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刚过完年,屋外雪花飘飘,我敲着键盘,记录下人生第一次探亲中百折千转的思绪。
我在江苏某高校工作。2022年春节前,刚一放假,我便搭乘飞机到南疆某边塞小城看望我的男友。他已在这里服役近10年,我们已经谈婚论嫁。一想到久别重逢,能够在一起待上足足一个月,我满心欢喜和期待。
到达后,我被安排到部队的接待住所,但团聚的欢愉仅过了一周,我便陷入心理上的“水土不服”。
男友从早忙到晚,走路都是小跑,脚不沾地,其实能陪我的时间少之又少。营区狭小,驻地小县城20分钟就能逛遍,市区需要辗转两次出租车才能到达……环境陌生尚能克服,但人际上的“距离感”使我无措。初来乍到,我迫切地想融入家属院里的“圈子”,但长年居住在家属院里的随军嫂子们张口闭口“相夫教子”的话题,像一道天然屏障,隔绝着我。内心深处,我害怕被这些“以夫为天”的嫂子“同化”,眼前嫂子们的生活,是否就是我的未来?我莫名抵触,想要逃离。
是我自由、散漫,不喜约束?是我无法“相夫教子”、默默奉献?我内心煎熬甚至自我怀疑,却无处诉说。告诉父母、闺蜜,只会徒增担心而于事无补;男友来去匆忙的背影、满面倦容,都让我欲言又止。犹如困兽的我突然想到,去年《军嫂》杂志社的一名编辑曾和我沟通过一篇稿件,于是尝试着发去信息。电话接通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但还是尽量平静地诉说着我的烦恼。编辑耐心地帮我理清思绪,提醒我分清主次,牢记探亲的初衷。
编辑的话让一时陷入负面情绪又“孤立无援”的我有所顿悟。5000公里的路程,探亲源于对恋人炽热的爱。但也缘于这份爱,我急于代入自己的“角色”,急切地想融入当地的环境,融入营区嫂子们的“朋友圈”,但因为相处时间短,自身性格、文化理念等不同,我无法认同她们的生活成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落差”让我慌乱,内心矛盾让我无所适从。细想一想,无论是嫂子、还是在军恋中即将成为嫂子的我们——“军嫂”是大家共同的名字,但生活方式却不一定也不需要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高低优劣,只要你认同并接受自己的状态,它就是最好的。
不再纠结于迅速“融入”,我把注意力转向积极经营探亲的日子:准备了好吃的,等待男友下班归来;主动结识与我志趣相投的其他临时来队嫂子,相谈甚欢……通过这次“起伏”,我明白了古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心境,也更坚定了我和男友之间的爱情信心。
探亲结束即将返程,我写下这些文字,一是感谢杂志社的编辑老师在我迷茫时热情给予建议;二是想分享我此次的心路历程,期待能够给与我有类似经历的姐妹们一些启发。
读者满满
2022年2月12日
你好!
作为《军嫂》杂志社特聘心理专家,受编辑部邀请,我用文字的方式和你聊一聊。
看到你第一次去军营探亲的心路历程,身为军嫂的我,首先觉得你很勇敢。你从内心煎熬到恍然大悟、再到主动结识其他探亲军嫂,心理上发生了很大转变,这是你积极努力的结果,值得肯定。
探亲之初,环境上的陌生感,男友“脚不着地”的忙碌,还有让你一时插不进话题的嫂子们,都使你产生了不适。这种不适,其实也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我们每个人换个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都要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或长或短。
据我了解,这些年不少部队对来队探亲者给予了一些关照,比如,如工作允许,对有家属探亲的军人多给予一些时间,创造轻松环境等。其实,越是女友、准军嫂,越需要被“关注”,这样一来可以暖兵心,二来也利于解决部分官兵婚恋难的问题。不少准军嫂,也怀着满腔热情,希望得到属于过来人的嫂子们的指点,让自己尽早进入军嫂“角色”。
由于各地实际条件不同,尤其在相对艰苦的边关,我们不能一味“苛求”环境,也要积极调整自身心态。因为之前对军营不了解,这里随军军嫂的生活反而加重了你的“不适感”、让你生出“畏惧感”,你非常害怕自己“沦落至此”。你提到的“代入感”,其实也是一种放大的焦虑感,也许你只是在恐惧自己会失去个性、丧失独立。
我很理解你的焦虑。作为“90后”高知女性,你将刚接触的随军军嫂的状态理解为“以夫为天”,内心自然会有些冲击。不过,我们要学会欣赏花朵的五彩缤纷,那些军嫂们也有你还未了解的舍弃与付出,而且也未必过得不幸福。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现象,不必急着下结论。多给彼此一些时间,相处多了你就更能明白这些嫂子们的选择。就如我自己,能够忍受和爱人聚少离多,一次次谅解他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我知道岗位更需要他,也相信自己有能力照顾好小家。
军地有关部门既倡导军嫂支持军人工作,又在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提升军属的荣誉感和福利待遇,也褒扬那些家庭、工作兼顾,自立、自强的军嫂。新时代军嫂也是“多面”“多元化”的。你明白了“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很高兴你是个敏感而聪明的女孩,困惑之中能够积极寻找出口,而后感悟、适应。
作为经历过“省内异地”和“省外异地”的军嫂,我深深体会到军恋、军婚的不易。但是我相信,经过一个月的探亲和“见习”,经历这段百折千转的心态转变,你会对军人、军营生活、“军嫂”身份有更深的理解。成为军嫂,需要我们继续成长,不断历练承受不确定性和不平常事件的能力,如果我们抱着开放和好奇的心态去经历,心理上也会更容易适应各种状况。
另外,心理学上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处理突然被引发的强烈情绪,比如,学会区分初级情绪和次级情绪。通过挖掘深层次的次级情绪,观察自己的需要和对他人的期待;同时可以进行一些自我对话,理清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所思所想,从而拨开“迷雾”,寻找面对问题的核心所在。
前面的路,有曲折也有更多惊喜。欢迎你早日正式加入到“军嫂群”,祝福你和“另一半”的生活更加美好。
退役军人、军嫂申燕海
2022年3月10日
(申燕海为华南农业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讲师)
编辑/吴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