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创新路径

2022-12-29 10:17谭建光
青年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服务项目志愿志愿者

谭建光

一、研究说明

当代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壮大,从专项服务向日常服务延伸,从临时服务向长期服务延伸,从普通服务向专业服务延伸,呈现出社会化、制度化、项目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1]。近年来党和国家相关文件提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的要求,促进了青年志愿服务的探索创新和规范发展。在各种探索之中,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是非常重要的举措,是促进志愿组织推动项目发展、广大群众获得项目服务的有效措施。

根据《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的解释,“志愿服务项目开发是通过识别社会需求和可能的利益相关方期望,确定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的目标、范围,并进行资源筹措和整合,形成项目建议书,实施志愿服务活动的行为”[2]。如今,志愿服务呈现项目化趋势,“就是通过项目设计和实施的过程,将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提升、效果提升,达到贴近人民群众需求、切实帮助对象的目的”[3]。志愿服务的项目化运作方式可追溯至上个世纪末。20世纪90年代,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兴起,陆续形成一系列富有影响力和实效性的项目,各地志愿组织积极开展交流和创新。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探索优秀项目竞争和发展的方式,各地区、各组织形成了志愿服务项目竞赛的经验。近年来兴起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也常常采用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支持志愿服务的发展壮大。在上述背景下,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应运而生,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各地区进行不同形式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2011年,广州市率先推出“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2014年,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多部委联合举办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①首届活动全称为“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暨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此后各届称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也可统一简称为“志交会暨项目大赛”。,迄今已经举办五届,正在筹备举办第六届大赛。从2017年起,为了提高质量、更加科学有序,一年一度的大赛改为两年一度。笔者自1995年开始调查研究志愿服务,2011年担任广州市第一届“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评委,2014年担任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委,并且担任历届大赛全国评委。与此同时,先后应邀担任过北京、浙江、广东、湖北、四川等10多个省市的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委或者辅导嘉宾。在参与评审和辅导的过程中,感受到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对于促进各地区志愿组织成长、志愿服务深化、志愿文化繁荣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一些地区和组织将项目大赛简单看作锦标赛、表演赛、分数赛、攀比赛,产生了只重视争夺金牌,不重视项目的丰富和深化,不重视做实做细服务的倾向。因此,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亟需创新和改革,亟需保持生机活力,亟需发挥更好的功能。这就需要从务实的角度探寻科学的方式方法,从理论的角度探索特点和规律。为此,笔者撰写本文,回顾和分析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发展历程,探讨和分析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发展历程

