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慧婷 江 雪
就洪水神话的研究历史而言,西方学者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学者普遍以诺亚方舟神话为典型文本标准,他们的作品基本很少提及中国上古洪水神话,对中国洪水神话缺少关注。
洪水神话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神话传说系统中,包括《圣经》记载的诺亚方舟故事、希腊文学中以丢卡利翁和皮拉为主人公的洪水神话、印度神话中摩奴与神鱼的洪水神话等。英美学者较早对洪水神话展开研究,用圣经学、地质学、考古文献学、民俗学、精神分析学等多种学科方法对洪水神话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分析,积累了大量学术成果。圣经学研究者长期研究诺亚方舟故事,在考古学家发现记载巴比伦洪水神话的泥板之后,由于巴比伦洪水神话与诺亚方舟故事的情节相似,更是掀起了研究世界范围洪水神话的浪潮。
弗雷泽(James Frazer,1854 —1941)搜集了巴比伦、希伯来、印度、东亚、美洲等多个地区的洪水神话,将其汇编入著作《旧约中的民俗》第四章。a弗雷泽著,童炜刚译:《旧约中的民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年。遗憾的是,其中没有收录任何一则中国洪水神话的原文。他甚至在该书中明确提出,在亚洲东部那些非常开化的民族,例如日本人和中国人中,在他们卷轶浩繁的古老文献里,没有发现这类大洪水的任何当地传说,即整个人类或大部分人类被淹死的世界性洪水泛滥的传说。民俗学AT 分类法的代表作《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大范围搜集世界各地流传的洪水神话,并按照母题进行编号和整理。bAntti Aarne and Stith Thompson, The Types of the Folktale: A Classification and Bibliography. Helsinki: Suomalainen Tiedeakatemia, 1973.该书列举了数十个国家和民族的资料,中国只有两篇文章被收录,且这两篇故事被认为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而非来自中国本土。近年来,美国学者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1934 —2005)编写了《洪水神话》c阿兰·邓迪斯著,陈建宪译:《洪水神话》,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该书是研究论文的汇编,整理了西方学者对世界各地洪水神话的重要研究成果,书中也没有关于中国洪水神话的研究。
如前所述,西方的专业神话学者对世界洪水神话进行了相对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然而他们的著述均鲜少提及中国上古洪水神话。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中国上古神话与西方典型的诺亚方舟故事情节差异太大。诺亚方舟式洪水神话的主要故事情节是神降下大洪水毁灭人类,某位义人受到神的恩赐,通过方舟等工具得以逃生,重新繁衍人类。而汉族古籍所载的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神话,主要讲述的是英雄如何治水,均不具备上述情节。西方学者以诺亚方舟为洪水神话的标准模式来对照中国神话,于是,大禹治水这类中国古籍所载的上古洪水神话便未能被纳入洪水神话的研究范畴。
就西方汉学界对中国神话的研究而言,学者积累了许多成果,但却较为忽视中国上古洪水神话的研究。
西方学者有一些综合介绍、论述中国神话的书籍,如:英国汉学家沃纳(Edward Theodore Chalmers Werner,1864 —1954)出版了《中国神话与传说》这一力图概述中国神话的专著。aE. T. C. Werner, Myths and Legends of China.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Press, 1994.沃纳的研究一度在西方享有盛名,该书自1924 年出版后多次再版。德国学者艾伯华(Wolfram Eberhard,1901 —1989)编制了《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共收录了300 余个故事,指出这些故事涉及的古籍出处,发表了对这些故事的学术见解。b艾伯华著,王燕生、周祖生译:《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同时,西方汉学界对中国神话亦做出了相当多的研究,但并未涉及上古洪水神话。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 —1940)从神话—祭祀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诗经》中包含的神话与中国上古农业社会祭祀风俗的关系,论证神话的宗教功能、社会功能。