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他人帮助时,我们常会说的一个词是“劳您大驾”,遇到客人来家里做客,我们有时也会又热情又略夸张地说“恭迎大驾”。“大驾”在这里是一个客气的礼貌用语,含有敬意。当我们究其本意时,发现大驾在古代礼仪文化中,是皇家出行时一种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仪仗,是尊上的体现。
自周代制定《周礼》起,我国古代就建立了一套等级分明的礼仪制度——不同等级的人在不同场合要使用不同的排场、不同的器物。具体到出行来说,帝王出行和官员出行在车马、人员、旗帜、乐器等各个方面都有巨大差别,而皇帝因为出行的目的不同,使用的车马和人员等也有差别。
古代将皇帝出行时的那些仪仗、车马以及随行人员总称为“卤簿”,不同目的的出行,配备不同规格的“卤簿”,而“卤簿”就是礼仪制度的一部分。今天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大驾卤簿图书》卷为例,给大家讲一点儿大驾卤簿的往事。
该图画于元代,但描绘的则是宋代大驾卤簿的情节。全图长1481 厘米,差不多是《清明上河图》长度的3 倍。与《清明上河图》等图不同的是,这幅图除了有画面,还有大量的文字,详细注明了图中所描绘的人和物,所以被称为《大驾卤簿图书》卷。
宋代卤簿分为4 个等级,即大驾卤簿、法驾卤簿、小驾卤簿和黄麾仗,其中大驾卤簿的等级最高。你现在看到的画面,仅仅是原图中很小的一部分。根据看到的情景,你能猜出全图大约有多少人、多少马、多少车吗?
答案揭晓:全图共有官吏、将士5481 人,马2873 匹,车61 乘,大象6 只,牛36 头,还有很多乐器、旗帜等,场面非常宏大。这些数字是不是超出了你的想象呢?
为什么里面还有大象呢?按照礼仪制度,自汉代开始,卤簿中就有大象,而且大象排在队伍最前面,称为“象引”。古代将大象排在队伍前面,是有很强的象征性的:传说在舜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他美好的德行受到人们的一致称赞,连大象都来主动帮舜耕地。大象的出现,被当时的人理解为明君在世,所以在大驾卤簿中用大象做排头兵,自然是象征皇帝是有德的明君了。再者,大象身躯庞大,也能更好地显示皇家的威仪。
《大驾卤簿图书》卷画面中有部分大驾卤簿是规格最高的,处在图中最核心的部分——那是一辆与众不同的车。它的车顶是圆形,车厢是方形,象征“天圆地方”,由6 匹马拉着,即“天子六驾”。这辆车的名字叫“玉辂(lù)”。“辂”的本义是大车,因为用玉来装饰,所以叫玉辂。据记载,宋代皇帝乘坐的这辆玉辂居然还是唐朝传下来的,可以说是十分坚固耐用了。那么,动用这最高规格的大驾卤簿,皇帝是要去哪里呢?
根据礼仪制度,皇帝是要到南郊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这是最隆重的祭典,要使用大驾卤簿,所以,图中这支队伍是去都城河南开封的南郊祭祀天地的。皇帝的大驾到了南郊,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大驾光临”了。
说到“郊”,你可能会想到郊区、城外、乡村。事实上,古人并不是将城外的区域都称为郊,而是按照距离城市的远近来给不同区域命名。古书上说“十里为郊”,意思是说距离城墙十里的范围内都属于“郊”。那十里之外呢?请记住,每十里有一个新名字,它们分别是“牧”“野”“林”“坰”,也就是距离城墙十到二十里的范围叫“牧”,距离城墙二十到三十里的范围叫“野”,以此类推。
《大驾卤簿图书》卷由于人物众多,而且非常写实,再加上有那么多详细的文字说明,所以它成为我们研究宋代服装、仪仗、兵器、乐器等各方面内容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正因为它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所以在2008 年,它作为中国名画之一出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
像《大驾卤簿图书》卷所描述的这种祭祀天地的大典,宋代前后的各朝代都要进行。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人们缺乏自然科学知识,误以为天地间有威力巨大的天地神灵,所以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去举行祭祀大典,祈盼天地神灵能够降福消灾,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祭祀大典的权力是专属于皇帝的,他需要用盛大的仪式来彰显自己绝对的权威,以此强化百姓对自己“天子”身份的认同,强化自己的统治。
随着封建制度被推翻,皇帝的祭祀大典成为历史,但是礼仪制度并没有消失。不同时代的礼仪制度内容自然是不同的,它要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现在我们在一些场合看到的仪仗队,就是当代礼仪制度的一部分。例如一个国家在迎、送来访的外国领导人时,都会举办隆重的仪式,以表达对来访者的友好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