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起源,可以回溯到21世纪初期。从2005年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的部分市县(杭州、宁波、深圳、佛山等)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集中评审和选拔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开始,迄今已有17年历程。从2011年广州市举办首届“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通过集中展示、专业评审,吸纳社会资金资助志愿服务项目,迄今已逾10年。从2014年举办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迄今已有近8年历程。但是,“实践先行、理论滞后”,关于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理论文章、研究报告非常少。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搜索,发现专门研究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有3篇论文,包括王婕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505个志愿服务项目的调查数据》[4],浦清平等的《志愿服务对志愿者政治认同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大数据调查》[5],张冬冬等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现状与发展研究》[6]。其中,既有对于首届大赛获奖项目的数据分析,也有对历届大赛项目状况的系统梳理,还有研究分析项目对志愿者思想认识发展的影响。笔者在参考借鉴相关文章和书籍,查阅相关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发展历程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从偶然到必然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新生事物的诞生和发展,都是看似偶然的事件,然而背后却有着必然的规律。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起源,也是“偶然”与“必然”的因素交织而成。从事件的直接原因看,是非常偶然的。2010年,广州市成功举办亚运会,而且志愿者在亚运会的服务热情周到、灵活创新,给国内外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也让志愿者对赛会服务久久难忘。笔者当年担任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设立的“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亲眼目睹志愿者在亚运会服务的风采,亲身感受到志愿服务所带来的感动和激励。2011年10月,纪念亚运会和亚运志愿服务一周年的时候,有些志愿者就提出来:“除了国际赛会,我们还可以采用什么办法,让志愿者能够汇聚交流,让志愿服务项目得以展示?”在讨论中,有些志愿者提出借鉴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知名品牌,打造广州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广州团市委、文明办、民政局等吸纳了志愿者的建议,将市场经济领域的成功经验引入社会建设领域,创办“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品牌,有效破解了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和资源科学配置的难题[7]。2011年,广州首届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共有121个组织机构的204个志愿服务项目参展,近5000名志愿者、热心市民、爱心企业家等前往参观,获得热心企业、公益基金会的爱心资助金额975万元[8]。这个志愿服务项目“交流+资助”的新模式,不仅在广州市引起轰动和热议,也引起全国各地的关注和重视。2012年、2013年,广东团省委、文明办、民政局作为指导单位,将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升格为省级规模。2014年,广州团市委、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动前往北京,向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汇报专项工作,建议举办全国性的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这项建议获得团中央的高度重视。2014年12月,“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暨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在广州举办。这次大赛有38个省级单位参加,超过90%的省级赛会单位举办了省级大赛。赛会期间,所有项目都获得爱心企业、慈善公益组织和热心人士的支持,签约金额共计3784万。大赛共评出金奖项目100个,银奖项目405个,来自全国的1200余家慈善公益组织、爱心企业、基金会入场洽谈赞助[9]。

调查发现,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的诞生有三个偶然因素:一是广州亚运会后志愿者对于热情服务、爱心汇聚的记忆,需要创造重新体验的机会。二是广州团市委、广州市文明办等有开放心态和创新思维,接受志愿者的建议并立刻实施。三是广州团市委主动向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建议举办全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但是,项目大赛不仅仅是在区域性的广州市诞生和发展,而且成为全国性赛事,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却是有着必然性、规律性。一是志愿服务“从活动向项目”的延伸,需要展示交流的平台。二是志愿服务项目吸引社会关注并吸收社会资源,需要展示竞赛的平台。三是志愿精神的弘扬、志愿文化的传播需要展示推广的平台。这样,地方性探索与中央、国家部门的思考不谋而合,志愿服务交流会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就应运而生、发展壮大。

(二)从区域到全国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发展,经历了从区域探索到全国启动、从群众探索到党政支持的过程。2011年,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分别探索创造了两件引起全国志愿服务发展变化的大事,一件是2011年广州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另一件是深圳市建设“志愿者之城”的举措,由市委市政府成立“志愿者之城”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大力推进志愿服务。这些探索和创新对于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等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与此同时,2010年12月,首届中国志愿服务博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这一届“志博会”由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VSO)联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志愿者支持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学院、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共同举办[10]。2010年,首届志愿服务“品质公益峰会”在杭州举办,以“品质公益”为主题,以“提升民间公益组织联络、沟通、交流、促进的意识和能力”为目标,举行“2010品质公益峰会”,广邀国内民间公益组织深入交流、碰撞火花、创造成果。这次峰会与会人员90%来自纯民间草根公益组织,公益力量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公益项目囊括国内大部分民间公益活动类型。杭州作为首个举办全国性民间公益峰会的城市,促进了民间草根公益组织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民间公益组织之间的经验分享,为民间公益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11]。当时,北京志博会、广州志交会、杭州志品会成为全国闻名的活动,成为各地区关注和效仿的创新举措,也促进了上海、江苏、四川等省市探索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交流活动、项目展示活动、项目创投活动等。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正是顺应时势、因势利导,在2014年联合中央和国家多部门启动全国性的志愿服务交流会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得到各地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热情欢迎、踊跃参与。

