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是我的爱人,也是空军某部军官。2007年3月,我从安徽芜湖随军赴京,我们结束6年的两地分居,把家安在了北京。2014年7月,我所在的小学与北京市八一学校合并。他是守护八一军旗的忠诚卫士,我也成为守护“八一”课堂的军嫂教师。
北京市八一学校历史悠久,是一所从烽火硝烟中成长起来的红色学校。在小学与“八一”合并之初,我兴奋之余也有些紧张,总是问老徐:“我能教好课吗?我会成为八一学校的好老师吗?”老徐会很平静地鼓励我。
平时,老徐常常给我讲他在部队的故事,当年背着书包报名参军的往事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作为一名服役30年的空军上校军官,他热爱军营,热爱他的岗位。只要接到命令,哪怕刚刚进家门,哪怕凌晨两三点钟,他都会义无反顾地立刻返回岗位。他总说:“人活着需要信仰,需要有热爱,确保每一次飞行安全,比我的生命更重要。”老徐荣立过三等功,获得过空军表彰,2009年他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有幸在人民大会堂聆听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教诲。
为了让我更快融入“八一”,老徐精心给我准备了七节内容丰富的思政微课。第一课就是向我介绍北京市八一学校的红色文化。他说:“只要你永远不忘初心,永远想着自己还能为学校、为学生做些什么,选好目标,然后坚定不移地做下去,你就会是八一学校的一名好老师。”
在八一学校工作的第一年,我担任一年级年级组长。我思索着:如何把八一学校的红色传统、“十二人才基因”,更好地融入孩子们心中呢?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大胆尝试——把相关内容编成儿歌和小故事,既让懵懂的孩子们学得有趣,又能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八一学校的品质教育。
通过年级组12位老师一起交流、研读,我们很快就编出了20多首儿歌。2014年9月开学后,我们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带着孩子们一起唱、一起跳。没几天,孩子们自发地给儿歌配上了各种各样的插画;又过了几天,在擅长音乐的家长热心的帮助下,儿歌被配上了好听的曲子;国庆节刚过,我们排版、打印的“绘本”“小故事集”也逐步“问世”了。孩子们将册子捧在手里,内容也记在了心里。
在学校品质文化的熏陶下,孩子们对八一学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八一,不仅是校名,而且寄托着自己对未来、对成长的美好向往。
一天放学时,杨杨的妈妈悄悄对我说:“陈老师,您帮我劝劝杨杨,他晚上睡觉都舍不得脱下校服,他说穿着校服觉得特别光荣。”
还有一天早晨,学生升升的爸爸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有时候,我们大人也要向孩子学习。送升升上学刚到校门口,国歌响起来了,孩子立刻停下来,站直身体向国旗行注目礼。在他心里,国旗就是祖国!”
多么可爱的孩子,八一学校的文化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滋养他们慢慢长大。
2015年的“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孩子们要入少先队了,送给他们什么样的成长礼呢?
有位爱做手工的家长给我建议,组织全年级的学生收集废旧瓶盖,自己动手制作大型校徽。在自己制作的校徽前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多好的创意!
活动一经公布,学生、家长、老师们纷纷行动起来。那段时间,学生们想尽办法回收废品、收集瓶盖,老师和家长帮忙设计制作图纸。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大家攒到了近5000个瓶盖,并开始进行手工制作。
5月29日下午,学校礼堂里热闹非凡。每个孩子手拿一个印有自己小照片的瓶盖,走到约两米高的背景板前,郑重其事地把自己的瓶盖粘在上面……背板上的祥云和长城图案映衬着每一个孩子的笑脸,大家齐心协力汇聚而成的校徽终于“诞生”了,也把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入队仪式当天,我们召开了一节特殊的年级学生会,重温了八一校徽的含义,重温了八一学校的红色传统。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在你们的校服上,也有校徽。校徽代表的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代表着将来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是“八一人”。今天,我以“八一”为荣;明天,“八一”以我为傲!
