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进生命里的光

2022-12-29 00:00:00刘雪婷
军嫂 2022年3期

20世纪70年代,郭旭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宣传队期间留影

2022年3月1日,是北京市八一学校建校75周年纪念日。75年来,八一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从军40余年的郭旭新便是其中之一。3月15日,他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郭旭新风采卓然、随和谦逊。50多年前,他带着对军人的崇拜之情走进了北京市八一学校。如今,他退休不退志,继续为传扬军旅文化作贡献。

梦想开始的地方

1969年,13岁的郭旭新随父母搬家到中关村,面临着从小学升入初中在哪里读书的问题。当时,大家特别崇拜军人,谁家里有一个军人,全家都以此为荣。郭旭新的哥哥在1968年底入伍,这让他也心生从军之志。郭旭新家附近有不少不错的学校,但听说八一学校是军队子弟学校,于1966年6月开始从地方招生,他便毫不犹豫地借了一套“国防绿”去报名。

“初进校园,古香古色,既新奇又欣喜……”郭旭新回忆着入校之初的印象。入校后,他才了解了更多学校历史。这所从战火中走来的学校也“军味”十足,“当时很多老师都曾上过抗美援朝战场,有着作战经历,他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

儿时的郭旭新很淘气,父母怕他“学坏”,特意给他买了二胡、小提琴,让他在家自学。因为有音乐基础,或是天赋使然,郭旭新在八一学校如鱼得水。那时学校都有自己的宣传队,懂音乐的郭旭新被选入宣传队。宣传队管理严格,老师要求队员早上起来都要练功,抻筋、下腰、劈叉、踢腿、翻跟头,对口词、背枪杆诗、演话剧……样样不能落。

“八一学校当时能拍大剧、演大戏,舞剧《红色娘子军》能演全场。”提起母校的文艺兴盛,郭旭新深以为豪。那时他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宣传队,虽辛苦,但乐在其中。“我的名字叫张贺,当兵5年多……”时隔40多年,郭旭新仍能对当年的台词脱口而出。

郭旭新感慨道:“八一学校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受益一生的价值观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之所以后来能走上文艺这条路,也是因为在八一学校奠定了基础。”

生活处处重体验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八一学校都注重针对每一名学生进行体验式教育。郭旭新回忆,“我们有学工、学农两项课程,学工主要在校办小工厂里干体力活,大家真是在劳动中受到了教育。学校里还有个大仓库,大家只要听说要清仓库,脏活累活都抢着干。”

到了高中,郭旭新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学习文化课上。他当时特别喜欢物理,甚至在业余时间还动手制作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

1974年高中毕业后,赶上某部宣传队招文艺兵,凭借着对文艺的热爱和对军人的崇拜,郭旭新于1975年1月考入了该宣传队。1977年9月,他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话剧团,同批进入的还有李雪健、王学圻和濮存昕。

1983年,郭旭新凭借电视剧《蹉跎岁月》,获得首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男演员奖。郭旭新说:“我们这些演员主要靠平时的生活体验用心去演戏,用心去塑造人。现在回想,从八一学校开始,我就习惯积极参加劳动,到了部队依然是融入到军旅生活中去。”

作为军队文艺工作者,郭旭新曾多次带队到基层慰问演出,调研、体验生活。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9年南疆战争、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他都奔赴一线,慰问伤员、鼓舞官兵……汶川大地震救援时的一幕让他深受触动。一对夫妻抱着一个孩子,被压在巨石下都已经逝去,而现场清理工作有危险。一位部队长大声喊道:“共产党员往前一步走,党员老兵再往前一步走。”最后,由几名党员老兵撑起巨石,冒着危险将不幸遇难的一家三口一一抱了出来……

郭旭新认为,无论干哪行哪业,都离不开从生活中的体悟。“特别是走进军旅后,我切身感受到军人职业的神圣与崇高。”

集体团结有力量

1994年,郭旭新放弃了自己的灿烂“星途”,奉命走上单位管理岗位。2004年3月,郭旭新开始担任空政话剧团团长。同年9月,空政话剧团改为空政电视艺术中心,郭旭新改任中心主任。

凭着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有激发性的创作手法,郭旭新和同事们积极培养人才、鼓励创新,单位上下齐心协力打造艺术精品。他任中心主任期间,空政电视艺术中心拍摄了《壮志凌云》《垂直打击》《鹰隼大队》《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等多部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打造了中心导演、编剧、演员各有成就的“明星阵容”。

2018年9月,空政电视艺术中心军改整编后,有不少人退役,但大家还时常联系,常给“郭团”微信留言、打电话。郭旭新说,这种感情既是深厚的战友情,又是有了“亲情”的味道。2022年2月,原空政电视艺术中心演员殷桃凭借电视剧《人世间》再度“火”起来,她给“郭团”打电话时,郭旭新祝贺之余鼓励她再接再厉。在郭旭新看来,“一个演员成功与否,取决于能不能挖掘、延伸自身特色,具有个性化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则要始终保持集体责任心与荣誉感,要有配合意识。”

回望年少时,郭旭新感到八一学校的老师、同学间就是这样有着集体意识、有着深厚感情。陈秋影、田潞英两位有名的老师也都曾教过郭旭新,他对她们更是念念不忘。他小心地拿出一张老照片向我们展示,身着军装的他站在田潞英老师身边,田老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郭旭新说:“我们为什么跟田老师感情深?因为田老师真的把我们当成她自己的孩子。”2018年夏,郭旭新等同学邀请田潞英老师,一起回访了当年劳动过的延庆乡村。大家很久没见,一下子相互认不出来了,但是谈及往昔金色时光,很快就欢声笑语不断。

近几年,郭旭新回过母校三四次。“环境全变了,但学校的传统还在,对我们这些老校友的接待安排也正规、有序。在我印象里,八一学校就给人一种正统感、威严感、纪律感,师生的集体感、团队感、荣誉感也有别于其他学校,它的红色基因影响着一代代师生。”凝神片刻,郭旭新深有感触地说,“八一学校,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的生命里。”

编辑/牛鹏飞

郭旭新汉族,北京人,1955年12月出生,北京市八一学校1974届高中毕业生。1975年1月入伍,退休前任空政电视艺术中心主任,现为全军艺术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荣立三等功1次。

感言:似水流年中,我们一定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