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控模式的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分析

2022-12-29 03:36:51樊磊磊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2年8期
关键词:三公经费支出财务部门

樊磊磊

西藏地勘局地热地质大队 西藏 拉萨

一、引言

在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并有效加强对“三公”经费的使用管理,实现对“三公”经费的合理配置,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长远发展。内控是对“三公”经费进行管理的有效途径。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内控管理力度,优化“三公”经费的使用结构,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三公”经费的高效管理。

二、“三公”经费概述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部门为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向各单位专门拨付的经费。“三公”经费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活动的资金基础。“三公”经费主要包括公务活动接待费、出国或出境费、车辆购置和运行维护费。行政事业单位每年都会从预算中安排部分资金,作为“三公”经费支出,从而保障各项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

当前,我国日益重视“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各单位也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制订工作方案,采取合理的措施,对“三公”经费进行高效合理利用。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管理的过程中,将“三公”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作为依据,结合相应的考核指标,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同时,纪检、审计等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三、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强有力的内控管理

“三公”经费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三公”经费必须用于公共事业各项支出,不能随意挪用。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

然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能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缺乏强有力的内控措施,难以对“三公”经费使用进行有效约束和规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存在很多缺陷,造成“三公”经费使用缺乏合理性,存在违规使用的现象。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权责关系划分不清晰。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实际上由管理者监管“三公”经费,导致管理者既是“三公”经费使用人,又是“三公”经费监管人,内部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存在较大风险隐患。部分经办人对发票金额进行虚报,或者伪造接待单,公款私用,造成严重的资金浪费及廉政风险。

另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三公”经费缺乏有效的会计控制,难以消除伪造单据的现象。极少数人员将自己的消费单据,作为单位公务招待的报销依据;甚至向下级单位转移“三公”经费,规避检查。

2.“三公”经费的外部监督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三公”经费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难以保证费用支出的合规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纪检部门、审计部门等,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使用情况,无法进行全面监管。

另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向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提交相关报表时,故意弄虚作假,或者借故拖延,造成“三公”经费使用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

3.“三公”经费预算管理薄弱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对“三公”经费进行预算编制时,为了应付检查和符合相关要求,设置过低的预算标准,未能结合实际情况;等到实际支付费用时,再通过各类项目支出和一般预算,来弥补“三公”经费额度。监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部分项目经费的用途不明,这些经费常常用于弥补“三公”经费缺额,并规避检查。

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往往缺乏独立性,一些单位通常将“三公”经费支出列入其他项目,形成笼统的“三公”经费数据,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

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预算管理的配套制度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销与预算管理存在密切关系,财务报销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具有直接影响。为了提升预算执行率,在财务报销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合理现象。

4.“三公”经费的内容有待细化和明确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比较重视“三公”经费管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明确“三公”经费的主要范围和具体内容,缺乏对“三公”经费的清晰界定。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三公”费用的使用过程中,未能制定相关细则,常常依赖财务人员的经验进行财务报销和财务核算,难以保障财务管理的规范性。

四、基于内控模式的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内控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要对“三公”经费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内控体系,不断规范“三公”经费的具体使用流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有效约束“三公”经费支出,杜绝“三公”经费的滥用和随意使用。行政事业单位要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统一要求,对“三公”经费管理的各项制度进行完善,明确规定“三公”经费的具体用途,并制定合理的经费开支标准,逐步优化审批流程。

行政事业单位要遵守国库集中支付的各项制度和相关规范,开展规范有序的公务消费,减少现金使用,通过公务卡或者直接支付的形式,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支付结算;同时,各单位应该保留支出痕迹和支付凭证,自觉接受财政监督。管理人员需要严格把关“三公”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对经费报销规模进行有效控制,降低支出数额。另外,财务部门要严格审核“三公”经费票据,保证票据真实合规,形成真实准确的财务核算数据和相关信息,确保手续完整。

行政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的使用管理过程中,应该实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可以设置专门部门负责审批监管工作。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会计控制,对报销单据加强管理,在“三公”经费报销时需要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查,保证完整性和真实性。要杜绝单位私设“小金库”,严禁各项违规消费,强化会计控制,加强集中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经费在“三公”经费中占据较高比例,对此,各单位要基于内控管理相关制度,明确公务用车要求。公务用车要切实履行各项审批手续;在采购定点维修,在采购定点单位加油;对公务用车预算采取总额控制,对每辆车进行核算;根据单位定额,对公务用车标准和数量进行合理配置。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因公出国、出境、出差、会议及培训等经费,要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报销。各单位要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对公务接待费进行严格管理,对接待事由进行严格审批,对接待人数、就餐标准等具体要求进行明确,严格按照接待标准办事。

