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这一年,全国上下防控疫情坚决有力;这一年,奥运健儿激情飞扬、大展风采……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昂扬奋进的洪流。
英雄来自平凡,奋斗铸就辉煌,每一个平凡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书写者。本期我们邀请4名“2021年度优秀作者”,分享创作感悟。期待新的一年,有更多优质稿件展现动人故事,赞扬美好时代,凝聚前行力量,让我们共同投身服务“军”字号群体的火热实践。
《军嫂》杂志社“优秀作者”评选活动自2019年开展以来,备受广大作者、读者关注。经评选,现公布“2021年度优秀作者”名单,并将颁发荣誉证书,赠送2022年全年12期《军嫂》杂志及本社定制纪念品。此外,“2021年度优秀作者”将受邀进入本社优秀作者微信群,便于交流、学习,享受优先约稿、优稿优酬待遇。
2022年,本社将继续开展此项评选工作,期待更多作者呈现佳作。
王帆王迪王明洪王培侠李国选
杨再新沈玲宋晓雁罗嵘贾秋颖
晏子祎高丽媛陶英蕾梁莎廖华琼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军嫂》围绕这一重大时代主题,开展宣传报道。这一年,我发表了《岁月荧屏》《锤炼》《今天是个好日子》3篇文章,折射出时代变迁的同时,表达了对党的无限热爱。其中,《岁月荧屏》是以我家的电视机更新换代为题材,直接表现国家建设发展给普通人家带来的福祉。亲朋好友读了文章后,都说感觉写的就像是自家事。
选题是写作之要,选题准确等于文章功成一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紧贴生活实际挖掘身边题材,文章才接地气,生动、感人。我认定写电视机最有代表性,一是由“老三件”向“新三件”的发展过程,牵动着每一个家庭,其中电视机影响最大;二是我们家老少三辈围绕电视机产生的“矛盾纠葛”,既有特殊性,又有代表性。事实证明,通过小物件表现大主题,选题是对路的。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犹如峰峦迭出,方能动人心魄。尤其是记叙文更不能平铺直叙,需在勾画“峰峦”上下一些功夫。我从20世纪70年代初文化生活匮乏,生性好乐的父亲感觉生活无趣、精神不振起笔,引出一系列故事。后来我买16英寸彩色电视机时,好事多磨。夜色中,我抱着电视机被绊倒在地上,翘首以盼的女儿撕心裂肺般哭叫。好在电视机无损,全家人的文化生活进入了彩电时代。这是“峰峦”中的高峰,我适度多费笔墨,营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氛围。
国家快速发展,好事接连不断,我家添置了50英寸壁挂式液晶彩电,文化生活提升到现代化层次。这些内容着墨不多,却突显了时代变迁。
这样谋篇布局,注重情节跌宕起伏,层次错落有致,描写繁简搭配,文章自然会受到读者喜爱。
2020年9月底,我调到了丈夫尹延华服役的东北边陲小城。费尽千辛万苦团圆的同时,也实现了大学时卫国戍边的梦想,而且幸运的是,时隔6年,我重新回到自己喜欢的宣传工作岗位。
作为宣传队伍里的“老兵”,我不仅要克服水土不服带来的困扰,而且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努力学习新的宣传工作方法,对我更是啃“硬骨头”。我常常上班写稿、拍视频,下班后剪辑视频、联系投稿,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我一度吃不消,但并不影响我的激情。
2021年3月,我有幸被评为吉林省“最美军嫂”,也因此和《军嫂》杂志结缘。《跨越44℃温差,一路向北》这篇文章,写的是我从南到北一路追随丈夫飞行航迹的心路历程,刊发在2021年第4期《军嫂》集中报道吉林省“最美军嫂”的专题《“最美军嫂”秀于林》中。更幸运的是,我们一家人的合影照被选为当期封面,我和丈夫都有些“不好意思”,因为我们只是普通的军人,戍边卫国就是我们的职责,更是我们的荣耀。
2021年8月,在《军嫂》杂志社的推荐下,我参加了由全国妇联宣传部主办、《军嫂》杂志社等承办的优秀军嫂事迹分享会,与其他7名军嫂一起讲述我们的军旅故事。我发现,虽然只有我是现役军人,但其实每一名军嫂身上都有着浓浓的“兵味”,而且在生活中“一人分饰多角”。
或许因为我是烈士子女、受到大家更多关爱,没想到《军嫂》杂志社又两度推荐了我家的故事,转发至“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首页。尤其是2021年11月11日“人民空军成立日”当天,《小家大爱,平凡至伟——未曾谋面的父女,穿越时空的传承》一文,讲述了我父亲、我丈夫“翁婿飞行员”守卫祖国蓝天的共同志向,让我们这个军人家庭一时间成为“焦点”。感恩这么多人对我的关心、帮助,更激发了我对工作、生活的热忱。
在边陲小城,经过一年多的摸爬滚打,我练就了一双不用三脚架就可以拍摄的“铁手”,习惯了在雪中迎着烈风采访,而且有百来篇新闻稿件在军地媒体刊播。2021年底,我收获了军旅生涯中的第一个三等功。
未来,也许还会出现更多困难,但那又怎样?只要笃定心中目标,踏实工作,热爱生活,还有什么“硬骨头”啃不下来呢?