(三)从单一到多样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启动以来,经历了不断的实践探索、发展变化。最重要的就是项目的类型不断调整、逐渐丰富。据王婕对2014年首届大赛项目类型的分析,“在 505个获奖项目中,有 209个分布在东部地区,占 41.39%,主要以阳光助残类和关爱行动类项目为主;有120个获奖项目分布在中部地区,占 23.76%,主要以关爱行动类、其他领域类和阳光助残类项目为主;有176个获奖项目分布在西部地区,占 34.85%, 主要以关爱行动类和阳光助残类项目为主。数据表明,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存在地区差异,活动类型较集中在关爱行动类、阳光助残类活动上,应急救援类、邻里守望类、扶贫开发类以及文化宣传类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较少”[12]。然而,到2020年,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的“项目分类更加多元、细致,仅基础的参赛类别,就从传统的8类拓展到脱贫攻坚、环境保护、文明实践、关爱少年儿童、为老服务、阳光助残、卫生健康、应急救援与抗击疫情、社区治理与邻里守望、节水护水志愿服务与水利公益宣传教育、文化传播与旅游服务、法律服务与普法、其他领域等13类”[13]。分析后可以归纳为四大类:一是根据国家发展重点不断增加的新类型,如文明实践、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作为新时代志愿者积极参与和发挥新领域的服务,纳入项目大赛并作为重要分类;二是适应不同阶段发展需求增加的新类型,如脱贫攻坚、节水治水、抗击疫情等,作为关键时期志愿服务参与和助力的领域,纳入项目大赛的分类;三是常态化服务如邻里守望、法律服务、文化传播、卫生健康等,每一届都具有一定数量的项目,但是比例不大;四是长期推进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如关爱行动——关爱帮助农民工子女服务,阳光行动——关爱帮助残疾人服务等,作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特色项目类型,在历届评审中占有较大比例。将来随着国家战略发展、群众需求变化,也会不断增加和调整项目类型,使得项目大赛更加贴近社会需求、群众需求。

(四)从活动到平台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形式和机制,是伴随着实践的过程而发展变化,根据社会的需要逐渐完善的。最初,不论是北京志博会,还是广州志交会、杭州志品会,都较多体现出志愿服务活动的特征,即交流活动、展示活动等。在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启动“志愿服务交流会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时候,就逐渐将“活动、机制、平台、体系”等元素融入,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打造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平台。

一是各类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将项目面向社会展示的平台。在此之前,非常多的基层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尤其是来自县区、乡镇、社区农村,以及各类学校、各类企业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可能开展了很多年,探索出许多经验,但仅仅是“内循环”,没有机会让社会了解,也没有机会交流提升。借助项目大赛的平台,这些来自基层组织的项目走上前台、走向社会,不论是否获奖、不论是否资助,都引起社会的关注,获得交流互补的机会。

二是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学习提升的平台。不少基层组织原来只是“低头拉车”“闭门造车”,虽然发现了群众对志愿服务的需求,但是缺乏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往往是低水平重复服务,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参与志交会暨项目大赛,既观摩和学习其他地区、其他组织的优秀项目,获得思路和方法的启发;也聆听其他组织设计项目、策划项目的讲述,掌握方法与技巧。这样,他们回到县区、乡镇、学校、企业开展志愿服务的时候,就具有新的灵感、新的思路。

三是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宣传推广的平台。每一届全国大赛或者省市级大赛,都会让一些优秀的项目涌现出来,如北京的“夕阳再晨”、浙江的“红枫义警”、广东的“移动的助残盒子”、贵州的“马背上的流动课堂”等等,既获得媒体与网络的宣传推广,也获得各地志愿组织的口口相传,成为大家学习和参考的示范。

四是志愿服务项目资源对接的平台。全国项目大赛除了提供金奖、银奖的资金资助之外,还链接网络捐助渠道,如阿里公益、腾讯公益等筹集资助资金,链接其他爱心企业、公益基金会的关注和资助。这样,项目目标明确、帮扶群体明确、服务路径明确、实施效果明确的项目,就能够链接多方的社会资源,获得发展壮大,更好服务社会人群。

