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诗卉是火箭军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员,她的主要工作,可以说是研究导弹的“大脑”,也就是导弹武器的指导控制系统。那么,她是怎样从一个普通女孩一步步成为导弹专家的呢?
1978年7月,魏诗卉出生在一个红色家庭。她的外公是20世纪30年代有名的建筑设计师,原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当侵华日军强行打开了中国国门后,他无法忍受日军的暴行,便弃笔从戎告别家人奔赴抗日前线。解放后,他又响应国家政策支援西北建设,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魏诗卉的父亲是一名战斗飞行员。
1997年,以军事院校为目标的她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测绘系。2001年,她在本校攻读军事运筹学硕士学位。读研后,魏诗卉在某次调研时第一次见到了导弹部件,彼时24岁的她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魏诗卉对导弹着了魔,毅然决定去火箭军工程大学攻读制导与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然而,这次的学习难度前所未有,因为她是跨界跨专业读博,不少同学劝她:“你还是别折腾了!”父亲也提醒说:“女儿,跨界读博,难度很大,你可要想好啊。”“爸,我已经想好了,我要为祖国的导弹事业出一份力量!”她说。凭借过人的毅力,魏诗卉博士毕业后来到了火箭军研究院某研究所,加入到导弹专家肖龙旭的团队,如愿成为一名导弹领域的科研人员。
肖龙旭是我国火箭军研究院的总工程师兼任研究员,他让中国导弹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射,并且在导弹配置上融合多种制导模式,推动了中国导弹技术的腾飞。在跟随肖龙旭读博期间,魏诗卉研究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围绕某型号装备的打击精确度形成的。她咨询了许多专家教授,并运用自己的运筹学功底,解决了导弹火力打击不准确的问题,提高了我国军队实战下的精确打击能力。魏诗卉的研究成果荣获军中科技二等奖。肖龙旭惊讶地说:“小魏,你真不简单哪!”
在一次现场考察中,魏诗卉发现我国导弹的一个重要组件存在严重的缺陷,在高性能的工作状态下,会使零件寿命以及工作时间缩短,这样会导致我国军队在战斗中战斗力下降。针对这个困扰中国导弹领域50多年的巨大难题,回到研究室后,她一边请教师长,一边研究探索,跳出已有研究成果的思维定式,打破了该领域50年来的传统理念和做法,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研制思路和前瞻性的模型算法,在业内引起轰动,令美国的一些导弹专家既震惊又眼红。
肖龙旭也竖起大拇指:“小魏,了不起!”那年,魏诗卉也顺利晋升为国家高级工程师。她带领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如今已成功批量应用于在役在研装备上,产生了巨大的军事、经济效益。
当时年仅33岁的魏诗卉在导弹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但她从不自满。“搞科研,就要能吃苦、敢折腾。”回忆起当年,魏诗卉如是说。刚走上高工岗位,上级就交给她所在的团队一项紧急的科研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魏诗卉作为项目牵头人,把铺盖搬进了实验室,带领团队加班加点进行技术攻关。晚上累了就在实验室将就一晚。由于一些关键技术遭遇了“瓶颈期”,项目推进遇阻,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坎可能迈不过去了,但魏诗卉偏不信。她请教了多位专家,查阅大量资料,并进行反复论证,同时带领技术骨干不断推演公式。3个月后,疲累不堪的魏诗卉在办公室小憩时,团队人员兴奋地告诉她:“魏总,难题最终攻克了!”他们提出了新技术方案,顺利完成了这项实验,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在专业领域的空白。
在人们的印象中,科研创新就是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奔忙……但自称“科研战士”的魏诗卉,她的“阵地”却不仅仅在实验室,更在真正的战场上。部队要求,新导弹发射的时候,研究人员要在危险范围以外进行观察,而魏诗卉不管这些。一次,一枚导弹进行发射实验时,她竟在距离导弹发射仅100米的位置观察记录。要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军事武器的威力本来就是巨大的,一旦发生事故,站在距导弹发射地点仅100米的地方一定会受到武器爆炸的波及。上级批评魏诗卉这样做太危险,魏诗卉却说:“这能更快速、更准确地得到真实的实验数据。”
“她有一股拼劲、闯劲,搞导弹科研事业,没有这股劲不行。”导弹专家肖龙旭赞许魏诗卉。正是由于她有这股狠劲,结婚、生子等一切家庭事务都没有成为她事业的绊脚石。魏诗卉把导弹事业当作自己的生命,常年在超负荷的导弹研究中拼博,被同事喻为“拼命三郎”。长期夜战,她身体的免疫力下降,视力时常变得模糊,家人催她休息,医生开好了假条,但魏诗卉始终没有离开工作岗位。即使怀孕,她依然每天都坚守在实验室。看着数不尽的数据,推导着没有尽头的公式,做着一个接一个的实验。
2019年4月29日,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这次奖项旨在表彰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女性青年科学家。在获奖的10位科学家当中,身穿军装的魏诗卉格外显眼。如今,作为军队中的高精尖人才,魏诗卉主持了我国火箭制导控制专业的“973计划”,作为军方新一代控制系统的负责人,魏诗卉不断探索和提高我国导弹命中率的技术。中国的导弹本来就有着惊人的威力,在魏诗卉的不懈努力下,更给这极具威慑力的武器开了“天眼”,在目前各种电磁辐射的世界中,大幅度提高了导弹打击的精准度,使中国在军事上又迈上了一个台阶。
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伴随魏诗卉而来的自然是诸多的奖项和荣誉,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国防发明专利26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英雄标兵”“军队科技先锋”及军队中的高精尖人才称号,光荣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网友都称她为“导弹专家”。对此魏诗卉却笑着摆摆手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我将为中国的导弹事业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
(摘自《伴侣》,本刊有删节)(责任编辑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