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培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12-29 23:39张亚楠
成长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历史

张亚楠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省南阳市 473061)

为了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为全国高校学生系统阐述我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历程,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2005 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进行了相关调整,正式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加强对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和历史规律认知、全面掌握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奋进道路提供了学习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2019 年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都为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文简称《纲要》)课程为代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新发展机遇下,高校应进一步加强《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课程定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守好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纲要》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育模式相对传统

现阶段《纲要》课程的教学模式还比较单一,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学生重视专业课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象时有发生,《纲要》课程教学在部分高校还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普遍重视,课程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忽略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要性,弱化了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作用,没有培养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程实践,致使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参与度不高、学习感不强,课程教育效率大打折扣。

1.2 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纲要》课程是典型的理论性与历史性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不加以注意,容易受理论学习的枯燥性影响,对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形成制约。教师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常常出现依赖教材、简单机械地重复教材内容、照本宣科的讲授历史等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时常产生认知疲劳和抵触情绪。同时,理论教育占据课程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缺少对于课程教学的思考,不能真正获得用课程所学知识分析历史发展变化的能力,缺乏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自主的探究,没有形成思辨能力,这无疑偏离了课程设置的初心。

1.3 教学手段不足

长期以来,因为对课程教授内容的熟练掌握,部分资历较老的教师采用口口相传的教学模式,通过自己长期以来对课程的了解,以板书等传统形式进行课程教学。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高校学生主要出生于2000 年之后,这部分学生熟悉新鲜事物快,对于现代科技产品的学习和应用比较广泛,学习能力强,但同时学习的自主性不高,有一定近现代史学习的基础但是缺乏透过问题看本质的能力,因此传统的口授和板书的教学模式已无法让“00 后”大学生很好地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这些学生更需要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1]。

2 《纲要》课程教学的特点

2.1 课程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纲要》所涉及的内容是历史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应遵循历史教学的原则,尊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避免断章取义。同时《纲要》课程在教学上又不完全等同于历史课程,历史专业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让学生具有历史学的基本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以开阔的视野、多元的视角鉴古知今,学史明志。《纲要》课程作为全国高校本科阶段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需要传递好时代声音,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解读,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趋势,总结历史经验[2],让学生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坚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2 课程教学需要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支撑

《纲要》在学科归属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功能上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发展阶段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观统领《纲要》教学,将历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3],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的学习主题,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架构,让学生了解国史,掌握国情,知道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3 基于人才培育的《纲要》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3.1 体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培育具有成熟人格的人才。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纲要》课程应把传统教学与体验教学相融合,创设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从而增强课堂感染力,形成与学生的情感共情。一是用好课堂内体验教学的环节,做好学生的课前分享工作。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自主查阅资料、分析研究历史,增强学生对于近代史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充分表达新时代学生的所思所想,加深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认同与思考。二是进一步开展好专题讨论、辩论活动以及情景剧表演。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诡谲、惊心动魄,许多事件的走向和结果值得重新思考,适合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增进学生对于历史的正确理解[4]。譬如有高校在“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这一章节就“维新还是守旧”展开辩论通过角色扮演将历史再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论战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三是组织开展课外体验教学。《纲要》体验式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应融入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使青年学生在知行上形成有效转化。通过组织集中观看历史影视剧,畅谈观后感,利用好身边的红色文化遗产,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好社会实践,形成时代感召等做法,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知、情、意、行”成熟人格的科学培养。

3.2 理论学习与方法应用相结合,培育具有综合思维能力的人才。《纲要》课程重在培育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维意识,是为其具有良好的综合思维能力打好基础的课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大学生应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良好的理论定力和开阔的思维视野,加强思想淬炼,明辨曲折是非。思维能力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思维和理性的批判思维,核心内涵是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运用综合分析、演绎归纳等抽象的方法,透过知识表象发现事物本质规律[5]。《纲要》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让学生能够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一是培育正确的历史思维。《纲要》课程学习应以塑造学生良好品德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课程中感悟中华民族近现代的奋进历程,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借鉴时下反面教材案例,例如前不久上海某教师在课堂上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发表的不当言论事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自主思考,并进一步结合该事件用真实的历史史料给学生把热点史实讲深讲透,传扬历史真相,维护真理正义,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思维,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高校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一定积累,经过《纲要》课程中实际历史事件的深入学习思考,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维的具体应用,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自觉,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推动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强理论素养,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课程教学与课后育人相结合,培育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在课程教授时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以及形象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有效提高课程教育的展现手段和授课形式,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让学习入脑入心。一是多措并举创新课程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多媒体网络技术虽不能重复历史,但是可以很好地再现历史,通过文物图片、地图、自制动画等形式,营造历史场景,再现历史情境,消除学生在课程学习时产生的时空距离感。多媒体课程的应用,高度浓缩课程内容,很好地提高了课程效率,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课堂、表达思考,培育独立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因材施教创新课程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结合学生专业背景设置课程内容,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认知感。例如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可以增加“近代火药与炸药的发展”的授课内容,在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入中医科学化探索历程以及中西医汇通的发展过程,在文科专业学生学习时,以文学作品作为切入点,朗读闻一多《太阳吟》、黄遵宪的《哭威海》等爱国主义作品,解析诗词内涵,讲述创作时代背景,加强学生对爱国主义诗词的学习和了解,加深对于时代背景的认知。三是“全过程”育人创新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应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角度出发,一方面开展好“作业革命”,在课堂后设置一些能够引导学生立足校园网、校图书馆等现有资源通过文献资源查找与利用的方式进一步研究研讨的作业,以手工制作、互联网资料、剪报资料、数据分析等多种形式展示,增强学生系统学习、主动思考、探索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课程考核时坚持“全过程”育人,将行为考核纳入课程考核体系,综合考虑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表达、创新创造的能力,随时记录学生掌握近代史基本知识和理论并正确评判的能力,纳入历史观的评判与考量,形成课程综合考评的模式。

4 结语

总的来说,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问题,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方面出发,以教学实践的实际效果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改革发展的瓶颈,综合考虑并切实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历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新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