马伯乐(Henri Maspero,1883 —1945)则研究《尚书》中的神话,努力去除神话历史化的影响,恢复神话原貌。还有一些欧洲汉学家把中国的后羿射日神话与太平洋地区、美洲印第安人地区的神话进行对比,发现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着消灭多余太阳的神话,概述了该类神话的情节模式。英国学者鲁唯一(Michael Loewe)等人则讨论中国的西王母形象,探寻其形象的异域来源。cMichael Loewe, Ways to Paradise: Chinese Quest for Immortality.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79.另有一些学者对《山海经》等神话典籍进行了翻译和考证工作。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美国汉学兴盛,在中国神话研究方面积累了一些成果。美国学者围绕中国创世神话展开了不同角度的研究,由创世神话探求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特点,颇具深度。吉瑞德(Norman Girardot)撰写了博士论文《早期道教中的神话与意义:以混沌为主题》(“Myth and Meaning in Early Taoism: The Theme of Chaos(Hun-Tun)”),探讨道教中的“混沌”与宇宙起源、世界创造的问题。dNorman Girardot, Myth and Meaning in Early Taoi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3.有些学者认为先秦神话没有典型的造物主形象和创造世界的情节,提出中原地区并没有关于创世神话的历史文献。ePaul R. Goldin, “The Myth that China Has No Creation Myth,” Monumenta Serica 56 (2008): 1–22.商代及以前的帝王神话也受到美国学者的重视。美国学者艾兰(Sarah Allan)在其著作《龟之谜:早期中国的神话、艺术与宇宙》(The Shape of Turtle:Myth, Art and Cosmos in Early China)中对商代神话和文明进行了研究。2010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该书的增订版,书名为《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f艾兰著,汪涛译:《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艾兰对中国上古史颇有研究,功底深厚,她把研究推进到商之前的时代,研究尧、舜、禹至周初君主等统治人物,试图理清中国上古权力的转换问题,相关成果被收录入其著作《世袭与禅让》中。g艾兰著,余佳译:《世袭与禅让》,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该书运用列维 – 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 —2009)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考察这些历史传说的深层结构,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除了专门研究中国神话的著作之外,在其研究世界神话的著作中,中国神话也受到了重视。
美国神话学者对中国上古洪水神话进行了一些研究,开始突破西方中心视角。有少数学者注意到了中国古籍中的洪水神话文本,撰写了为数不多的涉及汉族洪水神话的文章,对洪水神话涉及的重要人物形象、洪水神话类型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如《共工与洪水:反思〈尧典〉中的神话历史化》(“Kung Kung and the Flood: Reverse Euhemerism in theYao Tien”)、《中国古典的四种洪水神话模式》(“The Four Flood Myth Traditions of Classical China”)。aWilliam Boltz, “Kung Kung and the Flood: Reverse Euhemerism in the Yao Tien,” T’oung Pao 67 (1981): 141–153. Anne Birrell,“The Four Flood Myth Traditions of Classical China,” T’oung Pao 83 (1997): 213–259.一些研究中国文学的汉学家出于追溯文学传统源头的目的,从象征意蕴角度阐释大禹治水神话,并力图找到其与《穆天子传》等后世叙事文学的联系。bDeborah Lynn Porter, From Deluge to Discourse: Myth, History, and the Generation of Chinese Fictio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6.但是,并未出现系统研究早期中国洪水神话的作品,也未能出现比较西方洪水神话与中国上古洪水神话的著作。
