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至今,我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已度过6年时光,但我和“八一”的缘分远不止6年。我的母亲是八一学校的一名教师,小学时我就经常到学校找她。“八一”校园里徽派建筑点缀着江南小景,栽种着玉兰、桃树、海棠,常让我流连忘返。
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他经常鼓励我参加志愿活动,为社会贡献力量。上小学时我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是和母亲一起参加社区清洁卫生大扫除。进入中学,我来到八一学校学习。八一学校的价值观是:正直、自信、包容、担当。我从初一就加入了学校红十字会急救队、“根与芽”社团等,也在“志愿北京”平台注册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在校内外参加更多志愿服务活动。
在“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的指引下,我一步步从北京市优秀红十字会员,成长为中国红十字会会员之星。
初一暑假,作为一名红十字会急救队志愿者我来到军营,保障高中同学的军训,为参加军训的学长们提供服务:帮助身体不舒服的同学打水,为受伤的同学抹药,安慰、鼓励他们……汇报演出那天,4名红十字会志愿者压轴登场,合唱一曲《九九八十一》。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不仅是对我们节目的肯定,更是对红十字会志愿者努力服务的感谢。
升入“八一”高中,我的志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高二时我成为学校“根与芽”社团社长,积极参加环保志愿服务,弘扬绿色环保理念,倡导垃圾分类……
2019年11月3日,北京举办马拉松比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大型赛事志愿服务项目。那天早上5点钟,天还未亮,我便出门了。深秋的北京清冷萧瑟,天空中飘着毛毛细雨。我乘坐首班地铁到达集合地点,协助老师发放物资,和志愿者们一起摆放桌椅,搬水、倒水,忙得不亦乐乎,在比赛开始前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
比赛开始,选手们跑过服务站时,会顺手拿起倒好的半杯水一饮而尽,但因为速度太快,常常会碰倒旁边的水杯。我们马上进行了调整:志愿者们站成排,伸直手臂端举着纸杯;水杯被取走,后排的志愿者再迅速倒水补充。一名选手取水时没拿稳,右手一扬,半杯水“准确无误”地洒在我的脸上,让我经受了一次难忘的“洗礼”。虽然如此,但当我把水和能量胶递到选手们手上时,还是感觉开心和自豪,仿佛也把力量传递给了他们。听到他们说“谢谢”并竖起大拇指,我感觉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平时,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践行八一学校的“品质文化”。至今我仍记得这一幕幕场景:在声音嘈杂的食堂进行垃圾分类,在白玉石桥边清扫落叶……这些劳动经历,让我心灵变得更加澄净。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虽然我做的都是很小、很平凡的事,但增强了服务社会意识,增加了社会责任感。作为新时代的共青团员,我要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
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军嫂。2008年,我和刚满4岁的女儿凯璇随军来到北京。4岁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龄,每天被营院里的起床号叫醒,看战士们站岗、训练,使女儿从小受到“守纪律、讲礼貌、能吃苦、爱祖国”的部队文化熏陶。
上中学后,凯璇进入北京市八一学校学习。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兴趣广泛、热爱学习的她如鱼得水。学校红十字会、“根与芽”社团和老区寻根、艺术节等多彩的校园生活,既锻炼了凯璇的能力,又让她从中继承了八一学校的红色精神和优良作风。
教育孩子,喊破嗓子,不如父母做出样子。我经常参加志愿服务,凯璇从小和我一起参加社区的敬老助残和卫生清洁活动,无形中引导、培养了她尊敬长辈、奉献社会的担当意识。
2021年10月,海淀街道芙蓉里社区因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封闭,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志愿服务,负责物资运送、文明引导、秩序疏导等工作。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到社区检查防疫工作、慰问防疫一线工作人员时,得知我是一名教师,对我进行了肯定。凯璇听说后也为我高兴和骄傲。
2022年北京举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我有幸作为一名城市志愿者做出一点贡献。虽然春节假期我依然坚守在志愿者岗位上,但心里有股干劲。凯璇因未满18周岁无缘参加,她感到有些遗憾。
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我想说:女儿,以后有更多的机会等着你,作为新时代的“八一”学子,希望你涵养爱国之心和家国情怀,让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你的每一点进步,我都看在眼里、甜在心头,优秀的你,是我最大的骄傲!
(作者为北京市八一学校教师)
2021年底,中国红十字会发布“会员之星”名单,北京市共有29名会员入选,北京市八一学校学生王凯璇名列其中。
2016年9月,王凯璇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加入了红十字会。几年来,在学校红十字会的悉心培养教育下,她积极努力、不断进步,逐渐成为一名有信仰、有责任、有担当的红十字青少年会员。
八一学校红十字会已坚持30余年“三定一包”(定对象、定时间、定地点,包服务)志愿服务,王凯璇作为包户服务小组组长,联络同学组成志愿服务队。6年来,每年寒暑假都会看望老校友田红和退休教师史俊芬,帮忙打扫卫生,询问她们的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给她们讲班里的趣事和学校的发展变化,请老校友保重身体,表达对老校友的美好祝福等。
自加入红十字会以来,王凯璇致力公益、无怨无悔,先后为地震、水灾等灾情捐款8次,为贫困地区学校捐书5次……在社区,她还主动参与敬老助残、垃圾分类、桶前值守、社区爱国卫生清扫、社区宣传等志愿服务共计30余次,多次荣获“学雷锋社区文明小使者”称号。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王凯璇说:“身边的志愿者感动着我,我也用实际行动感动着他人。”
(作者为北京市八一学校校医、学校红十字会负责人)
编辑/贡伟
王凯璇汉族,河北冀州人,2004年4月出生,现为北京市八一学校G2022届高三1班学生,校红十字会骨干会员、“根与芽”社团社长、《八一时报》学生主编。曾获中国红十字会会员之星,海淀区三好学生、区垃圾分类小能手等荣誉。
感言: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