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资源的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2022-12-29 02:22陈良豪黄光兴
辽宁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海绵校园评价

陈良豪,黄光兴

(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一中学)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和教学时空的限制,目前针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教师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依靠校园环境和现有的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课堂和校内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是日常地理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利用现有校园环境能够提升学生的地理行动能力和实践品质,落实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一、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校园是学生活动、生活的基本场所,教师应以校本课程资源为依托,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各种主题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实践力,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地理教师充分利用校园地理资源开发地理实践性课程,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地理实践力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获得体验,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行动、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见下页表1)。

表1 不同类型的地理实践力主题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以校园及其所在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源条件和特点为重点,综合考虑实践内容的适宜性和可行性,积极开发符合学生能力和需求的课程,提升学生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转变原有的教学思想,结合学校现有的条件,如地理功能室、生物和化学实验室,切实优化课程结构,保证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效果。

比如,我校天文社团举行观星活动和天文科普活动,利用特殊天文现象月全食、流星雨等开展项目式学习。通过项目式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准确掌握天文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全方位掌握天文知识,增强学生对天文现象发生过程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想象力、创造力,掌握更深层次的天文知识,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讲解各项天文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各类天文观测设备,借助观测设备实物模拟月相变化,切实增强学生对天文设备的实操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天文学习观念。

又如,校园气象社团中,教师充分利用课上、课下时间,安排相应的气象观测活动,提升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同时教师给予讲解,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从气象观测方法、气象资料等方面,学习气象科普知识,强化学生辨识各种气象的实践能力。教师还可通过模拟气象小主播等体验活动,形成项目驱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开展实践活动,探寻气象的奥秘,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地理知识,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

二、创建实践项目开展实践活动

地理实践活动类型多样、内容丰富,需要教师提前做好活动设计,分学段、分阶段地推动地理实践项目的进行,保证项目课程进展顺利。学校可创建多种地理实验中心,比如地理园、气象观测中心等,以此增加学生实践课程的参与能力,提升其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全面强化其探究意识和地理实践力培养。

海绵城市是指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的城市,其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增强了城市的整体水资源管理,加强了城市雨水回收、渗水防护、储水管理、污水净化各项能力,显著提升水循环能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基于此,学校可开展海绵校园实践活动。

(一)活动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背靠着山,每次下大雨时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快,经常出现校园“观海”现象,尤其是校园内的广场积水严重。同时,学校存在许多用水问题,如住宿生多,用水量大,新楼卫生间冲水水压不够等。在海绵城市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开展海绵校园实践活动,可使学生形成珍惜用水、污水处理、重复用水等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设计各种关于海绵学校的方案,掌握净水、蓄水、高效用水方法。

(二)活动主题

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开展海绵校园项目,从理论、实践等方面改善校园水循环系统,全面强化自身的水资源管理意识,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理念。学生通过调查、实验等方式找出校园水循环系统及用水存在的问题,积极模拟自然环境的水循环体系,设计微型海绵体,并阐述理念。

(三)活动目标

学生可借助模拟实验、调查等方法,梳理校园水资源需求、综合环境等因素,加强校园水资源管理,理解建设绿色校园的意义;采取户外调查、实验等方式,结合学校所在区域,梳理海绵校园创建的优势与不足;开展模拟实验、校园周边居民访谈等实践项目,完成海绵校园项目的设计海报,直观呈现地理课本中的知识。学生通过海绵校园项目实践掌握水循环的原理、规律,实现学以致用,解决校园生态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意义。

(四)活动过程

教师结合教材中海绵城市的课程内容,开展项目驱动教学,带领学生分析校园用水问题,让学生给出有效的海绵校园设计方案,同时创建海绵校园模型。以下是海绵校园实践活动的具体过程。

第一步,学生实地考察校园的地形(路面)、植被、建筑等,根据水循环的原理,合理安排校内蓄水、排水、供水和净水设施,完成海绵校园调查报告。

第二步,学生根据校园用水所反映的人地关系问题进行辨析,使用地理工具绘制校园微型海绵体图,并运用水循环原理阐述理念。

第三步,学生针对校园内涝频发地点,提出整治措施。

第四步,学生进行初步的水质检测,同时绘制思维导图,按照优势、不足、可行性、未来挑战四个因素进行整理,思考未来应当如何保护水资源。

三、分享展示实践成果

针对地理实践项目的落实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实现知识的内化重组。借助多种形式的汇报成果,包括实物模型、海报、调查报告、小论文等,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示实践成果,提高学生地理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分工协作和共同努力达成目标。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获取证据、解释结论、交流共享等过程,增强项目优化的有效性,保证实践项目的进展。例如,学生在调查校园建筑、运动场、道路系统、食堂和停车场之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中建造绿色屋顶、可渗水跑道、植草沟、生物滞留池、垂直绿化、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的提议都很有创意。学生还建议学校利用后山的蓄水池收集雨水用于绿化和冲厕,实现节约用水,建设透水铺装、景观池等海绵设施,透水铺装覆盖操场、球场、停车位等路面,对校园径流进行有效引流、渗透、收集、回用,形成良性水循环系统,实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化、生态化排水,有效集水用水,展现海绵校园的魅力,为师生营造更为舒适的校园环境。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丰富了地理知识,尝试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如校园植物调查中,学生不但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实践活动中,还进行小组实地调查,观察、记录校园内植物的特征及生长状况,分析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发现并解决校园植物布局、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撰写校园植物调查报告,体会保护植物的重要性,通过观察校园里不同区域的植物生长状况,探究校园环境对植物的影响,结合植物的生长习性,对校园植物的绿化和美化以及植物养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建立有效评价体系

通过对地理实践力的内涵解构,笔者将地理实践认知、地理实践方法、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实践意志品质四个方面作为指标评价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以更好地提升活动质量。笔者结合表现性任务对四个方面指标做进一步提炼和划分,构建指标体系。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从学生给出的调查报告、观测数据处理等各种实践成果中,分析学生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实践效果,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保证评价公平性的同时,让学生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效提高地理实践力水平。如校园植物调查活动中教师设计了针对不同环节进行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见下页表2)。

表2 校园植物调查活动各环节评价表

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案,按照学生的不同表现层次划分为由易到难四级水平,并确定不同水平的评分标准,多角度、综合测评学生的真实水平。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真实的外在行为表现推测其内在能力,从而实现对其高层次学力状况的评价,每位学生都经历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的过程,最后进行总评,从而构筑起全面、科学的地理实践力综合评价,为后续针对性培养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教师要善于发现、营造和利用好校园资源,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校园内的丰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地理实践平台。通过观察、观测、调查、模拟实验等多种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落地生根,同时增强学生的乡土情结、家国情怀。当然,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要课内外结合,设计项目式地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不断拓宽实践活动深度和广度,进而有效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海绵校园评价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海绵是植物吗?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