2006 年,美国著名汉学家、斯坦福大学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教授的著作《中国上古洪水神话》(The Flood Myths of Early China)突破了这一局面,取得了学术上的重要进展。陆威仪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上古时期历史与文化,成果颇丰,获得过汉学界著名奖项儒莲奖。该书是一本针对早期中国洪水神话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书籍,陆威仪对此类神话文本以及相关的先秦文化典籍做了细致阅读和考证,吸收结构主义神话学、文学与文化相互阐释等研究方法,归纳分析中国洪水神话的结构模式。从学术史层面来讲,陆威仪的这本著作突破了以诺亚方舟神话为判断标准的西方中心视角,系统地、专门地研究中国上古洪水神话,关注中国本土神话和中国文明自身特质,尊重西方文明以外的其他文明体系,体现出文化多元主义的态势。
结构主义神话学奠基者列维 – 斯特劳斯在著作《餐桌礼仪的起源》(The Origin of Table Manners)中指出,北美和南美的洪水神话都围绕着水的两种极端形式的冲突这一结构,一种是独木舟航行中的流水,这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一种是洪水,它干扰破坏了自然世界的秩序。洪水神话的深层结构意义是秩序的混乱与重建。cClaude Levi-Strauss, The Origin of Table Manner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陆威仪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上古洪水神话,着重吸收了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方法,从宇宙观、罪的观念、父子关系和生育主题四个方面来阐释洪水神话的深层结构模式,广泛搜集神话文本与各类中国文化典籍,借此探讨中国文化模式。
陆威仪首先阐述了洪水神话的宇宙观模式,以此作为理解洪水神话的大背景和基础结构模式。他认为宇宙观是中国洪水神话的大背景,应当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去理解洪水神话。陆威仪将《孟子》《尚书》等典籍中对洪水侵袭陆地、兽类入侵人类聚居地的描写,与《道德经》等典籍中关于宇宙初始混沌状态的描述联系到一起,认为洪水代表世界处于混沌一团的无序状态。随后,陆威仪分析了大禹治水的方法和功效,认为大禹治水具有分化功能,在分化中重新建立世界秩序。他根据《尚书·禹贡》中“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降丘宅土”的记载,指出大禹治水分开水陆的做法。继而,又根据《尚书·禹贡》对每一地域版块山脉的土质、田地及贡品等级的区别描写,进一步推论大禹治水将国土分为不同区域,将河流划分为不同水系,同时提出大禹划定的九州、五服是将中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区分开来。他最终将洪水神话蕴含的宇宙观模式总结为:洪水:混沌无序——治水:分化水陆、人兽——重建世界秩序。dMark Edward Lewis, The Flood Myths of Early China.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2, p. 47.
在洪水神话研究中,中国学界较为注重探讨大禹这类正面人物,而美国学者的关注点则相反,他们非常注重分析洪水中的负面人物——共工、相柳、鲧。陆威仪在著作中仔细分析了共工和鲧的形象。他总结分析了共工的罪人形象,一类是共工与洪水没有明确联系,但形象包含品德败坏的反叛因素,如《尚书·尧典》对共工“象恭滔天”的贬低,《国语·周语》对共工“虞于湛乐,淫失其身”的品德批判;另一类则直接指出共工的叛乱罪行引发洪水,如《淮南子》对共工为争夺权位而触不周山的描写,《山海经》等典籍对共工属于叛乱之臣的说法。在对鲧的形象分析方面,陆威仪重新阐释了“鲧婞直以亡身兮”的说法,认为这不是夸奖鲧的耿直品格,而是说他作为臣属具有不听命令的叛乱特征。《山海经》对鲧盗窃息壤的记载,也暗合了这点。他举出《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的说法,直接指明了鲧作为叛臣的身份。陆威仪提出,中国洪水神话中,洪水主要是由反叛的罪犯引发,最后维系政治秩序的首领制服了罪犯,平息了洪水,从而论证了首领统治权力的合法性。洪水不仅是自然界的无序之水,还象征着人类社会的无秩序,即叛乱者的罪行。aMark Edward Lewis, The Flood Myths of Early China, p. 49.
