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家对中医老年饮食养生的理论认知探析❋

2022-12-29 01:02张若诗金香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素问脾胃饮食

张若诗, 金香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

《灵枢·卫气失常》有言:“人年五十已上为老。”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1]。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国家积极倡导“健康老龄化”,重点在于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提高老年期生活质量。饮食养生作为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在老年人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中具有独特优势。

《灵枢·天年》曰“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直至百岁,“五脏皆虚”。唐·孙思邈认为老年人“阳气日衰,损与日至”[2]。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可概括为脏腑气血阴阳俱虚[3]。基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特点,通过饮食补养气血,养以疗疾是老年养生的重要内容。正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饮食的阐述,若要“安身”“必资于食”,因“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4]。本文对中医老年饮食养生的理论认知、饮食养生的原则与方法做一总结,以期对今天的中医老年养生保健有所启益。

1 老年饮食养生的作用

1.1 食以安身

食物具有四气五味的性质,因此可以起到调节脏腑阴阳、补益脏腑气血的作用。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曰:“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5],这里明确提出了药食同源的理论。宋代《养老奉亲书》云:“其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啻千品。其五色、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6]”“四气”即指食物的寒热温凉,“五味”指食物中的酸苦甘辛咸5种味道。有研究者认为,《黄帝内经》中所论五味皆指饮食五味,药物五味是后世发展而来[7]。中医性味理论中五味各有功效,如味甘则缓中补益,酸则收敛固涩,辛则发散行气等[8]。食物也有五脏归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根据五味归经合理选取和搭配食材,能对老年人起到较好的补养效果,有助于老年人祛病强身。

五脏亏虚是老年期的生理特点,而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之本,脾乃后天之源,脾肾两脏与人之寿夭关系最为密切。《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指出:女子至“七七”,男子至“八八”,皆已“天癸竭”“肾脏衰”。人至高年,先天之本既虚,人体必定要依赖后天之源的滋养,方能继续维持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9]。《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有言:“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脾胃为水谷之海,运化水谷精微,化生精、气、血、津液,从而滋养脏腑,灌溉四肢百骸。金·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10]”陈直也说:“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饮食作为后天精气的来源,决定着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饮食进则五脏安,阴平阳秘,身体康健。可见,饮食对老年人具有特殊意义,饮食是气血生化之源,化生精气神,是“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6]1。

1.2 食能排邪

饮食具有“养”和“治”两方面的特性[11]。《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药物之性峻猛可以“攻邪”,而食物性味平和,兼具气味之特点,亦可发挥“排邪”的功效。多数食物有补益之性,因此有扶正以祛邪的效果。

食物有温热寒凉四性,故可有治疗作用。如寒性与凉性的食物,有清热、解毒、滋阴、凉血、泻火、生津等疗效,可治疗热证;温性与热性的食物,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助阳、补虚等作用,适合治疗寒证[12]。根据归经理论,饮食五味在生理情况下可补益调养五脏,在病理情况下也可以治疗五脏的各种疾病。《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提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等,可以作为五味治五脏病的参考原则。

老年人素体虚弱易受外邪侵袭,外邪又易引动旧疾复发或加重旧疾,疾病成为老年人健康长寿的最大威胁。因绝大多数食物没有毒性且不会伤及脏腑,而且食物适口易被人接受,因此有“药治不如食治”的观点。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列食治一卷,主张“食疗不愈,然后命药”[4]463。宋·陈直继承了这一观点,在《养老奉亲书》中认为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6]22,老人身体素虚,难抵峻猛药性,因此以食疗疾病最佳。对于轻症、慢性病、疾病初期以及恢复期食疗为宜;若病情较重则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辅以食疗,可直达药力不及之处,除残去秽[13]。《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里高度评价了食疗的作用。因此,以饮食治疗疾病或者以饮食辅助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老年饮食养生的原则

明·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提出:“人知饮食所以养生,不知饮食失调亦以害生。[14]”因此老年饮食养生有应遵循原则。

2.1 食饮有节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食饮有节是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量、味、性三方面皆须有所节制[15]。有研究者调查了502例60岁以上的内科老年住院病人,其主症因为饮食不节者占全部的47.81%[9]。老年人脾胃虚衰,运化不利,应特别注意饮食有节。

