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草沟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2022-12-29 13:27张艳芳刘海彤
中国林副特产 2022年4期
关键词:麦草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张艳芳,刘海彤

(1.甘肃省小陇山林业调查规划院,甘肃 天水 741020;2.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麦草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天水 741020)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指出“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目的在于对自然资源的严格保护,而对资源的严格保护会限制保护区周边群众利用自然资源,如何实现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与保护区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此,主要通过对麦草沟自然保护区周边社会经济状况及村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调查,找出保护区周边居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保护工作的冲突,分析保护区周边村庄居民的生产活动对保护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区发展的优势与机遇,提出保护区发展的建议、对策,为该保护区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1 甘肃麦草沟省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甘肃麦草沟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岭西段南坡,是小陇山林区的中心地带,为嘉陵江发源地之一。行政区划属天水市麦积区党川镇辖区。地理坐标为106°11′39″~106°17′02″ E,34°15′26″~34°19′13″ N,保护区总面积3663 hm2。甘肃麦草沟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华北、华中、喜马拉雅、蒙新四大自然植被区系的交汇处,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茂密,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秦岭西段典型的天然栎类次生林森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地势陡峻,气候湿润,森林植被生长良好,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3门110科424属654种,有脊椎动物19目50科119种,其中:保护植物2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0种。

2 调查时间及研究方法

2.1 调查时间

2020年6月~12月开展社会经济本底调查;2021年1月~8月开展PRA 跟踪调查及社会经济补充调查。

2.2 调查方法

2.2.1 文献调查法。通过有关麦草沟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出版物、公开的文件、规定、地图的收集,与保护区周边四个自然村村委会协商,获取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2.2.2 参与式乡村评估法(PRA)。调查采用的参与式调查方法,遵循协助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让保护区周边社区村民参与到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来,不仅达到了调查目的,而且使周边社区群众对自然保护区提高了认识,通过分析社区群众生产、生活有关的外部条件,探寻社区发展与保护区发展之间的共同利益和矛盾冲突。随着调查的不断开展,逐步引导社区群众由被动型参与转向主动型参与。

2.2.3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利用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填写或由调查对象回答,调查者填写的方式,进行资料搜集的方法。

2.2.4 访谈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社会调查方法之一,在农村社会经济调查中,通过与社区群众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了解被访者对社会经济问题及保护区发展问题的了解和认识。

3 调查结果

3.1 社区人口

麦草沟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党川镇所辖区域,党川镇共有10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1193户4998人,辖区内居民以汉族为主,有少数回族,全镇人口居住比较分散。保护区内没有社区,保护区周边有党川镇所辖的党川村、花庙村、石咀村、夏家坪村、火吉村等5个行政村,常住居民643户,总人口2600人。目前保护区内没有常住居民,实验区内五户居民已于2013年迁出,保护区周边有常住居民2600人,主要分布于麦积区党川镇党川村、花庙村、石咀村、夏家坪村、火吉村,距离保护区最近的村庄为石咀村,其余四村,需穿越2-5 km林区方可到达保护区边界。常住居民大部分属于中老年人,全家外出半年以上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为15%左右。

3.2 社区经济

根据各村委会所提供的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调查表反映,五个村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均为5000-10000元,均已完成脱贫摘帽任务,特贫人口比例低于2%,产业发展以育苗、药材种植、中蜂养殖为主,人均耕地面积3.2亩,多数为间歇性种植,以荞麦、菜籽等经济作物为主,无粮食种植,对周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低。

3.3 文化教育

保护区周边社区的教育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群众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保护区所在地党川镇建有学校,但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学生生源较少,师资力量较差,这些学校大多采用复式教学。在校学生310人,教师37人,文化教育水平不高。

3.4 社区群众环境保护意识

本次调查中,主要对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中的代表人物进行访谈,访谈28人次,并与保护区周边四个村庄村委会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访谈9人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85份。访谈和问卷结果反映出,周边社区群众对保护区有基本认识和一定了解,即便不能准确表述保护区存在的意义,但是经过历年来保护区管理机构人员宣传,明确了解不能进入麦草沟范围内进行活动。

4 社区经济分析评价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逐步发展,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已全部实现脱贫,经济发展已迈入乡村振兴阶段,乡村居民经济收入模式产生巨大转变,依赖自然资源程度逐步降低。通过调查发现,保护区周边居民从燃料采集、收入构成等各方面已摆脱从自然索取的传统模式,日常生活中燃料使用比例大幅减少,多以电能为主要替代方式。经济收入构成以务工为主,采集林副产品等传统林区经济活动较少出现,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成为主流,乡村留守人口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

5 保护区发展SWTO分析

5.1 优势(Strengths)

