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琼
“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季羡林笔下的海棠花盛开绚烂如晚霞,慰藉了异国他乡那颗不安的灵魂。在海棠花的陪伴下,故乡和祖国虽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笔者选择季羡林先生的《海棠花》这篇课外散文,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教学的新尝试。
陶行知先生强调课内以“提示”或“纲要”为中心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时剑波老师曾提出发掘文章的“课核”,然后构建教学的“课脉”的教学理论,其中,“‘课核就是来自文本,用以教学的可聚合又可辐射的深层内核”。“课核”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抓住了课核也就抓住了课堂的“命脉”。教师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课脉”的构建,并形成课上学生讨论的主线,并最终指向“课核”进行总结。
《海棠花》一文,从儿时故乡,到求学北京,再到留学德国,文脉一目了然,如何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的老师抓住作者在异国园子中看花的“心一动”展开教学。这是怎样的心动?这一“动”是季先生深切地触动,在异国他乡看到海棠花,作者的感觉逐渐开始苏醒,从此开始“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这一“动”是深深地感动,在异国他乡遇见了熟悉的事情,他由此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这一“动”直击要害,勾连起祖国和异域,勾连起回忆和未来。为何作者见花心动?因为记忆中的海棠花是开在了故乡,这一抹绚烂就是故乡的象征,所以再见海棠花,作者心中为之一“动”。这是作者的真情流露,也是看懂“海棠花”的一个重要窗口。抓住这一“动”给作者带来的心灵震撼,故乡和异乡的花就一起绽放了。
“课核”并非唯一的,一篇文章可以找到多个切入点,只要这个点能实现以点带面的突破,就可以做一尝试。有的老师以“这是一树怎样的海棠花”为核心,构建了课堂的三个环节:其一,开在树上的海棠花;其二,开在记忆中的海棠花;其三,开在心上的海棠花。第一个环节,聚焦写花的语句,赏花开之美好;第二个环节,分析故乡海棠花带给我的生命亮光和心之慰藉;第三个环节,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作者不一样的乡愁。
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以这一“课核”打开局面,这样的课堂完整性强,教学思路也更为清晰。同时,不同的“课脉”就形成了学生课堂讨论的不同侧重点,达成陶行知先生“自求了解”的目标。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要点中特别强调“要作课外阅读的指导”,具体的要求就是要对学生怎么读、可以参考什么,以及与哪些实际联系等三个方面做出指导。古代文学讲究“知人论世”,如果不了解超然物外、率直任诞的“魏晋风度”,阮籍穷途恸哭、嵇康临刑弹琴的人格魅力学生就无法领会。“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物生平”等等都是我们深度解读文本的重要“外力”,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出示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解读文本。
季羡林透过一树摇曳在异国小院的海棠花,抒发自己的乡愁,文章多处都直接流露出这份情思——“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思国怀乡是这篇文章抒发的主要情感,这样的情感,学生通过独立的阅读就可以体会到。好的课堂上应该找到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向思维更深处开掘。
有些材料在文本分析前呈现,是为了启发学生更深入地挖掘文本。在分析作者想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却求而不得的情感之前,先链接材料:“到了德国,然而得到的是失望和空虚。”在了解了作者当时迷茫的处境后,学生就可以领悟到一个有志青年的彷徨和思索。而让作者从睡梦中惊醒过来的就是海棠花,是它带来了祖国和故乡,使他在德国留学有了目标和追求。这部分情感,凭学生的阅历很难体悟到,这就需要给学生一点扶持,让他们站在材料的“肩膀”上“飞翔”。
部分材料在文本分析后呈现,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季羡林的乡愁十分矛盾痛苦,有的老师在分析完季羡林祖国和异域之间的思想“掙扎”后,给学生分享了季羡林《留德十年》中的一段文字:“‘七七事变发生,半壁河山,沦于外寇铁蹄之下。我的家乡更是早为外寇占领,让我无法回国……”这则材料让我们知道,碍于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留在德国是不得已的最好选择。这种被迫的选择让季羡林对苦难祖国的担心更进一步。分析完文本以后,再链接背景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欲归而不得的尴尬处境。
背景材料是在分析文本前呈现,还是在之后呈现,都跟课堂预设的目标密切相关。材料和文本相契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材料的价值,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开掘。
部编教材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课文教学,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陶行知先生认为:“写作能力跟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在思想吸收方面或者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新课改要求语文阅读和写作要有机结合,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课堂上的读写结合活动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
读写结合活动可以穿插在言语赏析过程中,特别是聚焦写景的段落,根据文本内容来进行局部创作。《海棠花》中正面描写海棠花的语句并不多,但是寥寥数语就写出了花的“精神”。课上可以定格赏花的镜头,让学生赏析海棠花开之景,如“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团团滚滚的花”等等。抓住文字本身,看海棠花开的绚烂繁茂、花团锦簇。在此基础上,安排读写结合的活动:利用文中的词句,给海棠花图写介绍词,这是一幅海棠花,她 。“这是一幅海棠花,她开在盛夏,密密层层的大叶子,团团滚滚的淡红花团,缤纷烂漫,一树繁花,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这是一名同学的回答。学生重新组织语言的过程,就是进一步理解文本并内化的过程。
改写是课堂读写结合训练的重要方式之一。有老师设置小创作的环节:以海棠花为物象,筛选文章内容,将文章以诗歌的形式进行缩写。这个活动建立在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是对文章情感的再三咀嚼。
在文本内容分析基本完成后,可以通过微写作对文本思想进一步拓展升华。用诗意优美的语言为海棠花写花语,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去拓展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不要把作文看成特殊的事项”。课堂上读写结合环节的设置,必须找到读和写的结合点,读的过程为写作铺垫,写的过程对阅读内容升华。读写之间没有契合点的课堂微创作的训练效果有限,也难以达成。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