2.1.1 饥饱适度 《素问·示从容论篇》指出:“年长则求之于府。”清·黄元御在《素问悬解》释之:“年长者肠胃日弱,容纳少而传化迟,府病为多,故求之于府”[16],揭示了脾胃于老年人的重要作用。如果恣食补品,摄入大量的营养品,因老人“肠胃皮薄”,最终导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结果。脾胃一伤累及它脏,因此《脾胃论》有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10]5,所以老年人的饮食养生首先是要饮食适量。

元·朱丹溪言:“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内虚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难化则食已而再饱”[17],强调老年人脾弱阴亏而有易饥思食,食已再饱的特征。而清·曹庭栋《老老恒言》有言:“太饥伤脾,太饱伤气”[18],所以老年人饮食应如陈直所言:“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6]1,宜少量多餐。另外老年人按照一定时间有规律的进食,才可建立起条件反射,保证消化吸收有规律的进行[13],即老年人应先饥而食,食不过饱,少食多餐,定时定量。

2.1.2 谨和五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谓:“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谨和五味则可以尽终天年。王冰云:“年之长者甚于味……甚于味则伤于府。”人年老常觉口中无味,往往喜食甜腻厚重,但因老年人脾胃虚弱,肥腻厚味碍脾运化则百病由生,因此老年人饮食尤宜清淡。

孙思邈《千金翼方》认为老年人食杂,“则五味相挠。食之不已,为人作患”,应“常学淡食”,多吃“轻清甜淡之物”[2]274-275,如大小麦面粳米等。朱丹溪《格致余论》强调“阴虚”“脾弱”是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征,认为老年人要“节养”“忠养”,反对世俗“甘旨养老”的观点,而特别强调茹淡饮食[19],指出谷肉菜果的天赋之味,如“大麦与栗之咸,粳米、山药之甘,葱、薤之辛之类”,最有补脾养阴之功,助人长寿,而人为烹调厚重之味多则损阴,可“致疾伐命”[17]16。

2.1.3 顺应四时 老年人由于脏腑亏虚,正气虚衰,阳不能固护于外,阴不能营守于内,易于感受外邪而为病,饮食养生应顺应四时之变。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主张老年人饮食之味与四时相适应的原则是“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夏“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6]12,15,19,21。具体而言,老人春季应注意少吃团粽等不易消化的“黏冷肥僻之物”[6]13。夏季老人腹内阴弱,“生冷肥腻尤宜减之”,食之则多成滑泄,一旦伤及正气难以复补,而适合“渴宜饮粟米温饮、豆蔻熟水”[6]15。秋季老人不宜食新登五谷,因其易引发宿疾,应有所预防。冬季燥,老人多虚阳上攻,燥热食物应少食,多食易“有壅噎、痰嗽、眼目之疾”,建议“大寒之日,山药酒、肉酒,时进一杯,以扶衰弱,以御寒气”[6]21。

2.2 老年饮食养生应注重脾胃升降有度

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以脾胃虚衰为关键[20]。《寿世保元》言:“脾胃既虚,四脏俱无生气。[14]55”老年人常见纳呆食少、便秘腹泻等症,多与脾虚不运有关[21]。因此曹庭栋指出:“老年更以调脾胃为切要。[18]48”老年人脾胃功能正常是饮食得以发挥其补养、纠偏功效的前提。调理脾胃应根据胃宜降以通为补,脾宜升以运为健,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之特点补虚去湿,调气行滞,使纳运相得,燥湿相济,升降相因。

2.2.1 升脾气助纳运 纳呆是老年人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不欲饮食或进食后有饱滞之感,甚则厌食[22]。纳呆必致食少,食少则影响气血津液的化生,进而导致机体正气不足,百病皆生。老年人纳呆的特点是病程长,多无实邪,多形体消瘦[23]。明·李时珍认为老年人纳食不香、食入运迟的主要原因归结于脾胃升发功能不足,治宜益气健脾的同时注重升阳[24]。

