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八一学校建校75周年之际,恰是我与八一学校结缘的第10个年头。虽已毕业7年,犹记得在学校度过的那段紧张、充实、多彩的高中时光。
进入八一学校,首先是军训。学校高中的入学军训,在全北京出了名的严格。起初我很有自信,觉得自己身上流淌着军人的血液,就应该、也一定能驾轻就熟。准备物资时,母亲特意给我准备了军用水壶、迷彩包,其他从简。我不太理解,和她理论了一通,母亲说:“军训就要拿出军训的样子。”
出发那天,体型单薄的我背个书包,两只手拎个迷彩包,便登上了去往驻昌平某部的大巴车。而同学们多是拉杆行李箱,轻便而时尚。行李箱上的悬殊,让我产生了心理落差,仿佛还没打仗,便先败在“装备”上。
到宿舍刚安顿好,舍友们便拿出了她们各自的“装备”:防晒霜、软鞋垫……我再一次傻了眼,因为我除了换洗衣服和洗漱用品外,什么“多余的”都没带。
8月底,北京正值酷暑。第一天的开营仪式兼45分钟军姿训练,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顶着烈日酷暑,我忍着汗水浸透衣衫的不适,瞥见还有同学因体力不支,被扶下训练场……当天晚上,在规定的时间与家人通话,我带着满腹的委屈,向父母哭诉了对军训的不解。平日对我疼爱有加的母亲,却严肃地说:“别人能坚持下来、能做好,你也一定能。”
印象最深的是踢正步时的端腿训练。那时我身体又瘦又小,被分到了第一排,由于腿部肌肉力量不足,几乎每次都是我的脚最先“掉下来”,自然会被教官点名批评。我从没受过这种委屈,抑制不住地哭起来,边端边哭,哭自己不争气,质疑自己的能力……
学校统一要求写军训日记,当晚我把心情写下来。没想到班主任李喆老师注意到了我当天的表现,她在军训日记批复中说,当看到我泪流满面却在继续坚持时,非常感动也非常心疼,但绝不能上前安慰我或是让我休息,因为人生总有些坎要靠自己跨过……
打那以后,军训中我再也没有哭过,也再没有想过逃避。军训结束回学校时,母亲早早来迎接。她端详着我,她一向希望我长发飘飘,看着我因军训剪成的“假小子”头,意味深长地说:短发干练,你也长大了!
再回首高中军训,感到已是“小儿科”,但对于当时从未离开父母呵护的15岁中学生来说,那场军训像个熔炉,锻炼了体魄、磨砺了意志,也让“八一”永远烙在了心头。
八一学校在校运动会中,设有1500米中长跑项目,每班需要安排两名女生参加。高一那届校运动会报名时,班里最后就剩下两个女子1500米的名额空缺。我一直是体育困难户,每次800米都是拼尽全力才能坚持下来。上一次参加运动会,是在小学六年级时的800米比赛,那年我们班里同样无人报名,我想在小学毕业前弥补从未参加过运动会的遗憾,就自告奋勇报名。我虽然坚持跑了下来,却排在倒数第一,自此我更对运动会有了心理阴影。
班上的张凡一同学也是体育困难户,高一时我俩是邻居,经常一起上下学。有天放学,我们一起穿过学校操场时,我心血来潮约她一起报名参加1500米比赛。本以为她会拒绝,没想到我们一拍即合。
想着容易做着难,两个体育困难户第一次练习时,发现自己连800米都攻克不下来。为了增强信心,我和凡一说起了小学时的经历,开玩笑说,我们能跑下来就行,最差也就是倒数第一。
凡一打趣道,你跑得比我快,有我垫后,你肯定能超越“倒数第一”。
我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开始练习,每天放学后相约在操场跑步。最终我们都顺利跑完了全程,我也成功实现了超越自己的目标(具体倒数第几名不太记得了)。比赛时同学们的呐喊助威、赛后的鼓励也让我彻底放下了对比赛结果的“执念”。
高三“一模”考试后,学校下发了高考志愿填报手册。坐在我后排的苏亦雯同学指着国防科技大学的名字,对我说:“我觉得这所学校很适合你。”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第一次认真审视自己,还悄悄地在网上搜索国防科技大学的相关资料……在当时,财政、金融类专业是报考热门,以我的成绩完全可以留京上学,选个读起来轻松点的专业,继续做大家眼中的“乖乖女”。
我将打算报考国防科大的想法告诉母亲,她凝重地问我:“还记得你高一军训吗?妈妈担心你吃不了这份苦。你准备好了吗?”
是的,我准备好了!身为军人后代,我骨子里终究流淌着军人的血液。我的姥爷曾在前线搬运炮弹时负伤,但轻伤不下火线;我的父亲17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携笔从戎,在军校读本科期间体能成绩全优……不管有什么困难,我一定要证明自己的实力,延续家族的光荣。
如今,我已在国防科技大学成长为一名博士研究生。虽然在军事、体能素质上我不算出色,但我一直在超越自己,也曾参加过军事技能竞赛,走上过军体运动会的领奖台……我终于从高中军训时的那名后进生、本科新训时的候补排,成长为研究生新训时的排头兵。
值得骄傲的是,当年高考,我们班连我在内有四人报考军校,其他三名同学已经扎根基层。虽然我们相距遥远,但总会互相分享各自的成绩和喜悦。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相信有朝一日,当我们四人再聚首时,会不约而同地感恩母校对我们的培养——严格作风、严明纪律。我想我们会一起自豪地喊出:北京市八一学校,我们强军路的起点!
编辑/牛鹏飞
朱晰然汉族,北京人,1997年7月出生,北京市八一学校2015届高中毕业生,现为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曾获评优秀学员4次,获评国防科技大学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研究生院优秀共产党员。
感言:铭记北京市八一学校“继往开来、开拓无前”校训,成为“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