五是青年志愿服务理论创新和文化传播的平台。借助每一届志交会暨项目大赛的举办,配套举办志愿服务论坛、志愿文学分享会、志愿者事迹演讲活动等等。不仅邀请专家学者阐述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的新观点,也邀请优秀志愿者分享自己的收获与体会,还公布志愿文学获奖作品等等。这样,每一届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都形成了志愿服务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新热潮,也提供了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的思绪和灵感。

伴随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将发挥更多的志愿服务平台功能,并进一步促进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三、现存问题与创新策略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举办以来,在引领志愿服务发展创新、吸引广大青年参与、扩大服务社会人群领域、探索实践育人成长途径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一些地区和组织在主办赛会、参与大赛的过程中也出现种种问题,亟需改革和创新。

(一)现存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部分地区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主要存在“锦标主义、单纯表演、分数至上、互相攀比”等问题。

一是锦标主义倾向。即有些省市、县区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时候,较多宣传竞赛与获奖;有些志愿组织参赛的目的也是单纯为了获奖、拿到名次。这样,往往将主要精力用于争夺金奖,甚至有些团队钻比赛制度的“空子”,为赛而赛,动机不纯。究其原因,是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传播不够广泛和深入,使得一些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内涵缺乏深刻理解。他们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时,没有坚守无私奉献、服务社群的初心,而是抱着“夺标第一”“金牌第一”的心态,这不利于推动志愿服务项目的健康发展。

二是单纯表演的倾向。有些项目团队提前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评审的惯例、了解评委的喜好,将心思和精力过多用于“包装项目”“表现优秀”“表演出色”,而不是将更多精力用于展示志愿服务项目的实际状况和服务成效。这种“投机取巧”“避实就虚”的做法,源于原有的“作秀”心态和“浮夸”作风。长期以来,人们为了“得到表扬”“获得赞许”往往就喜欢做表面功夫,在领导面前善于表现,而不是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同样,有些志愿服务团队不是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深入服务乡村社区、如何深入服务群众需求,而是偏重开展服务活动获得领导肯定和各种荣誉。这种不良作风带到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之中,就成为“表演式”的问题。

三是分数至上倾向。即“死抠分数”“计较分数”,为了获得评审的高分,就纯粹按照评分标准要求裁剪项目,不是展示社会最需要的服务内容,而是展示“评委最喜欢的内容”“最可能得高分的内容”。这样,导致出现一些评分高的获奖项目,不一定是做得最实最好的项目。这种倾向,既受长期以来“分数至上”观念对一代代人学习成长的影响(造成在学习、工作和服务中都计较名次和成绩),也受某些地方评审项目简单化的影响,即为了方便评审而单一强调分数高低,没有综合考虑志愿服务项目实施和志愿者现场发挥的复杂情况。久而久之,志愿组织对项目大赛有意见,认为不够真实和公平;社会上对项目大赛也有议论,认为一些获奖项目名不副实。

四是互相攀比倾向。即有些志愿组织、项目团队为了争取名次,为了获得金奖,在各种参赛投入方面“做文章”“出奇招”。以往需要做项目展示宣传的时候,就费尽心思做比较高档的展板、比较豪华的张贴,希望引起领导和专家的重视。如今因为疫情防控做线上展示比赛,有些项目团队就投入较大经费做视频和PPT,导致资金资源的浪费,也导致新的“不公平现象”。另外,一些农村偏远地区或草根公益组织、项目团队,由于经济实力不足,视频和PPT的美观诱人程度受限制,这就影响其参赛与获奖。这是“单纯夺标”心态延伸出来的问题,也是“浮夸”“虚荣”心态影响下出现的问题,忽略项目参赛的真正目的,反而过于突出外在的展示和包装。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健康发展。要适应新时代“围绕大局、服务群众”的要求、体现“志愿新时代、共筑中国梦”的主题,就必须不断探索创新项目大赛的新途径、新方式,促进项目大赛健康有序发展。

