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云 汪新荣 刘丽云 刘利静 孙爱荣
(寿光市人民医院 山东 寿光 262700)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1]:我国脑出血发病率为12-15/10万,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影响我国居民生活及健康。CT是脑出血患者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借助CT能确定病灶部位、出血量,并将其视为“金标准”,可指导临床诊疗。既往研究表明[2]:血液凝固机制较为复杂传统的凝血功能检查难以全程准确的反映患者凝血状态。最后血凝块溶解的全部过程。本研究中,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组内,R值在小出血量组与脑出血量无显著的相关性(r=0.211,P>0.05),在中出血量组和大出血量组与脑出血量有显著的相关性(r=0.793,P<0.05;r=0.695,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TEG参数R值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预估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量,可以与CT结果进行互补,甚至在特殊情况下替代CT,可以减少患者做CT辅助检查的次数,减少患者射线摄入,减轻患者身体和经济负担,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寿光市人民医院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患者为对象,探讨TEG在不同出血量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及与CT单脑出血量的符合率,报道如下。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4月-2021年2月寿光市人民医院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患者62例作为对象,设为观察组,男41例,女21例,年龄(30-82)岁,平均(56.72±5.69)岁;体重指数(BMI)(18-32)kg/m2,平均(23.62±4.59)kg/m2;出血部位:大脑半球42例,小脑6例,脑干4例;合并症:高血压43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3例。根据出血量将患者分为小出血量组(n=20例,出血量在<10mL)、中出血量组(n=27例,出血量在10-30mL)和大出血量组(n=15例,>30mL);选择我院查体中心志愿者50例设为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31-83)岁,平均(57.03±5.72)岁;BMI(19-31)kg/m2,平均(23.74±4.61)kg/m2;合并症:高血压5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4例。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3],均经CT、MRI检查确诊;(2)患者均处于急性期,发病到入院时间24h内;(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5-20分,能完成TEG的评估。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血液系统疾病或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2)全身感染、器质性疾病或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3)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近2周给予溶栓或介入治疗。
1.3方法
1.3.1CT检查
入院后均对患者行CT检查,完成相关参数设定:管电压120KV、间隔5mm、层厚2mm、螺距1mm、矩阵512×512,设定采集时间为1.5s,采集视野45cm。检查前叮嘱患者闭上双眼,去除头部金属异物,冠状位重建时,叮嘱患者摘除假牙。待上述操作完毕后,取仰卧位姿势,头部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重合并垂直于床面。待上述操作完毕后,以听眦线作为基线向上扫描并到达头颅。对于CT平扫不佳者,可行CT增强扫描,扫描前借助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碘佛醇80mL,注射速度4mL/s,注射完毕后延迟20s后扫描[4]。
1.3.2TEG检查
所有患者均采用TEG评估凝血功能,具体方法如下:(1)标本采集。观察组所有患者入院后次日取外周空腹血3mL,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体检当天取外周空腹血3mL,将其放置于枸橼酸钠抗凝管中,备用。(2)检测方法。借助TEG检测仪(型号:LEPU8800)及检测试剂盒(购自于北京乐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对患者进行检查,借助加样枪吸取血液表那本1000uL,加入高岭土激活管混合均匀后4min静置,取340uL液体与CaCl20uL到普通杯中,振荡后上机检测,以CT单脑出血量作为“金标准”,分析TEG在脑出血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符合率。
1.5统计分析
2.1观察组与对照组TEG参数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TEG评估患者凝血参数,并完成相关数据的分析与整理,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α角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TEG参数比较
2.2观察组不同出血量脑出血患者TEG参数比较
根据观察组不同出血量将患者进行分组,采用TEG测定患者凝血功能,结果表明:三组α角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大出血量组R值、K值短于中出血量组和小出血量组(P<0.05);MA与CI水平高于中出血量组和小出血量组(P<0.05);中出血量组R值、K值短于小出血量组(P<0.05);MA与CI水平高于小出血量组(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不同出血量脑出血患者TEG参数比较
2.3TEG中R值与脑出血量相关性
小出血量组当中TEG参数R值和脑出血量的相关性统计分析,R值在5.61-6.45min的范围内,难以估计脑出血量多少,见表3。
表3 20例小量组患者急性期TEG及与脑出血量对比分析
2.4 R值在中出血量组与脑出血量有显著的相关性
通过对如表4所示中出血量组当中TEG参数R值和脑出血量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合表4可以得出R值在7.39-10.43min的范围内,能估计脑出血量在10-30ml。
表4 27例中出血量组患者急性期TEG及与脑出血量对比分析
2.5 R值在大出血量组与脑出血量有显著的相关性
大出血量组当中TEG参数R值和脑出血量的相关性统计分析,说明R值在11.29-19.43min的范围内,能估计脑出血量大于30ml,见表5。
表5 15例大出血量组患者急性期TEG及与脑出血量对比分析
TEG用于脑出血患者中能反映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且患者出血量越大,变化越明显,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TEG是脑出血患者中常用的凝血功能评估方法,通过体外模拟人体内环境,激活凝血系统,能冬天反应血凝块形成与纤溶蛋白溶解的全过程,亦可借以判断患者的血液系统凝血-纤溶的变化情况,能客观的协助临床了解患者凝血状态并作出准确的评估。既往研究表明[5]:TEG指标中高MA值与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后继发性脑出血有关,能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继发性脑出血,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中,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组内,R值在小出血量组与脑出血量无显著的相关性(r=0.211,P>0.05),在中出血量组和大出血量组与脑出血量有显著的相关性(r=0.793,P<0.05;r=0.695,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TEG参数R值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预估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量,可以与CT结果进行互补,甚至在特殊情况下替代CT,可以减少患者做CT辅助检查的次数,减少患者射线摄入,减轻患者身体和经济负担,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TEG参数R可以预估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量,与影像学CT检查进行互补,节约抢救时间,可以减轻患者负担,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