还有一些学者撰写专文来分析这些人物,如《共工与洪水:反思〈尧典〉中的神话历史化》。他们的观点与陆威仪基本接近,认为洪水的起因在于叛乱者的罪行。
第三个主题是围绕父子关系模式展开的。陆威仪分析了诺亚方舟蕴含的家庭形成过程、印度摩奴神话的父女伦理问题,指出家庭结构是洪水神话的普遍主题。陆威仪注意到,在中国上古洪水神话文本中出现了一系列对立的父子关系:尧贤德而丹朱不肖,瞽叟失德舜贤德而商均不肖,鲧治水失败而大禹治水成功,在洪水治平之后则开启了启继承禹的父子相继有序的时代,这说明洪水神话象征父子伦理关系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bIbid., p. 79.陆威仪指出,洪水神话中的儿子往往具有怪兽的特点,即尧、舜、禹都有非人类特征,如舜具有“重瞳”,禹有龙之形体。他们还有和父亲极其类似的特征,比如:根据《国语》《吕氏春秋》的记载,瞽叟有盲人乐官的身份,舜亦有音乐才能;《山海经》则指出舜与商均都具有农神身份;鲧、禹的神话情节多次出现龙、龟等水生生物,二者都具有治水的才能。陆威仪据此提出,洪水神话中的父子关系揭示了整个中国家庭父子关系的结构问题,即中国人有惧怕儿子类似父亲的观念:儿子出现过度类似父亲的体貌特征或才能,将使父亲担忧权威受挑战,出现父子对立的情况。洪水时代,儿子与父亲类同,缺乏必要的伦理界限,因而儿子被描述为怪异的体貌和与父冲突的状态;而洪水之后则迎来了大禹和启这样父子相继的时代,建立了正常的家庭伦理秩序。cIbid., pp. 79–85.
陆威仪在著作中还着重探讨了洪水神话中出现的生育主题。由于上古中国洪水神话没有洪水后再造人类的情节,国内对此类神话的生育主题谈论较少。而陆威仪却深入分析了女娲与生育主题的密切联系,挖掘出了上古洪水神话的生育主题。他首先讨论了女娲治水的神格,指出她是人类始祖神,始祖神治水恢复世界秩序,暗含着保护人类繁衍的意蕴。陆威仪注重对女娲治水方法的探讨,认为女娲作为人类始祖神,具有生育与再造一切有机体的功能,她治水的方法乃是把宇宙作为有机体加以再造。陆氏提出,女娲用鳌足支撑宇宙的四极,是恢复宇宙的骨骼结构;芦灰属于五行中的木,黑龙属于五行中的水,以芦灰治水并且斩杀黑龙,即用木的力量战胜水的力量以恢复宇宙有机体的能量平衡;五色石在《史记》《论衡》和一部分传统医疗典籍中被认为具有治疗人体疾病的作用,五色石补天正是如修补人体般地修复宇宙。据此,陆威仪得出结论,中国洪水神话与西方神话一样包含着生育主题,只是它不是直接描述人类洪水后再繁殖,而是通过始祖神女娲运用其生育能力来再造宇宙有机体的方式来间接呈现该主题。dIbid., p. 110.