(二)创新策略

1.规范比赛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在推动项目创新、组织发展、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一些偏向,就需要通过不断规范、不断完善,进行纠偏,促进大赛健康发展。为了解决“锦标主义”“互相攀比”等倾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大赛机制:一是不断修改和完善项目大赛的制度、指引,既有基本的评审标准,也有鼓励探索创新的内容,避免日趋机械和僵化;二是更多鼓励评审专家深入基层、贴近服务,不是“教条式”地依据条文评判项目,而是结合对基层发展的了解、对群众需求的了解,综合评判志愿服务项目;三是对参赛的志愿服务组织加强引导。要有竞赛的积极性,要有获奖的积极性,但是要将更多精力、心思放在参赛过程中的交流学习、相互提升上,从而更好地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帮助社会人群;四是进一步规范评审流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注重发现优秀项目,将两者有机结合、有效结合。

此外,按照全国项目大赛的制度,前一届获得金奖的项目,不得再次参加后面的大赛。这样,有些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实施一两年之后,难以获得资源支持。为解决上述问题,不同地方采取不同的方式完善赛制。如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后来增加间隔年的“青年公益创业赛”,已经获得金银奖的项目可以通过展示新的进展、新的成效获得持续资助,有利于志愿服务的发展深化。广东省“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设置“持续扶持”类别,入选的都是前几届示范项目中的优秀项目。中山市“博爱100”公益志愿服务创投活动则调整赛会制度,允许原来获奖的项目反复多年申报,获得资助和发展,扩大社会影响。未来,还要区分国家赛、省市赛和地市赛、县区赛的不同组织方式。国家赛、省市赛突出发掘示范项目,服务党政大局、服务群众利益,减少单纯竞赛的元素,增加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壮大力量的元素。地市赛、县区赛更加注重发现新组织、新力量,培育项目种子、提供支持扶助。这些措施均有利于规范比赛、完善比赛,有利于项目大赛的健康持续发展。

规范大赛不仅仅是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更重要的是培养积极健康的参赛心态。在承认和肯定志愿服务参赛项目争夺金牌、扩大宣传合理性的同时,更多引导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在项目参赛时注重“获奖之外的收获”,即学习其他优秀项目的经验,通过与其他项目的交流拓展视野,在参赛和展示中积累创新志愿服务的智慧,等等。这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才能更好地达到促进项目水平提高和志愿者素质提升的目的。

2.做好示范

为了通过大赛促进项目的落地服务和水平提升,就要抓好示范项目建设工作。项目大赛的发展过程中,广州市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历经十届,中山市“博爱100”公益志愿服务项目比赛历经九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进入第六届,面临如何做到既不断发现新的优秀项目,也推动优秀项目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应该挑选优秀的项目,不仅进行持续的扶持,而且提供专业提升和扩大服务的机会,让这些示范项目逐渐发展为广大志愿者学习和仿效的榜样。尤其要充分发挥优秀项目在“围绕党政大局、服务群众利益、激励青年参与、促进社会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如北京“夕阳再晨”志愿服务团队成立10年以来,从教会老年人“手机、上网、游戏、淘宝”开始,到引领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参与生态环保、共建美好家园,服务项目不断拓展。获得项目大赛的金奖之后,受到全国各地的关注,也不断向全国各地输出经验,带动各省市智慧助老项目、老年参与项目的发展。如广东“蓝信封”关爱帮助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获得“益苗计划”奖励之后,从小团队走向大社会,从省内服务走向全国服务,从单一团队走向“社工与志愿者”合作,逐渐建立专业支撑、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通信志愿服务网络,受到各省市山区学校的欢迎。再如中山市“雁阵飞”公益志愿服务项目,连续九届获得“博爱100”公益志愿服务创投奖励和资助,从单一的家长群体素质训练计划,延伸为“家长训练、亲子情感、爱心服务、文化传播”等综合性志愿服务项目,还获得全国妇联的优秀志愿服务奖励。由此可见,在历届的获奖项目中,要发掘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优秀项目,不断支持其持续发展并发挥辐射影响力,带动社会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学习仿效,提高全社会志愿服务的水平和成效。

