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二晴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
近几年诸多专家和学者针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展开深入的研究,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和教学全课程。从高校课程建设来说,做好课程思政建设也与教育部提出的打造“金课”的目标一致[1],成功的课程思政必须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更好的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的双重作用。
首先,从公共关系学的课程属性来看,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归属管理科学体系的组织行为学的分支学科,注重实践及传播学的应用领域。本学科的核心理论是通过传播沟通实现关系协调的形象论。这与思政教育有紧密联系,课程思政讲通过人与人的沟通实现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公共关系学讲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但最终回归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此时个体的人代表的是其背后的组织或公众群体,从形象论上来说,公共关系学讲组织的形象,而思政教育讲的是培养个人形象意识及其民族或国家形象,由此来看,公共关系学的课程属性具有天然的思政教育的基因[2]。
其次,从公共关系学的课程地位来看,公共关系学属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培养优秀的营销管理人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关调研、咨询策划、传播沟通和危机管理等能力,能够准确的分析公众心理,利用公关技巧有效影响公众,提升组织形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有效的规范自身的行为,做到明礼诚信,爱岗敬业,培养学生具备大局观念和形象意识。由此可看,本课程能成为与思政教育所要求的将课程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载体。
最后,从公共关系学的课程内容来看,基本上在围绕“组织形象”这一核心要素展开对公共关系理论的阐述,有着丰富的思政元素[3]。诸如在公共关系的概念中对形象观念和传播意识的介绍中能够呈现文明诚信、文化自信等理念;在公共关系主客体介绍中,公共关系主体中政府公关能够呈现国富民强、为人民谋福利的大国公关理念,客体讲解中呈现与时俱进的新发展的理念;在公关沟通中体现尊重友善;在危机管理中体现职业道德、敬畏原则、诚信法治、责任担当等理念。总之,公关关系学课程丰富的思政元素成为思政教育的沃土。
公共关系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新形势下营销环境的变化,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发展处于滞缓阶段,不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以我校为例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尽管大家热情很高,但是缺乏名师专家的引领,大多处于摸索阶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建设快速和有效的发展。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处于摸索阶段,众多学者对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高校专业课讲授过程中通过课程政治教育实现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等问题进行研究。公共关系学课程尽管在前述中提到课程属性、课程地位等对思政教育的天然便利性,课程有丰富的思政元素,但是日常教学中现存更多的是利用传统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粗略浅显的进行机械性的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分析,优化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4]。研究如何把课程内容呈现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更有效的传递给学生,并能植根学生心目中,具备成为当代合格的大学生应有的理想信念和规范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为各行各业输送优秀的人才。
成功的思政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也能够让其正确的看待思政素质教育。目前高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 后一代,被称为Z 世代的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较强的创造力和自我表达能力。他们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当前网络信息浩如烟海,鱼龙混杂,大部分大学生刚刚成年心智发育不够成熟,无形中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诸如最近些年出现的饭圈文化等不良现象对年轻人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因此,正向的引导和正确理念的灌输尤为重要。当前众多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都不是专业课程,部分学生在选择这些课程时会存在混学分现象,会出现盲目随意对待思政素质课程。诸如一些学生比较关注职业、行业和就业发展,不够关注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内容,教师在讲授课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低主动性”或“低交互性”出现在课堂上,大大影响了课堂思政的教学效果。
图1 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过程实施路径
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公共关系定义、公共关系工作程序、组织形象与CIS系统、公共关系沟通、公关专题活动和公关危机处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关调查研究、公关策划、公关活动传播沟通、危机处理等能力,把握公共关系的核心任务--塑造组织形象,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营销和公关交际能力,能够利用公关思维分析问题,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具备大局意识、树立形象观念。上述课程目标中能够从“组织形象”很好的引申到“个人形象”的塑造,坚定的理想信念、规范的行为、诚信友善的作风、爱岗敬业的素养、大局观念等都是塑造个人形象的重要基石,达成思政教育的目标。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教学目标有效的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很好的实现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
前述公共关系学课程内容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准确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点,做到有的放矢,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课程思政大体涵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几大领域[5]。这些与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多的对应,在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中的基于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授课教师应吃透教材,挖掘背景材料,通过引入热点话题,寻求二者的有机衔接,优化教学内容来实现公关课的课程思政。公共关系学教学过程中有代表性的思政点如下,教师授课过程中与时俱进利用合适的公关实践活动阐释课程思政内容。
诸如在公共关系概述中讲述公共关系定义及特征中“形象意识”“传播观念”,学生需要具备爱国主义信念、远大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及其科技兴国的观念。中国近几年在国际社会上大国公关展现的国家形象,中美贸易摩擦中华为公司所呈现的民族担当等。公共关系构成要素讲述组织形象概念中形象形成的基础:成员团结凝聚、强大实力、坚强意志、责任担当、传播意识等。2021年河南7.20 暴雨及其新冠疫情时期,有代表性的个人、企业、国家积极抗击险情展现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中国脊梁。公共关系工作程序讲述公关策划和公关活动模式中选择正确的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责任与担当,创新和创意。支付宝的2019年高校公益林浇水大赛中郑州大学与河南大学的西兰花之战中呈现的高校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公共关系专题活动讲述新闻发布会专题项目中,发言人立场坚定、自强自信的态度,爱国爱家的情怀,准确有效的语言表达。当前中美局势紧张状况下,历次新闻发布会中中国新闻发言人从容、坚定、有力的中国立场表达,自强乐观的民族精神呈现。公关危机处理过程中勇于承担责任、真诚积极沟通、具备职业道德、诚信经营等。课程思政融入2022年3.15曝光“土坑酸菜”事件后不同方便面品牌的危机公关处理案例,解读诚信担当、企业责任的重要性。当然,课程思政的案例可以与时俱进关注学科热点,有效融合课程教学。
在公共关系学教学设计中,要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和考核体系三方面设计中体现思政教育。
首先,在公共关系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避免为思政而思政的机械做法,做好学生课程学习的引路人,优化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任务驱动、分析体会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思想互动,做到课程教育中潜移默化实现思政教育[6]。
其次,要注重完善创新课程资源建设,在传统的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思想政治修养,关注社会热点,了解新兴社会思潮,完善课程资源建设,确保自己行走在思政教育的前沿,做好思政与课程知识融入的传递[7]。
最后,在课程评价体系上注重学生德育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避免传统的期末一张试卷定输赢的状况,更注重对学生过程的考核,加大日常课堂对学生的管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考核方式多元化,更有效的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和科学的考核。
[10]Selected Works of Jawaharlal Nehru, Second Series, Vol.11,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372.
