 00:13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 江 建

(湖南文理学院计算机与电气工程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影响性也愈加深远,必须要引起高校的重视并做好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工作,真正将互联网作为有利学生向好发展的手段和途径。互联网在拉近陌生人距离和提供爆炸式信息的同时,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伤害,在合理利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做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向社会不断输送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综合人才,也使得高校基础教育工作迈向现代化。

一、互联网时代对当代高校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心理健康影响

(一)网络环境复杂带来的负面情绪

由于互联网环境更为复杂,充斥着一些不纯净的负面信息,甚至包含着一些反动、违法的言论,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育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和影响,甚至有一些价值观念不正确的学生会受到网络的煽动而成为境外间谍、参与网络博彩等,对其后续的人生发展等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并需要对其形成监控和及时干预,保障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化。网络中一些暴力、色情的视频信息等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沉迷,甚至在一些游戏的影响之下许多大学生正常的学业和生活等都无法顺利开展,部分学生甚至因为沉迷网络而产生了退学和延期毕业的情况。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和世界观念还无法使其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形成判断和屏蔽,各类信息和网站都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引诱,使其一步步走向沉迷和堕落。

(二)网络信息爆炸带来的价值扭曲

网络信息的刷新频率十分迅速,且由于任何网络IP都可以进行相关信息的发布和观点输出,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负面言论反复冲击的情况下,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个人认知会逐渐发生扭曲,且在个人思维的影响之下会造成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问题。如在当前网络短视频的冲击下,大学生被炫富的生活所形成的影响,一些精致穷、超前消费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部分大学生会通过网贷的方式以支持其奢靡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催缴贷款自杀等惨案和悲剧。由于这些心理方面的影响和问题很难及时发现,有时还需要学生自身的甄别和判断来形成规避,对于有效地引导和科学地培养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三)网络虚拟世界带来的精神空虚

网络归根结底是一种虚拟世界,在网络平台过多地投入情感、金钱等都有可能会带来精神层面的空虚,给大学生所带来的影响被网络平台进一步放大,造成难以回归现实生活的情况。如一些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会一定程度上滋生暴力心理,在正常生活中,一旦出现了交往矛盾等情况就会选择用一些过激的方式予以解决,造成他人和自身的许多伤害。另外,网络交友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由于心思单纯会形成一定的情感寄托,甚至可能因为在网络上暴露了个人信息而产生经济诈骗的情况,对其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和不必要的损失。

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不足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思想,而对于高校和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且积极人生观念的重要一环,更好地利用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全面性帮助学生成才[1]。大学时期正在经历由学生向社会的逐渐转变,学习和生活的方式较中学阶段有极大的差异,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必须要通过科学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更好地投入专业化的科学知识学习当中。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中重要的基础,只有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够培养健全人格,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过程当中能够具备一定的抗压和抗逆能力。

(一)教学枯燥单一

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由思政教师、专业导员等进行代理,这也造成了课堂教育不够专业、内容枯燥且单一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兴趣度和参与度。大部分的教师在授课时会按照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逐章讲解,但讲课的形式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在理解和分析这些案例过程当中的不同思路,学生普遍对于课堂的融入感偏低,不利于提升实际教学工作质量。另外,一部分教师在授课时过分依赖个人经验,课堂的内容设计没有和当前的时事信息等形成结合,对于学生实际的教育性和影响性偏低,也不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和观念上的改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属于新课改的重要对象,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度和教学质量来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使之能够真正融入课堂、健全思想。

(二)重视程度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于高校的基础必修课程,但由于缺少专业化的区分,许多院校和学生都没有形成充分的重视,仅将其视为获得学分的一种途径,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性和重要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重要内容,一些院校对高年级的学生就忽视了这一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对于一些毕业季的学生,在面临求职和与社会接触的过程当中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等方面的负面情绪,反而更需要有科学的心理健康疏导帮助其正确认识个人能力,但许多院校这一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欠缺,也不符合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有完善且系统的管理办法来予以落实,使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能够得到发挥。

(三)脱离学生实际

许多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时仅仅以书本和教材为主,忽略了不同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教育引导时不能对学生形成全面且有效的影响,实际教学效果不够突出。从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开展来看,需要引导者对倾听者的实际经历和感受等形成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讲解,但在大班教育的情况下,教师往往只能够面对上百名的学生进行普适化的教学宣传,无法针对每一个学生形成了解和认知,实际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之间形成了脱节,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心理恢复或产生其他的新问题。还有一部分教师在不同阶段课程设置上不够突出差异化,整体教学内容和影响力较为单一,不利于满足四年阶段内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需求。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研究和方法分析