3.培育种子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初衷,就是不断发现新的优秀项目,进行扶持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新的优秀项目脱颖而出,仍然是现阶段项目大赛的重要功能。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力开展工作。

一是吸引更多层次、更多类型的优秀项目参赛。从前些年的情况看,虽然全国大赛的范围逐渐扩大、类型逐渐增加,但是到了一些省市、县区,为了图方便、图省事,或者受到部门隔阂影响,仍然较多停留在团属志愿组织的项目,较少吸引和鼓励其他部门、单位、组织的项目参赛。例如,一些地方的巾帼志愿者、科技志愿者、文明实践志愿者,就提出不大了解或很少听说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有的甚至表示没有听说过。因此,项目大赛要面向更多的服务领域拓展、吸引更多的服务团队参与,这样才能够真正发现有潜质的项目种子,真正培育和扶持有效的项目。

二是要广泛发动并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参加。尤其是要延伸项目大赛的链条,鼓励和吸引更多乡村社区的志愿服务项目参加省市赛、国家赛。目前的参赛项目较多是省市县志愿组织、高校志愿组织、企业志愿组织实施的,真正来自社区和农村志愿组织的项目非常少。需要开辟“绿色通道”,让乡村社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项目便捷参赛,有机会参与国家赛、省市赛的竞争,既能够脱颖而出,也丰富赛会项目。

三是要拓展中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如今国家和省市级大多数参赛项目来自社会志愿组织和高校志愿组织。中学生志愿服务近年蓬勃发展,但是参赛和竞争的机会很少。目前,已经有一些地区开展了探索和创新。如广东省中山市在2017年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专门设立“中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类别;2021年专门设立“红领巾志愿服务项目”类别,催生了“微光萤火虫”“温暖回家路”“公交美丽人”“永中志愿银行”等优秀中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志愿服务、亲子家庭志愿服务的发展。这些经验值得国赛、省赛参考借鉴。

(四)深化服务

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不能“为赛而赛”,而应该是通过竞赛选拔优秀项目,不断深化服务、丰富服务,更多更好地关爱帮助社会人群。然而,从历年国家级、省市级大赛的获奖项目看,相当数量的项目在获奖之后,执行状况并不理想,或者中途停止实施,或者实施过程不顺利,或者实施效果并不突出。因此,除了在项目大赛的时候更加科学合理评审、选拔之外,对于获奖之后的实施也要关注和重视。

一是建立获奖项目的承诺制度,如获奖一年之后要按照申报时提出的服务任务、设置的服务指标,努力做实做好。对于一年之后没有按期实施或者效果较差的,可以纳入志愿服务“灰名单”,进行警示和制约;对于按期完成任务或者实施效果较好的,可以提供表彰和激励。二是鼓励获奖项目不断探索创新、拓展服务内容。即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群众需求变化,在原有项目内容的基础上,增添对社会、对群众有益的内容。三是拓展项目服务的主体或者对象,建立志愿服务的链条。如帮助留守儿童、残疾人建立与家庭成员的新关系,帮助服务对象构建更好的社会支持体系,也吸引服务对象以及家庭成员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如茂名市阳光365志愿服务团队的关爱帮助留守儿童服务项目“含羞草与小松树”,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得金奖。在实施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发现不仅要关爱留守儿童,而且要帮助农村隔代抚养的祖父母辈与孙辈儿童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就延伸出“乡村婆孙乐”“开心嫲嫲”项目,在乡村建立“志愿乐园”。志愿者引导农村老人与孙子孙女一起参加,在小孩学习的时候,老人们相互交流,也开展友善互助的服务,促进乡村和睦与家庭和谐。这种系列开发的志愿服务项目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这种探索和实践,使志愿服务项目不断丰富、更加多样,能够从不同角度满足社会人群的需求,发挥积极作用。