最终,陆威仪将中国上古洪水神话及其蕴含的文化模式归纳为“混沌—有序”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如表1:
表1 陆威仪归纳的中国上古洪水神话的深层结构
按照陆威仪提供的古籍材料和论证,中国洪水神话似乎可以被纳入这样一个单一完整的二元对立结构。但是,中国神话的材料本身比较零散,古籍来源不一,因此,我们也发现了许多与陆氏观点相悖之处。考察大禹治水相关的材料,中国传统史学界普遍认为大禹治水是大一统王朝夏王朝的开启标志,认为禹划分九州的前提是他将碎片化的土地统一为自己的国土,将各地分散的河流连通为统一的水系,九州五服隶属于禹迹,是对统一国土进行的次一级地理单位划分,且贡赋体现了中央对广大区域的管理职能。因此,大禹治水并非只有在分化中重建秩序的一面,还具有在整合中重建世界的因素。就罪行引发洪水的模式而言,闻一多、吕思勉等中国学者研究认为,共工、鲧等罪人也有正面形象的因素,或为某部落的领袖,或为神祇。a闻一多:《伏羲考》,吕思勉:《女娲与共工》,载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年,第727 —728、 469 —470 页。并且,《尚书》《孟子》等更多的洪水神话文本并未描写洪水是因共工等人触发,而是将洪水视为自然发生的天灾。就父子关系模式而言,何星亮等学者指出,鲧、禹等人的非人类体貌特征,乃是图腾观念的表达b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年。,研究中国史的专家认为中国上古存在一个氏族垄断一个职业的情况c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324 页。,因此,瞽叟、舜和商均都具有乐官职能的情况,并非父子类同而导致父子冲突。且考察《论语》《孝经》一类典籍,我们发现中国人有希望儿子继承父亲的面貌、职业和志向的传统,而非惧怕儿子类似父亲,如:“不肖子孙”这个负面词汇谴责不像祖先的子孙,儒家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要求。
陆威仪采用结构主义、文化与文学互相阐释的理论方法来阐释中国上古洪水神话,为阐释中国神话提供了较为新颖、多元化的视角,对国内学术界具有方法论上的启发意义。
针对早期中国洪水神话,国内学者主要对鲧禹父子身份、大禹治水的范围、治水所采用的方法等具体方面进行了较为翔实的考证,如顾颉刚、丁山对大禹神格的考证,徐旭生、马宗申等对大禹治水地理范围的考察,吕思勉、顾颉刚等对大禹治水具体方法的辨析。虽取得诸多成果,但研究方法基本属于历史学、地理学、训诂学的传统套路,对现代神话学的理论方法采用并不多。
陆威仪采用结构主义方法,突破文本表面,挖掘神话的深层结构,揭示神话思维和人类思维的共同规律。从洪水神话的表面情节,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宇宙观、罪的观念、家庭伦理模式,对初级感性材料加以整理,使之概念化,从逻辑角度对神话,尤其是神话的语义纵向聚合结构加以探讨。
该书系统归纳、研究了中国洪水神话。如前所述,国内的研究比较偏向对治水方法、洪水发生地等具体问题的探讨,对散见于各类典籍的洪水神话缺乏系统的归纳与探讨。陆威仪的研究模式突破了只针对洪水神话文本中具体问题进行考证、分析的局面,转而对神话文本的内在结构、思维规律、文学传统进行探讨,并与大量先秦文化古籍结合,进一步深入讨论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及特点。其研究整体牢牢把握“秩序”这一主题,将洪水神话的各类文本尽量囊括进混沌—有序二元对立的模式,将洪水发生的背景、灾难成因、洪水神话中出现的重要人物、零散出现的治水情节等纳入一个完整的结构中。
不可忽略的是,陆威仪的系统化研究与中国神话材料存在一定龃龉。这是由中国神话材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神话材料的突出特点是零散化,即神话文本并非集中记录在某一两部书中,而是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古籍。各种典籍对同一神话人物的记录往往不统一,甚至相反。比如,《尚书》等儒家文献赞扬尧、舜、禹等上古帝王是奉行禅让的理想人物,而注重帝王权术的《韩非子》则认为舜、禹都是囚禁前代君王的篡位之人,并不存在禅让。尽管美国汉学家尽量搜集洪水神话的文本,以大量古籍材料为支撑来论证他们归纳的秩序、权力等主题,但他们提出的模式是相对单一的,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早期中国洪水神话材料。
陆威仪的研究致力于沟通中西方神话模式。由于大禹治水与西方典型的诺亚方舟神话在故事外在形态、人物、情节安排方面差异过大,较少有西方学者将其与西方洪水神话进行类比研究。而陆威仪认为中国洪水神话和西方洪水神话是类似的,认为它们都包含宇宙观、罪、家庭模式等基本主题,且神话模式、文化特点也有可沟通之处。这种比较研究具有开创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藩篱,发挥了沟通中西方文学与文化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