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邦《谐谑曲OP.20》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

2022-12-29 05:36范璐
参花(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触键肖邦和弦

◎范璐

谐谑曲是肖邦创作风格成熟的时期所作,具有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自主的创新,是肖邦一生中的佳作之一。本文分析浪漫主义时期著名钢琴家肖邦《谐谑曲OP.20》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希望能够为钢琴演奏者提供理论实践,使钢琴演奏者提高对《谐谑曲OP.20》演奏的理解与情感表达,在弹奏乐曲时,能充分表达曲目的情感与内涵。

一、肖邦及其作品简介

肖邦(1810—1849),波兰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在20岁之前就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身处异乡,他对祖国的思念,对无拘无束生活的渴望,对波兰土地与人民的热爱,都贯穿在他作品的主线当中,以此来表达自身的思乡情、亡国恨,例如他的作品《c小调练习曲》。肖邦的钢琴曲还有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作品,例如《E大调离别》。还有感叹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B小调奏鸣曲》等。也有思念家乡和亲人的作品,如夜曲和幻想曲。可以说肖邦一生都没有开钢琴,他创作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钢琴曲,且都带有一定的爱国情怀,他也因此被称作“钢琴诗人”。肖邦的最后岁月非常孤独和凄凉,他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死前,他请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故乡,埋在他深深热爱的故土。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中,肖邦是唯一一个只专注于钢琴音乐创作的大师,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钢琴键盘,并在20岁的时候就创作了钢琴作品。在钢琴作品上,他创造出很多有影响力的写作手法,例如,重复演奏单音往往是枯燥无味的,但是肖邦却巧妙地应用同音频旋律的处理方法打破了这一规律,他用持续的单音来演奏不和谐的旋律,这些旋律彼此间相隔甚远,他通过和声色彩的改变,形成了一种新颖的音响效果。他采用了细腻的装饰手法,将颤音、波音、回音、过渡句等搭配在单音旋律上,从而使音乐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肖邦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巴黎鼎盛时期、巴黎后期。华沙时期正是肖邦朝气蓬勃的青年时期,他凭借自己高超的演奏技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他也是第一个举办个人钢琴演奏会的钢琴家。华沙时期,他的音乐作品是积极的、大气的,主要作品有《第一钢琴协奏曲》。在华沙起义期间,肖邦的作品发生了质的变化,得知华沙沦陷后,他的愤慨和悲伤之情油然而生,用悲伤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和故乡的热爱之情。华沙起义时期的代表作有《a小调前奏曲》。巴黎鼎盛时期肖邦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涉及多种钢琴体裁,包括练习曲、前奏曲、即兴曲、谐谑曲、叙事曲、奏鸣曲等。到了巴黎后期,肖邦的作品渐渐回归到了平静,创作的作品也没有之前的篇章大,代表作有《幻想波兰舞曲》。

《谐谑曲OP.20》是肖邦1831年创作的,是肖邦四首谐谑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在肖邦的作品中,不只有爱国情怀的表达,还有关怀民族音乐的情怀,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思想当中,也贯穿在他的音乐作品《谐谑曲OP.20》当中。

二、肖邦《谐谑曲OP.20》的结构

(一)结构划分与段落

从结构上看,《谐谑曲OP.20》的引子部分是1—8小节,呈式部由9—304小节组成,中间段由305—387小节组成,再现段由389—569小节组成,再加一个尾声570—625小节,是一首带有引子和结尾的副三部曲式。

引子从一开头就表达了内心动荡不安的情绪,强烈的和弦旋律给人以震慑的感觉,深刻地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坚定的意志。呈式部有很强的音响力量对比的感觉,突出了第一个主题奔放的旋律特点。渐渐地,这种激情澎湃的旋律触发了人们内心的感觉,短而有力地结束了呈式部。随后的中间段又带领人们回到憧憬、和平的氛围,无比地舒畅、自由。其实中间段并不比呈式部缺乏魅力,中间段落反而给人更安宁的感觉。再现段的绝妙之处集中体现在了尾声。尾声中,三F有力的、连续的主和弦弹奏中,似乎在强调肖邦心中的不满,随后快而有力地从高音区转换到低音区,之后一串快速的半音音阶级进上行,仿佛是在表达肖邦对现状无力的挣扎,最后在主和弦中结束于全曲。尾部的音响效果给人以激烈、有力、激奋人心的情感,表达了肖邦的愤怒情绪。