我自小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父母都是军人,我也是一名退役军人,还是一名军嫂。我从小就有文学梦,闲暇时喜欢看看书、练练笔,积攒了不少歌颂军人爱情、亲情的文章,可没有遇到适合发表的媒体。
2021年初,同小区一位军嫂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我“自娱自乐”发布的文章后,建议我给《军嫂》杂志投稿,还热心地介绍说,她一直关注杂志的微信公众号“军嫂杂志社”。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专门写了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记得初中时,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被文中的真挚语言深深感动,但当时年龄尚小,不知其中深意。等到中年时,方知史铁生是为母亲写下该文。“深意总迟解,将爱却晚秋。”我想,不如也写写我和父亲的故事,因此便有了《硬汉柔情》的初稿。
文章发到《军嫂》杂志社的邮箱,我心惦记得直痒痒,但还是有些底气不足,忐忑地渴盼着回音。不久,编辑老师给我回复,既肯定了我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又建议我多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写起。这篇文章反复修改了一个月之久,当时我都准备放弃了。但父亲得知我在改稿后,一直鼓励我坚持下去,不要气馁,文章也一定会越改越好。他还耐心地和我一起回忆往事,帮我补充故事细节,为文章增色不少。
最终,这篇文章发表于当年6月刊。收到样刊的那一瞬间,我捧着散发墨香的杂志,欣喜之情如同年轻时收到情书一般,无比愉悦,还有一种找到家的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杂志,而是因共同的情怀凝聚起的精神家园,温暖着每一位读者,也总能勾起我曾在军营里的点点滴滴,有如再次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时光。
这次发表增强了我的自信心,重燃了我的梦想。我做事更有热情,也因改稿的“磨练”而变得更细致,空闲时候就静下心来思考,琢磨有哪些生活点滴可以写成文章……同事们都说我像变了一个人,“整个人精神焕发”。2021年《军嫂》第7期、第9期和第12期,又分别刊登了我的《特殊的生日》《藏在棉被里的爱》《枫林》3篇文章,父母的很多老战友看了“军嫂杂志社”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的我的文章后,纷纷夸赞他们有个好女儿。
感谢《军嫂》为我圆梦,在平凡的生活中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让我凝望天空时看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星空。
2021年第5期《军嫂》的《军姐夫,别样最可爱的人》专题组稿中,我发表了《“隐形富豪”隐藏的爱》一文,在文中大大“吐槽”了“我家那位”。据说,本文还在杂志社内部刊评中,被评为当月优秀稿件。其实,我自己则更喜欢发表在2021年第9期的《飞不走的海鸥》一文。
当年五六月,《军嫂》正在积极筹划7月出版专刊,向建党百年献礼。编辑部主任牛鹏飞鼓励我写一篇关于优秀共产党员的文章——我立刻想到了王明海。
2011年7月我军校毕业,被分配到山东长岛进行3个月集训。报到时,我的心情像海上始终不散的雾气,迷茫而氤氲。王明海作为当时已守岛40年的老兵,给新毕业学员上了一节课,让我心中迷雾逐渐散去。
王明海的故事在我心中已盘旋多年,特别是他的入党经历让我难忘。王明海总觉得自己不够格,而未写入党申请书,直到入伍5年后才入党;最终他却成了海岛军人的楷模,成了我心中一座难以逾越的精神高峰——这是很有趣的矛盾。
社会上不乏唱高调的人,我对此避而远之,有时甚至觉得调子越高可能越虚伪。但在王明海身上,我看到了真实,看到了朴素和崇高并存的真实。
2015年6月,我出差进岛。那是长岛的旅游旺季,岛上的游人摩肩接踵。在花花绿绿的游人中间,王明海穿着没有军衔的旧迷彩服“逆行”而来。同事告诉我,即使已经退休了,他也雷打不动每天上班。他个子高大,戴着镜片厚厚的眼镜,只顾着低头看路,对身边的繁华、热闹毫不在意的样子,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当时我是单位的新闻报道员,到处搜集新闻素材,便决定去采访他。他说:“我都一把年纪了,怎么还来挖掘我呢!”嘴上这么说着,他却领着我进他在修理所的办公室看看。在简陋的办公室里,我一边采访他,一边不停地和蚊子作斗争,后来我们不得不到室外站着聊天。
王明海乐于和年轻人交流,他头脑清晰,说话有趣,富有激情,他身上的故事就像一座挖不完的富矿。
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王明海最接近我心目中理想的共产党员形象。党员的标准在行动上,不在语言上。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应该做到不讲特权讲牺牲、不讲待遇讲奉献,在物欲与名利的浮云间坚定“逆行”。
我想,王明海是一名真正的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他以一颗赤子之心为海岛奉献一生——这份入党申请书,他写了一辈子。
编辑/张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