这一年,我们洒下了辛勤的汗水。2015年7月,我们一年级组也光荣地被评为海淀区“青年文明号”!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母校看望“八一”师生。
活动启动会上,北京市八一学校党委书记牛震云给将参加座谈会的全体师生上了一节生动的思政大课。随着她的娓娓道来,我更懂得了“八一人”的情怀。在解放战争中,学校的前身为晋察冀军区荣臻子弟小学校,诞生于河北省阜平县向阳庄。时至今日,北京市八一学校已经连续30年开展“阜平寻根”活动,让红色血脉代代传承。“我管,我管好;我管,我负责”的工作态度、正严实爱的校风、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品质公民的目标,在八一学校愈久弥坚。几代“八一人”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八一学校和每一个“八一人”的自豪!多么幸运,在这支伟大而光荣的教师队伍里,也有我!多么幸福,我是参加9月9日当天座谈会中的一员!
9日上午10点钟左右,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会场。我凝望着总书记和“八一”老教师一一握手,认真记下总书记“四个引路人”的谆谆教诲……每一个字都是火红火红的、滚烫滚烫的。那一刻,我心潮澎湃,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知校史,承校风,明己任,担未来”是学校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而制定的德育主题,也成为我孜孜不倦育人的方向。
活动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总书记的嘱托依然在耳边回荡。
暮色中,我和老徐并肩站在家中窗前。夜航战鹰腾空翱翔。老徐说:“你听,这轰鸣声多么令人振奋!你在总书记的母校工作,我全力保障飞行安全。我们工作的内容不一样,但我们都是党员,信仰是一样的!今天,八一学校给了你这样的舞台和莫大的信任,你也要承担起你的使命和责任。”
2017年12月,我作为老徐所在单位唯一的家属代表,参加了上级表彰总结大会。那一天,营区礼堂灯火通明,那一天,总书记的题词熠熠生辉。在八一军旗下,我望着老徐穿着笔挺的军装走上领奖台,“优秀基层干部”的荣誉证书映照着他胸前的党徽,我也把八一荣耀装在心底。
2020年9月,在学校的培养下,已经成长为北京市八一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的我,仍选择留在一线语文课堂。
站在一年级7班教室门口,班级里38双亮晶晶的眼睛望向我。他们是眼下学校里最小、最嫩的种子,他们也是“八一”未来的希望。我又想起牛震云书记对我说过的话:“小学部的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率先垂范,敢于亮身份,勇于迎难上,一定要有自己的工作特色和教学特长。”
看着语文书上一首首童谣和韵文,想到八一学校深厚的诗教文化传统,我的教育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定位——借助童诗教学,充分汲取传统诗教的养分,发挥诗教的德育、智育、美育功能,净化学生的情感、思想,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于是诗教成为班级学科特色,每个孩子都自己准备了一个小诗本。
每天上课前5分钟,我都会给孩子们读童诗,一天、两天……每周我都会在他们的小诗本上贴上打印出来的小诗,一首、两首……
国庆节过后,家熠同学悄悄送给我一首小诗:
我闻到陈老师护手霜的味道
好像一朵花儿开放
于是
教室里
春天来了
我把这首小诗读了又读,打印出来贴在孩子们的小诗本上。第二天,更多的孩子为我送上他们新写的诗。
然然说:“陈老师,我为我家的仓鼠、小猫、小狗各写了一首诗,我还要继续写下去。”
夏夏说:“昨天晚上,我突然想到了一首诗,立刻就写下来了,送给我崇拜的爸爸。”
一年多的时间,我们从读诗开始,去倾听、去想象、去表达,有风吹过,有雪飞舞……7班的四季里,我就这样牵着38个娃娃的小手,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地一路走着。孩子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天使,在他们的小诗里,思念如云朵一般柔软,毛毛虫是一列列小火车,大树会微笑,就连脚趾头也是一座座架起的小桥……
我还在年级组成立向阳花童诗社团,和家委会家长共同整理学生诗集,我们向《东方少年》杂志、“天下语文”公众号和学校记者站积极投稿,让孩子们的诗与更多读者见面。一切是多么美好!潜移默化中,孩子们藏在童诗里的智慧、胸怀和人生信念,在“八一”校园里盛开、盛开。
八一,不仅是一个校名,更代表一种精神和文化,代表着传承和奉献、血性和担当。在八一学校工作的每一天,我都牢记我和老徐共同许下的承诺:同在八一下,共爱中国红!
编辑/吴萍霞
陈玮汉族,安徽芜湖人,1976年10月出生,1997年7月参加工作。现为北京市八一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语文教师。曾获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区青年先进教育工作者、区教育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丈夫徐幸福,空军某部测报主任。
感言:生活的模样,取决于我们凝视它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