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莉
(山东省兰陵县人民医院 山东 临沂 277700)
毛细支气管炎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是婴幼儿阶段比较常见的一种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1~6个月的婴儿;毛细支气管直径一般在75 ~300 pμm,是病原菌侵犯的主要部位[1]。多因素的联合作用下,毛细支气管炎主要发生于冬春季,患儿以炎性细胞坏死、浸润为病理表现,且毛细支气管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等症状,而病情的进一步加剧,会导致患儿的肺通气、换气功能出现障碍,继而出现心力衰竭、代谢性酸中毒等一系列并发症,最终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小剂量的红霉素已被证实具有显著的抗炎、改善胃肠动力作用,所以成为了现阶段临床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有效药物[3]。为探究小剂量红霉素辅助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特进行本研究并作如下汇报。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方式纳入我院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05例,病例搜集时间范围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对其行规范分组操作;其中52例纳入对照组:男、女患儿分别有22、30例;年龄均值(3.78±1.41)个月。吐奶程度:轻微吐奶11例,轻度、重度吐奶分别有28、13例。53例纳入观察组:男、女患儿分别有29、24例;年龄均值(3.59±1.66)个月。吐奶程度:轻微吐奶9例,轻度、重度吐奶分别有26、18例。借助SPSS 22.0软件分析两组资料,P>0.05。
吐奶程度判定标准:24 h吐奶≥2次(单次吐奶量≥10 ml)视为重度吐奶。24 h吐奶<2次(单次吐奶量<10 ml)视为轻度吐奶。24 h吐奶≤1次(单次吐奶量<5 ml)视为轻微吐奶。
1.2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经各项检查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3)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血常规检查结果存在异常者;(2)合并存在其他炎症性疾病;(3)合并存在血液、免疫系统疾病;(4)无临床配合能力。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完善临床和实验室各项检查,严格以检查结果为根据实施治疗。(1)需要维持患儿呼吸道的畅通,若患儿已经出现严重憋喘,需要将其头部与胸部尽量抬高,能有效减少患儿呼吸困难情况。若患儿处于缺氧状态,需要借助鼻管给氧方式来对其输氧。若患儿呼吸困难比较严重,需要给予持续正压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2)需要采取措施将患儿体内水电解质维持平衡,可借助口服液体来将失去水分快速补充,必要时还可考虑静脉点滴补液。(3)若患儿本就存在高危哮喘因素,需使用支气管舒张剂进行治疗。(4)若患儿病情严重且已经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就需及时使用洋地黄类药物。(5)可用干扰素进行治疗。
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小剂量红霉素治疗:静脉滴注红霉素,单次计量控制在3~5 mg/kg,每天1次即可;用药3~5d视为一疗程。
1.4观察指标
两组临床疗效[4]:痊愈评价标准:药物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显效评价标准:与治疗前比较,药物使用后患儿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指标有所改善。好转评价标准:药物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有所好转,但不够明显。用药5 d后患儿病情无好转,部分患儿症状加剧视为无效。
两组患儿并发症率:主要观察呕吐、腹泻以及皮疹。
治疗后两组患儿吐奶症状改善情况[5]:显效评价标准:药物使用后患儿吐奶情况消失,无需鼻饲,且日常奶量有所增加。有效评价标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儿吐奶情况有所减轻,但仍存在吐奶行为,24h内吐奶不超过1次。无效评价标准:治疗后患儿吐奶情况严重,24 h吐奶次数超过2次,且需鼻饲。
两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用时和住院时间。
1.5统计学内容
本研究所产生数据均录入 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展开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可通过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对比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对比以χ2检验,数据遵从正态分布原则,以“P<0.05”视为研究存在统计学显著。
2.1两组临床疗效
与对照组临床疗效(86.53%)相比,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呈较高显示(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n(%)]
2.2两组患儿并发症率
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9.23%)相比,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以更低显示(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并发症率[n(%)]
2.3治疗后两组患儿吐奶症状改善情况
与对照组患儿吐奶症状改善率(80.76%)相比,观察组治疗后患儿吐奶症状改善较为显著(P<0.05)。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患儿吐奶症状改善情况[n(%)]
2.4两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用时和住院时间
与对照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用时和住院时间相比,观察组治疗后患儿肺部啰音消失用时和住院时间较短(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用时和住院时间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群体呼吸道常见疾病,且年纪越小的患儿病情越严重。从临床治疗情况来分析,多数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都会出现吐奶情况,分析原因:(1)与患儿年龄有直接关系,而年龄越小的患儿,治疗过程中吐奶发生率越高[6]。仅仅是因为婴幼儿的生理结构较为特殊,与其他年龄段的儿童不同,婴幼儿的胃部呈水平状,而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并不高,所以括约肌极易出现长时间的松弛,而导致婴幼儿胃部排空出现延迟,因此极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现象,继而造成吐奶情况的出现。临床调查显示,婴幼儿群体中的胃-食管反流现象是比较常见的,且临床发生率高达80%以上[7]。(2)婴幼儿罹患毛细支气管炎后,会引发肺气肿、胸腔膨胀等一系列问题,以上症状的出现和逐渐发展,会压迫患儿腹部并导致其出现胃-食管反流现象,而反流物极易呛进患儿气管,加重毛细支气管阻塞并增加患儿肺部负担,长此以往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想要彻底的控制和治愈小儿毛细支气管炎,需将患儿吐奶情况良好控制[8]。
红霉素是典型的促胃肠动力药物,使用该药后能显著提升患者的胃动素分泌,继而刺激十二指肠、结肠运动,明显增加患者的胃排空情况,显著降低患者胃-食管反流发生概率,因此该药也被临床广泛用于新生儿、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工作中,且已取得较好效果[9]。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临床疗效(86.53%)相比,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呈较高显示(P<0.05)。证实了小剂量红霉素辅助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及价值。提示,红霉素是常见且典型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活性、抗炎作用显著,所以药物使用后可促进人体胃肠系统。而临床使用红霉素治疗新生儿或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疗效较为显著[10]。与对照组患儿吐奶症状改善率(80.76%)相比,观察组治疗后患儿吐奶症状改善较为显著,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用时和住院时间较短(P<0.05)。提示,小剂量的红霉素用于治疗该病,可明显增多胃动素分泌量,继而直接刺激胃窦、十二指肠,继而减少胃-食道返流发生率并缩短患儿住院治疗时间,且该结论也从侧面证实了小剂量红霉素的使用,确实能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病症,同时说明吐奶严重程度与患儿病情是有直接关系的[11]。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9.23%)相比,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以更低显示(P<0.05)。证实了红霉素的使用,可在抑制吐奶的同时发挥抗炎、平喘等作用,增强患儿免疫能力的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12]。
综上所述,将小剂量红霉素应用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工作中具有显著价值,不仅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还能减少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故,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