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来,每当全球经济需要靠消费来拯救时,美国消费者总会不负众望。而最近美国这场消费狂潮却让全球经济如芒在背。
受疫情影响,全球各地的人们都购买了更多的商品:电视、笔记本电脑、健身自行车等等;代价是酒店和健身房等服务性消费大大减少。在美国,这一变化比其他富裕国家更为明显。而由于这些商品在全球范围内交易,供应又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受限,因此美国的需求同时也抬高了全球其他国家的物价。
实际上,在疫情反弹期间,美国就一直在输出通胀。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杰森·弗曼表示:“过去是需求太少。现在是供应太少。而在一个供应太少的世界里,产生最大需求的国家也就是美国,则是在出口它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通货膨胀。”
随着美联储提升利率给经济降温并对抗通胀,美国消费者显示出开始削减开支的迹象。但美国还在出口通胀,只不过换了一个渠道:超级强势的美元。
美国的加息速度远远超过欧元区和日本,美元也一路狂飙。7月13日,美元对欧元20年来首次达到平价。这导致对其他国家而言,来自美国的进口商品(以及所有通常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变得更为昂贵。“美国的需求减弱了,但导致这件事发生的机制也会造成更强势的美元,”弗曼指出,“因此这未必会解决美国向其他国家出口通胀的问题。”
诚然,消费需求只是造成全球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即便是在美国,它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美国的疫情刺激政策规模是最大的。仅从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美联储就三次开动印钞机,发放了近5万亿美元。由于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占据霸权地位,滥发美元不仅在美国内部引发通胀,也导致全球美元流动性过剩。在欧洲和其他地区,能源及食品成本是物价上升的推动力,而俄乌冲突更加剧了疫情对供应链的破坏。 欧元区的生活成本危机至少有一部分属于“跨大西洋进口”。此外,美国的货币政策导致斯里兰卡等国偿债成本增加,加剧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
“这是那类不会自行消失的通胀。”彭博经济研究的安娜·路易斯·安德拉德表示。这也是美联储的加息幅度预计将远高于欧洲央行的原因之一。
将通胀往另一个方向拉的是升值的美元。欧元和日元等货币如今对美元汇率都在数十年来的低点。研究者将这一情形比作是“反向货币战争”。各国不是追求本币贬值以提升出口(这是疫情前许多经济体的做法),而是希望本币升值和贸易逆差,以帮助控制国内的通货膨胀。
亚洲各央行相对美联诸而言在加息方面十分克制。野村控股全球市场研究主管罗伯· 苏巴拉曼说,这可能会放大美元走强带来的通胀影响。他认为,风险在于利率差距扩大会加剧资本外逃并导致货币相对美元贬值更为严重,从而造成更大的通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