2.建立健全“三公”经费监督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三公”经费监督机制,加强对“三公”经费使用的有效监督。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对实际使用“三公”经费的情况进行公开,保证透明度。同时,严格遵守相关要求,定期向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递交“三公”经费使用报表;管理人员在年度述职时,向职工代表大会汇报“三公”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各单位要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加强内控管理,逐步增强经费管理能力。

其次,管理人员要重视内控管理,增强责任意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高度重视并有效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并在单位内部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建设良好的内控管理环境。

再次,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纪检部门等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对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督,重点监督“三公”经费的申请、报销、审批等各项环节,不断规范“三公”经费使用过程。

最后,完善相关问责制度,对“三公”经费额度加以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实施层级管理,并加强逐级问责。对于公务接待的各项工作,要严格审核,从根源上杜绝违规现象。各单位应该定期对“三公”经费预算和支出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向社会公布各项资料,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对于向公众公开的各项资料,要对公费分类和消费行为进行细化,确保公众清晰了解“三公”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对于公众反馈和意见,要及时核查,并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营过程中,要提前对各项活动经费进行解释说明,为监管机构提供参考依据。监管部门在对“三公”经费进行监督管理时,要抓住重点,将数据调查和实地抽查结合起来,并公示违纪现象。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完善内部监管机制,严厉处罚违规使用“三公”经费的人员,保障“三公”经费使用的合理性。

3.加强核算管理

首先,加强财务预算控制。财务部门开展“三公”经费相关的预算管理工作,要全面地了解单位内部的人员和车辆实际情况,根据单位的实际需求,合理编制各项预算,保证预算方案符合规定。在此基础上,各职能部门对预算指标进行合理分配,有效控制“三公”经费规模,提升内控管理水平。

其次,财务部门要加强财务审核与财务核算。针对“三公”经费,财务部门要开展严谨的财务核算工作。对于“三公”经费支出,财务部门要明确具体的核算科目,并确保经费报表具有一致的核算口径,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财务部门在实施财务核算的过程中,需要严格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效减少现金使用,将经费使用实际情况纳入事前监督范围,加大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财务部门还要推进公务卡结算,确保“三公”经费金额、使用时间、使用地点真实准确,减少弄虚作假的现象。

财务部门要遵守财务管理和“三公”经费管理的各项制度,对“三公”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核。财务部门在核算“三公”经费的过程中,当各项经费支出所属的会计科目不明确时,不能按照主观判断进行处理,要向上级部门及时反馈,经过商议后,采取合理的处理办法。财务部门还要完善会计处理的具体方式,保证财务核算结果的准确性。财务部门在审核“三公”经费的过程中,需要检查费用金额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账目管理,针对“三公”经费支出建立台账,实现对经费支出金额的有效控制。

4.加强预算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要对“三公”经费加强预算管理,选择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对“三公”经费涉及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严格遵循支出规定的各项标准,对费用支出进行控制,有效地节约资金。对于不符合预算管理规定的支出项目,各单位要认真分析,及时排查问题,并制订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各类违规费用支出,严禁报销。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完善“三公”经费的预算管理流程,针对“三公”经费设置单独的会计科目,从公共预算中将“三公”经费剥离出来,对“三公”经费的确认、计量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三公”经费使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对财务报销制度进行完善,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权限,保证财务会计工作的独立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内控管理不完善、外部监督不到位、预算管理薄弱、“三公”经费的内容不明确等。在内控模式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体系,完善“三公”经费监督机制,加强财务核算管理,强化预算管理,不断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三公经费支出财务部门
中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公平性研究
——基于Gini 系数和Theil 指数的测算
科研经费报销抑制科研积极性的治理研究
商业会计(2016年12期)2016-10-08 01:30:27
基于BSC的高职院校财务部门绩效管理实践
会计之友(2016年16期)2016-08-12 15:41:37
简述企业经营效益的经济管理对策
论高校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工具理性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
新传奇(2015年31期)2015-07-01 07:21:50
让百姓看得懂、愿意看“三公”账单
环球时报(2012-07-20)2012-07-20 10:18:38
严控“三公”是廉政建设的关键一役
环球时报(2012-07-10)2012-07-10 08:59:29
“三公”要严查,但美国不是标杆
环球时报(2012-04-12)2012-04-12 09: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