(一)完善教育体系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体现在短暂的课堂之内,而是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不断进行延伸和辐射,真正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使其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且科学[2、3]。如在进行心理健康监控与干预的过程中,可从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和宿舍五个维度不断进行细化,建立如毛细血管式的工作体系,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都能够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一旦发现有风险隐患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干预,有效规避了更严重的事故或后果。在这五个维度相互独立运行却又彼此交织的过程中,需要学校的心理健康管理和咨询部门形成一定的顶层设计和把控,定期通过丰富的教育活动等进行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获取,在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时也需要利用网络建立信息记录与备份系统,对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持续性的跟踪和解决。

(二)开展网络咨询

由于网络平台突出的便捷性优势,能够更好地在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予以及时答疑和引导,是提升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也能够形成对于单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许多高校都在校园官网内建立有专门的心理健康问题咨询入口,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医生建立一对一的联系,任何在学习和生活过程当中存在的疑惑问题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咨询的方式得到最专业的回复,给予了更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4]。在通过网络实现心理问题咨询连接的过程中,更好地消除了学生在直接面对老师时的畏惧感,许多相关的咨询问题也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描述,使得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另外,还可以在校园官网上建立学生交流论坛,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得同龄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更好的疏解,也建立了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三)获取健康信息

由于互联网技术中大数据的科学预测和准确分析特性,在了解和掌握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过程中就可以较好地利用这一方式进行普筛,并对可能存在风险的重点人群采用不同的教学引导方法帮助其恢复心理健康状况。针对院校学生可每年定期开展匿名化的心理健康问卷调研工作,在充分保护学生隐私的同时,通过不同方面的问题设计使得学生基础健康信息反馈更加全面,大数据信息的对比分析效用也会更加突出[5]。由于整个数据的匿名化处理,无法针对某一学生进行时间层面的心理状况变化分析,院校则可通过某一年级或专业群体化趋势分析的方式来判断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水平,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教师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在匿名化分析的过程中,更多学生可以袒露真实的心理和感情,这对于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带来了积极意义。

(四)设计案例学习

为更好地丰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提前收取相关的学习案例和资料,在与学生共同进行案例分析和心理思维探究的过程当中对学生实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生不同的观点认知等都应该进行对应的解答和点拨,这也是高校基础教育工作素质化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6]。对于一些常见的社会热点信息,如网络传销诈骗等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普遍性教育和规避,使学生能够在日常接触互联网的过程当中提高个人警惕心理,一旦发现可能面临有诈骗或传销的情况时,能够较好地通过院校或公安系统的帮助来解决自身困境,使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和网络认知得到保障。另外,教师也可将这种案例学习的模式放置在课后,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兴趣课题的研究,这也可作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的方式,充分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五)融合思政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课程学习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性,教师在日常授课和咨询引导的过程当中可以进行有意识的融合,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正确且积极的人生观念[7]。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影响之下,大学生所面临的虚拟诱惑也在不断增多,如博彩、色情或暴力等信息容易对当前的大学生思想认知和人生观念等产生负面的侵蚀影响,而通过思政教育当中法律知识的科普,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黄赌毒的危害性,不仅违反了我国的基本法规要求,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问题,必须自发地予以杜绝和规避。另外,在思政教育课程当中,会着重对于互联网的“双刃剑”特性进行探讨学习,这能够使学生在完成高校课程学习后依然保持对网络平台科学的认知和正确的处理,可以自动过滤对个人产生不良影响的相关信息,也是使得当前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延时性的重要基础。

(六)重视以人为本

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权益和以人为本的思路进行,特别是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教育时,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不成熟的思想认知和身心特点,通过角色互换的思路和学生之间产生共情和同理,也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教师的信赖感[8]。由于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所面临的思想困惑与矛盾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单纯采用大课堂和同质化教育的形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忽视,在遇到问题时也不会主动通过心理咨询或倾诉的方式寻求帮助,这也给教师工作开展提供了另一思路,需要通过更多的关怀为大学生做好心理健康的服务工作,更加主动地关心不同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回答和表现,对一些明显情绪和兴趣偏低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通过更多的互动方式调动其积极性,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真正发挥出学生在身心发育逐渐健全过程当中引导性的优势。

(七)创新教学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掌握应对互联网诱惑的正确方法,更是帮助学生在不同条件下认识自我、克服困难和形成提升的重要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必须要将德育和发展作为基础目标,以更具创新性的形式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9]。教师可通过互联网与学生之间分享一些具有自主互动性的课堂视频,根据在不同情境下的个性化选择来测试学生的具体心理表现,并给出一定的性格或情绪方面的预测分析,更好地利用学生的兴趣性来提升课堂教育水平,使学生能够通过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自身的性格和情绪等形成准确的认知,特别是在面对困境和矛盾时可做出正确的判断,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成长和提升。

为更好地确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可通过互联网教学的方式对当前教育体系予以完善,充分利用网络匿名咨询、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困惑,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同时使其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教育,使其能够更好地认识网络的多元化。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教师可搜集相关的案例情况共同进行探究分析,在创新课堂形式的同时,也使得教师有更多维的途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在后续教学中灵活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