公共关系学课程实践元素丰富,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对于“形象意识”的引导,让学生领悟到“公关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处处能够发现身边的公关课程相关资源。利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的SKIP循环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全程融入思政教育,注重学生课程理论知识和德育素养的双重提升。
其中,SKIP(Story、Knowledge、Idea、Problem)循环教学法(如图2所示),使得学生可以从任何一个环节为出发点,形成对某一知识和相关知识延伸的环形模式,不但能够让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还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知识同步增长,用自己的想法思考解决问题,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学习到新的知识,再用新的知识产生新的想法,进入下一轮的知识和能力齐头并进的良性循环。让学生能够把公关理念变成公关行为,实现公关由“悬空”到“落地”的转变。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教师日常授课过程中结合授课日程安排灵活运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解读公关传播的理论知识。利用SKIP 循环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环节,秉承组织公关传播活动中“说的好”与“做得好”并行的理念,自然巧妙的融入正确价值观,实现盐溶于水的思政教学效果,做好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以下以“公关传播”内容为例分析各阶段如何开展思政教学工作。
图2 SKIP循环教学法
首先,在导入环节(案例S-Story)做好课前公关播报。
网络时代获取信息尤为便利,课程之初教师推荐给学生和课程相关的公众号、网站、微博等资源平台,要求学生课前做好课程理论知识的预习,同时要拓宽视野,多关注和课程及专业相关的事件。课前教师随机抽取同学做好公关播报,讲述近期的公关事件,并说说个人对事件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播报和阐述,进行梳理和引导,实现与本节课程内容的衔接。课前的公关播报,不仅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来说有非常的意义。
以公关传播内容为例,在2022年上学期讲到该章节内容时恰逢央视3.15 晚会播出,曝光了一批违法违规的品牌。结合给学生布置的课前预习任务,随机挑选学生针对2022年3.15报曝光的“土坑酸菜”事件做公关播报,并简单说说对这件事的看法。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播报情况梳理分析公关传播对与组织的重要性,提出组织应如何保证公关传播效果的思考问题,引出本次课的内容,初步培养学生“讲真话,做实事”的意识。
其次,讲授新课(知识K-Knowledge)中传承经典、紧跟热点融入思政,课堂互动(想法I-Idea)复盘课前的公关播报事件。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传承经典,又要紧追热点问题,完善课程资源建设,实现日常教学中让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相互融合。教师要吃透教材,挖掘背景材料,通过引入热点话题,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寻求二者的有机衔接,优化教学内容来实现公关课的课程思政。
把热点问题搬进课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一能够利用热点的高关注度让学生对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看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二能够让课程的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上述“公关传播”相关内容授课过程中为了强化教学内容,加强价值引领,开展课堂互动(想法I-Idea)复盘课前的公关播报事件,同时也回应课程导入中的问题“组织应如何保证公关传播效果”的思考,分析3.15曝光“土坑酸菜”事件后方便面行业不同品牌在公关传播活动中是如何影响公众心理、并比较不同品牌的公关传播效果分析其成败原因。通过这一话题讨论,夯实学生对于“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责任担当、公正守法”等正确价值观的认知,把“讲真话,做实事”当做个人成长过程中为人处世的准则。
最后,总结和课后分析(问题P-Problem),鼓励学生分享公关思政感悟。
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教师搭建的学习通、雨课堂、课程微信群、钉钉群等平台成为课堂的有效延伸。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依据当堂课的内容,在上述的课堂延伸平台上,分享个人对当堂课的课程思政的感悟,教师也做好互动参与、引导总结,这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考核的重要一环。
上述“公关传播”内容课程讲授结束后,依然结合实际让学生后续关注方便面行业不同品牌在3.15之后的公关舆论环境如何,结合不同品牌后期公关传播活动,分析其传播效果,总结公关感悟。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深化学生对课程专业内容和德育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完成SKIP循环教学的第一个闭环,课堂延伸中的课程思政感悟的分享不仅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夯实学习的知识内容,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
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因此高校教师应积极探索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和创新,努力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制定有效的课程教学目标,有效挖掘和凝练课程思政元素,让德育贯穿课程设计的始终,课堂实施全程保证思政教育的效果,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让课堂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的阵地。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初显,课前的公关播报,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课中的师生互动环节,教师讲授中巧妙融入思政内容,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理论知识框架分析公关实践问题,能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问题,达到“盐溶于水”的思政效果;课后的公关感悟,拓宽了学生思维视角,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深化学生对课程理论内容和德育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