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我是古都郑州。很多人觉得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我是最年轻的。虽然我是最后一个加入“中国八大古都”的成员,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我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一座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城市。
我究竟是什么时候成为都城,又是什么时候成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的?今天我就用一些关键词向大家做个自我介绍。
关于我的历史,要追溯到原始社会。
1964年,人们在郑州市东北部发现了大河村遗址。通过多次考古发掘,人们得知6000 年前我这里气候温暖、水草肥美,非常适合人类定居。大河村遗址至今还保留有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同时期最完好的史前居住遗址。
当时的大河村人运用非凡的智慧、娴熟的建筑技术,将黄河流域普遍采用的“木骨泥墙”建筑工艺与陶器烧制技术相结合,建造了木骨整塑陶房,也就是用泥土建好房屋,再用火煅烧,就像烧制陶器一样烧制房子。这种房屋更加结实耐用,大大提高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让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更加便利。尽管发现的时候,这些房屋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它们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研究大河村人的社会组织结构、家庭结构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家可以想象,有了这样的房子,当时的大河村人很可能已经有了家庭的观念,男女分工协作,有的捕鱼、打猎、种粮食,有的照顾孩子、饲养牲畜、加工粮食……
那时,人们十分重要的生活用品是陶器。6000年前,大河村人不仅能娴熟地烧制陶器,还喜欢在陶器上画画。他们会画些什么呢?我们通过考古发掘得知,他们观察大自然,把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都描绘在陶器上,还擅长绘制睫毛纹、花瓣纹、太阳纹等。这样的陶器被称作“彩陶”。
通过对大河村遗址的了解,大家可以发现,早在6000年前,我——郑州,已经成为原始人生活聚居的中心。
你知道郑州商代遗址是怎么被发现的吗?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他叫韩维周。
1905年,韩维周在郑州东南二里岗一带发现了一些陶片,敏锐的他初步推测这些物品应是商代遗存,他马上向省文化部门汇报,请求进行深入调查。后来,经文物部门鉴定,这些物品真的是商代文物。
后来在考古学家安金槐的主持发掘下,人们逐渐揭开了商朝都城的神秘面纱。考古人员陆续在今天的郑州市管城区、金水区一带发现了更多商代遗址与文物。他们发现,有座商代的城近似正方形,内城墙周长 7 千米,总面积约25 平方千米,城内有宫城区和制陶、制铜、制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城外有墓葬区、青铜器窖藏坑等。不少学者都认为位于郑州市的这座商代遗址就是商代早期都城——亳都所在地。2004年,郑州被中国古都协会正式列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现在大家能看到的位于郑州市的商代遗址虽然不够巍峨壮观,但这些城墙是中国目前所知仍然立于地面之上、时代最早的城墙,它见证着3600年来我的岁月变迁。
历史上的我曾多次改名,比如“东里”“管县”“管城县”“荥(xíng)州”“郑县”“郑州”等,直到1954 年,我才正式成为河南省的省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与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有关。
1895年年底,清政府决定修建卢汉(卢沟桥至汉口)铁路。最初设计这条铁路时,路线途经河南省开封市,然而开封市由于黄河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最终形成了“地上悬河”的情况,极易发生水灾,安全隐患一时无法排除。相比之下,我的地理位置更加优越,因此修建卢汉铁路和汴洛(汴梁至洛阳)铁路时,铁路线的交会点都选择了我这里。此后,在这两条铁路的延伸线,也就是后来成为中国铁路“大动脉”的京广铁路、陇海铁路上,我同样是重要的交会点。可以说正是因为铁路的修建,我才一跃成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适中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也使我逐渐成为河南省的经济中心,现在的我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被火车唤醒的城市”。
我就是这样一座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年轻古都。无论是古老还是年轻,人才辈出的我拥有灿烂的中原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