(二)音乐术语

第1小节强有力的和弦需要演奏者直接点出本曲的精神面貌,从第9小节的fzp记号:先强后弱的处理手法,在乐句中明显地表达出谐谑曲的戏谑性,在这一段紧急的、激情澎湃的旋律当中,表现出一种匆匆忙忙的情绪。

第11小节的fz记号:右手在急速的一连串音符表演之后,一个带有重音记号的si音落在结束处,显现出一个主题的分流内容。

第311小节的渐强渐弱记号:之前的主题部分已经完成,从第311小节起音乐的旋律线变得柔美,与之前的曲风大不相同,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欣赏者很舒服地变换到另一种旋律线当中。

(三)踏板的运用

踏板的运用方式在肖邦的钢琴音乐当中是极为重要的。踏板的使用可以使演奏者的演奏锦上添花。在不同的小节处要使用不同方式的踏板,比如直接的踏板、切分音的踏板、1/2深度的踏板、1/4深度的踏板、3/4深度的踏板、预备作用的踏板、抖动作用的踏板,等等。而在这首曲子当中需要综合使用踏板,例如乐曲的前4个小节,要求弹奏者提前踩着踏板不能松掉,直到第4小节的时候快速地换一次踏板,紧接着弹接下来的和弦。踏板的使用可以让和弦的声音非常充实,达到渲染音色的效果。但到了第69小节的时候,踏板就不可以踩得太用力了,要运用2/3深度的踏板去弹奏,而且需要演奏者换得非常迅速,从而让这一段乐曲听起来非常干净,使声音清晰、通顺、舒服。到305小节的时候,因为音域跨度相差很大,可以用踏板协助演奏者把音与音之间连贯地演奏出来。在585小节的时候,因为速度很快而且音域跨度也很大,就需要运用抖动作用的踏板来增强音乐的渲染力。总之,在不同乐段当中,演奏者需要根据乐曲的实际情况合理地使用踏板,从而让《谐谑曲OP.20》具有更好的表现力与渲染力。

三、肖邦《谐谑曲OP.20》的钢琴演奏技巧

(一)触键方式

钢琴的触键方式总体可以分为六大类:第一类是敲,第二类是弹,第三类是击,第四类是按,第五类是揉,第六类是滑。这首乐曲常常需要的方法是敲、按、击、滑、揉,是综合地运用触键方式。需要手部快速地弹奏,并且保证声音的清晰度,外加踏板的合理运用,这样才能圆满地表达出这首作品的情感与内涵。

弹这首乐曲引子的部分时,需要运用前踏板的方式弹奏这两个和弦,换踏板时需要干净利落,不可犹豫,触键方式需要用到“敲”的方法。具体的步骤是:用肩膀带动整个手臂,外加腰部的力量,用指端垂直击键,动作幅度需要大而夸张,达到音量、音色的爆发力。比如在第1—8小节当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首曲子的内涵与思想,这两个主和弦是《谐谑曲OP.20》开头的闪光点,要求演奏者精准地表达。

直至第9小节开始进入音乐主题,这部分采用的是“击”的触键方式,具体步骤是:快速地击键,用小臂来带动手腕,随后手指干脆利落地下键。从第9小节开始,乐曲需要左手非常快速地双音和单音交错弹奏,与右手的主线旋律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激动人心的谐谑曲风格,为后半部分的旋律线做铺垫。而到了16小节右手把音乐的主线旋律推到了另一个高度,之后到了17小节时又反复地运用此旋律线,似乎一直在表达肖邦的愤怒之声,使听众能够感受到肖邦一直在强调对人们诉说的心声。这种丰富叠加的音乐情绪就像是肖邦的一种愤怒,也表现肖邦面临艰难处境时仍然对现实的反抗。

从78小节开始仍然采用“击”的触键方式,要求弹奏者快速有力地弹奏,还要保证声音的清晰和颗粒感,具体步骤是:用小臂带动手腕,手指下键干脆利落。这一段开始出现了双手持续反复交替地弹奏,音域的范围从低音声部渐渐地移到了高音声部,外加踏板的使用、和声色彩的搭配,使得音响效果充实、丰满。肖邦把这一段旋律与节奏完美搭配,表达出了他的感情色彩,同时也展现了他的个性。