5.1.1 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区位条件优越。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年7月19日联合发布的《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区分原则》(GB/T14529-93),麦草沟省级自然保护区是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由于麦草沟保护区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独特,因而形成的独特生境,大片天然栎类次生林群落国内少见。各种栎类及其它次生林是林区的代表性典型次生植被,为研究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的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合理经营次生林,发挥森林多种效益,研究次生植被的演替规律,提供了重要基地。保护区已基本达到该区域植物顶极群落的状态,接近演替最终水平,保持了区域植被的典型状态。大部分区域的山地基本为原始状态,完好地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内生物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性较高,有维管束植物3门110科424属654种,有脊椎动物19目50科119种,其中:保护植物2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0种。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乃至中草药学研究的理想基地。

5.1.2 林地权属明确,保护区内无人为活动。麦草沟省级自然保护区没有与其他保护地、森林公园重叠。内无管理权限不一致的土地,从未有过冲突。在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集体林,这些林分大多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面积73.75 hm2,集体林大部分分布在实验区,其中核心区2.39 hm2,缓冲区5.62 hm2,实验区65.74 hm2,2020年经麦积区自然资源局确权,已为林权所有人颁发林权证。在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耕地5.11 hm2,其中集中连片的有3大块,均分布在实验区。这些耕地多年已无人耕种,现已成为撂荒地。保护地内有居民地0.3 hm2,原住人口均已在2013年完成搬迁,目前已无人居住,无人进入保护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5.1.3 管理机构人员文化水平较高,平均年龄具有优势。麦草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现有管理人员20人,学历全部在大专以上,平均年龄37.6周岁,在知识和信息的学习、收集方面具有优势,具有热情、创造力强、精力旺盛的特点。

5.2 劣势(Weaknesses)

5.2.1 经验劣势。甘肃麦草沟省级自然保护区自1982年成立以来,一直由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党川林场代管,管理体制不完善,保护区的管理人员由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内部调剂解决,缺乏人员编制及事业费,管理人员不足。2020年3月,麦草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7月人员逐步到岗,管理人员大多来自国有林场,缺乏保护区管理工作经验,对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工作范畴,缺乏足够认识。

5.2.2 基础设施劣势。保护区虽然批准设立早,但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同时各级主管部门均没有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申请资金困难。因此,保护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保护区现有临时占用办公用房353.76m2,房屋均为1978年建设,历年来虽经修补,但仍难以满足工作需求,保护监测、科研宣教方面的基础设施仍为空白。保护区内巡护道路经历年水毁,多数路段车辆难以通行。

5.2.3 资金劣势。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没有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申请资金困难,每年少量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及公益林补偿资金难以保证保护区巡护工作正常有序开展。保护区建立以来经费问题给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带来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也客观地制约和限制了保护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5.3 机会(Opportunities)

5.3.1 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相关政策成效显著。我国一直十分重视自然保护区的法制建设,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开始注重野生动植物、生物资源多样性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先后以政府指示、行政管理办法、通知、法律、条例和规定的形式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法律保护和管理,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保护有关的法律规范。其中自然保护区的法制建设逐步成熟,趋于完善,总体上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保护政策体系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5.3.2 周边各级政府和社区村民的环保概念逐步提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两山论”等相关重要政策的不断推行,重视生态保护成为了当今社会思潮的主流,尤其是经过对生态恶化所带来恶果的反思,社会各界对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关注程度空前高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日益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也明显提高,这些都为保护区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本次调查中发现,保护区周边政府、社区村民已经对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了初步的理念和认识,随着保护区社区共建活动的开展,必将为麦草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4 威胁(Threats)

5.4.1 基础设施建设困难,影响各项工作开展。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没有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申请资金困难,尽管目前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需要,仍然无法争取到项目建设资金,由于缺乏经费,长远规划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不能得到实施。

5.4.2 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预警体系未建立,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能力不足。随着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发展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预警体系是自然保护区日常工作中的重点。但是目前麦草沟省级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方面相对滞后,在设施设备购置、项目申请、经费落实、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平台建设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和预警体系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加强。在后续工作中,应当按照保护优先、持续利用、公众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持续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预警体系。

6 对策与建议

6.1 加大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缺乏基本的资金投入,已成为保护区发展的重大障碍,保护区基础设施、科研设施、保护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由于缺乏专项资金,保护区总体规划难以实施,各项工作的开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6.2 积极汇报协调,争取纳入财政全额拨款

甘肃麦草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差额拨款单位,管护经费、人员工资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不利于吸引人才、引进人才,严重制约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

6.3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保护区管理机构新设,科研力量薄弱,无法为自然资源保护、保护对象重点监测等工作提供足够的科技支撑和理论依据,需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大科研项目投入力度,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队伍,全面提升科研综合实力。

6.4 逐步完善社区共管机制,协调各方关系

首先应当和周边社区共同制定社区自然资源管理计划,共同促进社区自然资源的管理,其次积极推动周边社区参与、协助保护区进行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工作,使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成为保护区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6.5 完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保护管理能力

保护区管理机构成立时间较晚,保护与管理措施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充分借鉴周边先进保护区的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逐步锻炼队伍,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保护区的管理和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麦草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小麦-中间偃麦草2A/6St代换系014-459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一根麦草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钱塘江源头新建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闪烁
麦草畏距离大宗除草剂还有多远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