老年人纳呆应先以食治之。脾性喜甘,宜选山药、白扁豆、大枣等甘味食物补气健脾[25]。食疗方如《寿亲养老新书》中“食治老人脾胃气弱方”所列羊肉索饼方、酿猪肚方、粟米粥方等治疗老人脾胃气弱,饮食不下[6]30-31。在食疗不佳的情况下,使用药物治疗,“药食两攻,则病无逃矣”。方如升麻葛根汤合四君子汤加柴胡、苍术、黄芪等以益气健脾升阳[24]等。临床用药还应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治疗。

2.2.2 降胃气以排浊 便秘腹泻是老年人的两大常见病,其病机也与老年人脾胃虚弱导致纳化和升清降浊功能不利有关。水谷运化失常则食滞胃肠,腹胀便秘,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致泄泻;水液运化无权,肠道失去濡润,则便干、难行或水湿留恋肠间,大便黏腻不爽;若升清降浊功能不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腹中食结,屎留大肠,糟粕难下。老年便秘以脾虚为本,治宜扶正补虚为基础,辅以化痰、除湿、消食、润燥、解郁之法[26]以通胃气。“脾虚湿盛”是腹泻的关键,治宜健脾利湿[27]。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针对老人便秘腹泻提出食疗之法:“若秘涩,则宜数食葵菜等冷滑之物。如其下痢,宜与姜韭温热之菜。[2]274”金·张从正《儒门事亲》中记有80岁老人便秘医案,嘱以每顿食用“血藏葵羹油渫菠薐菜”,则“前后皆利,食进神清”,至90岁无疾而终。其引《图经》云:“菠菜寒,利肠胃;芝麻油炒而食之,利大便;葵,宽肠利小溲。年老之人,大小便不利,最为急切。此亦偶得泻法耳。[28]”如需用药则宜平补平泻,重在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使清阳得生,浊阴得降。

2.3 饮食有洁

老年人由于真元耗竭、肾精不足、髓海失养,记忆力减退,辨识能力也下降,极易误食腐败过期甚至有毒的食物,造成身体的损害。孙思邈主张老人饮食宜新鲜勿陈腐[29]。在《千金翼方》言:“若得肉必须新鲜,似有气息则不宜食,烂脏损气,切须慎之戒之”[2]297。因此老年人所食之物应新鲜干净,烹制熟透做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3 老年饮食养生的食物制作及食用之法

老年人饮食宜温热软烂。孙思邈《千金翼方》云:“夫老人所以多疾者,皆由少时春夏取凉过多,饮食太冷”,强调老年人无论四时“常宜温食,不得轻之”[2]274。《养老奉亲书》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黏硬生冷”[6]1。老人多牙齿不固,脾胃虚弱,因此烹饪食物宜精细,做到温度适宜,软烂适口,易于消化。如《养老奉亲书》中饮食形制有粥、米糕、索饼、馎饦、面、棋子、拔刀、馄饨、豆方等主食,有脍、腌、炙、煎等菜肴,还有汤、饮、酒、乳、茶、浆等饮料[30,31]。粥食尤为受到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青睐。清·黄云鹄《粥谱》评价粥的好处:“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32],最宜养老。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尤其推崇老人食粥,因“粥能益人,老年尤宜”[18]76,指出老年人的脾胃功能日弱,宜摄入易消化并有调养作用的饮食。《老老恒言》“粥谱说”列有粥谱一百方,依口感和口味将粥方分为上、中、下三品。他认为老年人食粥“不计顿,饥即食”[18]77,即可使身体强健。从调养的角度上说:粥宜空腹食用,“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18]31,或可作为晚餐,不可食之过饱;勿以他物佐食,食毕也不应再食他物,以专收其益;粥宜温热,致微汗可使血脉通利。

此外,由于老年人味觉退化,食欲不佳,还应重视食物的味道,选取味甘平淡食物,易于老人长期食用,以发挥补益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老年饮食养生离不开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根据老年人五脏虚衰、脾胃尤甚的特殊体质,有其独特的饮食养生原则与方法。老年人应以保养脾胃为先,注意饥饱适度,食宜清淡、洁净、温热熟软,同时法四时之变,辨证施食。在老龄化形势严峻的当下,中医老年饮食养生理论值得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当今老年人的养生保健。

猜你喜欢
素问脾胃饮食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Evaluation on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with Cognitive Intervention on 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