经过前面乐段的激烈斗争后,中间段从305小节开始终于回到了安静的情绪,曲风大大改变,使得听众慢慢从那场“战斗”中撤退回来。这部分采用的触键方式为“滑”,具体步骤是:用手指肚慢慢地触碰琴键,通过手腕的带动力量,蜻蜓点水般地触碰琴键,同时要注意声音的清晰度,一定要保证声音的质量,左手超过八度的跨越需要加上踏板的合理运用才能使音乐保持连贯性,可以使用切分踏板,这样的方法也可以使手小的弹奏者较轻松地完成大跨度的音域弹奏。

到328小节时,乐曲的情绪又慢慢地向主题情绪靠近,要求弹奏者对力量和音响效果做出相应的处理,比如可以将弱音慢慢地推向强音,使音乐的表达充满起伏性,让这首钢琴作品有更强的渲染力。

(二)音色表现

钢琴的音色表现基本可以分为身体肢体的运用、触键运力的方式、触键速度、触键深度、手指弯曲程度等。《谐谑曲OP.20》的弹奏中音响效果既需要非常激昂励志的情绪,又需要慢而优雅地把力量揉入琴键中,所以经常有不同的音色相互转换、交替。

比如引子部分采用强有力的双F力度记号和第9小节的FZP力度记号,就得用触键方式中“放”的弹奏方法,需要演奏者熟练地弹奏这首曲子,并把力度在一瞬间弹出去。“放”的触键方式表现出整首乐曲的基调,从乐曲刚开始就给大家一种紧张感、压迫感,一直到中间段又回归到了安静期,作品又让人回到了安逸的情绪。

到中间段,乐曲继续补充呈式部的内容,此处需要采用触键运力方式中的“收”,“收”力的运用可以巧妙地通过慢而优雅的触键方式把力量揉进琴键中,这样弹出来的音色是非常柔美的,也符合这段音乐的情绪与表达。此段音乐不但表达了肖邦内心的声音,也让谐谑曲这种体裁发挥出一种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与新的表达。

(三)情感处理

从历史背景来看,当时的社会是动荡不安的,肖邦迫于无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祖国受难而无能为力,因此写出了这部巨作。《谐谑曲OP.20》的引子部分就是两个非常刺耳的主音和弦,很像在宣泄内心不满之情和无奈之情,意在表达不安的情绪。

主题部分从第9小节开始,用了一组感情色彩向上的旋律主题。到69小节开始又是一段过渡性的转调段落,他把第一主题当中的一小部分作为补充的进展,引导主题段落的旋律。肖邦使用主题旋律来反复强调他对祖国的不安和关怀,即对波兰悲惨情形的忧愁。在主题旋律表达完自己的情感后,乐曲进入他幻想的情境,谐谑曲的中间段与呈式部形成了非常明显的感情色彩对比,这一抒情、平缓的旋律,是从一首波兰民歌《圣诞祝歌》引用来的。

谐谑曲的再现部从389小节开始,继续重复与强调主部旋律的主题,直到尾部都在表达这首谐谑曲的悲壮反抗之情,集中地表现了他心中的不安、愤怒和顽强不屈的反抗。到570小节,肖邦使用非常快速的节奏来表达音乐的中心思想,继续强调他想要表达的情绪。在594小节,一串不谐和的和弦继续点亮人们内心的灯光,用尖锐猛烈的音响效果和极强的力度连续重复了8次,使激昂的情绪达到了顶峰,之后伴随着快速的半音级进形式达到全曲的最高音,最后在主和弦中结束了全曲,也再次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四、结语

从整体乐曲的形式来看,肖邦的作品与古典时期的音乐作品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古典时期的音乐着重形式美,合乎逻辑,结构对称,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则同时带有创意性和新颖性,乐曲中充满个人的感情色彩。在节奏方面,浪漫主义时期以“精炼和敏感的手法”来处理节奏,是音乐服从于结构,而古典主义时期则以严格的模式来处理节奏,是结构服从于音乐。在旋律方面,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大多数的音乐家把乐曲的旋律当作这两个时期音乐的“灵魂”。在力度方面,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区别于巴洛克时期的“阶梯式力度变化”,在一部音乐作品当中,强音和弱音有更多突然的相互交替变化。肖邦的音乐尊重并传承了古典音乐的内涵,但在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又不同于古典时期的音乐,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他渴望取得胜利,得到解放,从而获得自由。从他的作品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情真意切、优美潇洒的美感,可以听到丰富的和声色彩,带给听众直击心灵的声音。

猜你喜欢
触键肖邦和弦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肖邦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研究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