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我曾和李大伟老师作为校刊编辑,跟随党委书记牛震云等学校领导拜访了老“八一人”——唐毓华老师,并为其庆贺生日。那时,唐老师已91岁,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她向我们讲述了北京市八一学校的不少往事。
1958年8月,学校增设三年制的初中部,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政治部八一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八一学校。第二年,为了支援学校的建设发展,唐毓华响应号召,从当时的华北军区转业到了八一学校。她是时任校长刘晓春专门向部队首长点名要的兵。她原本是一名俄语翻译,带着不舍离开了部队,来到八一学校。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唐毓华成为一名光荣的英语教师。后来,又陆续从部队调来了数名俄语翻译。这些从部队转业来的军人,为八一学校带来了钢铁般的意志品质。
唐毓华在部队时,部队首长,对他们这些年轻人都非常爱护。她回忆道:“当时我学的并不太多,苏联专家来了,我们做翻译时,领导会把话说得简单一点儿,甚至有一位上过大学的领导把句子都拆分好,我们可以轻松地翻译出来。我们生病了,部队领导会特别照顾我们。”
在八一学校,刘晓春校长也特别关心老师,老师们的生活被照顾得很好。唐毓华说:“刚来八一学校的时候,我对教学什么都不懂。刘校长找我谈话,教育我、叮嘱我,尤其强调要爱孩子。我作为新老师不会讲课,刘校长就在门外听课,课后告诉我,哪点怎么样、哪点怎么讲……”
唐毓华介绍,当时为了充实八一学校中学部的力量,总政治部专门抽调了一批优秀大学生分配给北京军区,包括陈秋影等。他们的到来,为这所学校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厚扎实的知识积淀,也成就了学校的优秀教育品质。
八一学校注重养成教育。唐老师回忆,当年师生们学雷锋,做好事,什么脏活累活都干,掏茅房也照干不误。
“那年,学生毕业后前往兵团,来接兵的解放军干部说要看看我们的整体素质。我们就把7个班拉到操场上,走队列时,正好跑道上有一滩水,学生们照样‘一二一’地走过,谁都没有停一下,而且队列非常整齐。‘八一’的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强,尊重领导、同事,出去后,不管在哪都受到欢迎。”
听到这里,牛震云书记表示赞同:“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上,一直特别严格。”
“八一人”向来齐心,学校领导关心教师,老师爱学生胜似爱自己的孩子。牛震云书记常说:学生在,老师在。
唐老师介绍,当年实行寄宿制时,学生如果没睡觉,老师就不会离开,早晨老师还要早起。“我周末才从学校回到家里,匆匆忙忙也没有时间做饭,周末下午又得往学校赶。有的学生没有回家,得早点回学校照看他们。我爱人在中宣部工作,很忙,也回不了家;我儿子在城里景山学校就读,他基本是自己长大的,自己去食堂吃饭,自己照顾自己……我欠儿子很多,其他老师也是这样,顾不上家,时间都用到学生身上了,挨个家访,熟悉学生。”
建校60周年时,校友郑温中撰写了一篇文章《耳顺之年忆八一——回忆唐老师》。郑温中在文中写道:“每次考试,唐老师为了让我能够更好地掌握时间,就把自己心爱的手表借给了我……三班有一个学生病了,不能吃食堂的饭。唐老师把生病的学生叫到家中,给他做鸡蛋面吃。现在看来做碗鸡蛋面不算什么,可当时我们国家正处于三年暂时经济困难时期,什么都要定量,买什么都要票。老师也有孩子,可老师为了我们这些学生什么都舍得……”
唐毓华把党的教育事业视为自己的信念,退休后,她仍然义务为社区打工人员子弟补习英语。她说这些孩子非常体贴,她年纪大了有些一时想不起来的单词,卡住了就要查词典,孩子们会积极帮她查。
唐老师说,她打心眼儿里爱教书,要教到教不动了为止。当问起是什么信念支撑她时,她笑答是党的教育事业,因为她是党员,是老“八一人”。
唐老师心态好,六七十岁的时候,她喜欢跳老年迪斯科,打太极;90来岁了,仍坚持每天打太极,散步……
“八一贵宾临寒舍,书记挂帅来祝贺。姹紫嫣红花篮美,寿桃精制好味馍。感谢学校情谊深,九旬不老献余热。敬祝吾校更辉煌,桃李芬芳报祖国。”回校之后,我们收到了唐毓华老人写的一首小诗。
2020年6月,唐老师逝世,当时因为北京新冠疫情防控要求,未能举行告别仪式。学校通过电话,向唐老师致以悼念,向家属致以慰问……再次回想那次拜访,唐老师的音容笑貌犹在,她对教育事业的爱永远激励着我们。
(作者为北京市八一学校教师)
编辑/牛鹏飞
唐毓华汉族,浙江绍兴人,1923年11月出生,1949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市八一学校离休教师,曾获海淀区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区先进工作者、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2020年6月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