(五)网络发展

网络改变社会、改变生活,已然是不争的事实。志愿服务要为网络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也必须积极利用互联网丰富服务。习近平同志致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的“贺信”指出:“要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网上和网下相融合,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14]为此,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要积极拓展网络领域,主动有为、积极作为。一是增加项目大赛中网络志愿服务的设置,提高激励和支持力度,促使更多网络志愿服务项目涌现出来。不仅推出青年网络志愿服务的项目,也推出中老年网络志愿服务的项目。二是鼓励志愿服务通过网络渠道、网络途径创新服务、丰富服务。原来线下开展的优秀志愿服务项目,逐渐探索“上网”“网创”的途径,拓展新空间、发挥新作用。三是建立“网上网下”联动的志愿服务项目。既发挥网络的广泛性和便捷性,让志愿服务更多汇聚社会资源、扩大关爱助人的能量;也要深入社区农村,“接地气”“入民心”,将网络志愿服务资源延伸到有需要的家庭、有需要的群众,为他们带来温暖和希望。四是探索创造网络志愿服务的系列产品,如公益志愿服务游戏、抖音视频等,吸引更多的社会人群了解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通过推出多样性的网络志愿服务类型,为社会转型发展、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民生改善提供新支持、增加新动力。

(六)专业提升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要提高水平、发展创新,还要特别重视赛后对项目的专业督导,这样也有利于解决“为赛而赛”的问题。目前,很多地区注重对于参赛项目的赛前培训辅导,在参赛培训、项目优化等方面投入较大的财力物力、时间精力,但是对于赛后获奖与未获奖项目的持续性专业辅导却不够重视,甚至一些地方是空白,让这些项目自由发展、自生自灭。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重视和设置参赛项目在大赛之后的专业培训、专业督导、专业评估等工作。

一是加强赛后的专业培训。即定期通过线上线下的专业培训,引导获奖项目不断适应新的社会要求、群众需求,拓展服务空间、丰富服务内容、壮大服务力量。

二是开展赛后的专业督导。即组建专家小组,深入获奖项目的实施地,与项目团队的志愿者一起交流沟通,解决面临的问题,探讨创新的路径,提出发展的策略。如“博爱100”公益志愿服务创投的优秀项目,由“过来人”志愿服务队运作的“改变之轮”项目,组织有吸毒历史的人戒毒之后参与志愿服务,积极开展帮助戒毒人员融入社会、不再复吸的服务,也开展面向社会人群现身说法、宣传禁毒活动。获奖之后,项目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遇到较多的困难,如社会认可度不够高、团队志愿者自信心不够强等。专家小组进行督导的时候,建议进一步优化团队名称和项目名称,体现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新特色。

三是进行专业评估。即对获奖项目开展的情况、实施的效果,通过第三方专业团队的评估,获得真实的评价。这有利于面向社会公布,提高项目的社会公信力;也有利于面向志愿者团队交流,发掘成效与亮点、发现困难与问题、提出对策与策略。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启动以来,在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发展、传播新时代志愿服务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面临社会发展变化、群众需求变化,项目大赛迫切需要探索创新、优化提升。这些创新和优化,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即在党和国家鼓励和支持下,创建具有“科学性、 系统性、有效性、活跃性、创新性、成长性”等特征的志愿服务体系[15]。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各地的自主探索,到全国的策划组织,从青年志愿者的踊跃参与,到各领域志愿组织的关注和参与;从突出阳光助残、关爱行动,到多领域、多样化的服务项目的纳入。时至今日,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项目已经覆盖社会发展和社会关爱的方方面面,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较多挑战,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转型发展。为此,本研究提出一系列推动项目大赛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供主办方参考借鉴,也供参赛的志愿组织交流分享。这样有利于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实现其价值,也有助于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脱颖而出,有助于广大志愿者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生活,共建共享美好社会。

猜你喜欢
服务项目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存在问题及建议
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指标及权重标准的设定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