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静(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道家小学)
★进入六年级,语文学习有点儿不轻松。六年级语文教材篇幅越来越长,文章的意蕴也越来越深奥,处处透露着人生的智慧。即便是课本中两篇简短的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也透露着富有哲理的人生思考与启迪。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前的六年级学生,思想在一点点成熟,正在脱去稚嫩的外衣,努力收获思想的富足。本文分析这两篇简短的文言文,感受古代文化的智慧,感悟超越时代的哲理。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世称“亚圣”。他非常善于使用举例子来达到教育和施行仁政的目的。那么《学弈》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短文谈及的弈秋应该是史上第一个有名字记载的从事围棋教育的高手,可能是与孟子同时代的人,或者可能稍早一些,总之他的名气很大,连儒家学派的人对他都甚为敬佩。在现代,如果某棋手被称为“当代弈秋”,即意味着其棋艺非常高超。在当时,围棋是一种高尚的脑力运动,很多贵族子弟、王公大臣和将领都喜欢下棋,所以围棋作为一门技艺深受很多人的喜爱。有的人以此交朋友、有的人以此求官位、有的人以此当娱乐、有的人以此比智力……
围棋是当时人人倾慕的一种运动。由于弈秋的技艺精湛,当时有很多年轻人想拜他为师。弈秋当时收下了两个学生,其中一个诚心学棋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另一个大概只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认真下功夫。当弈秋讲述棋道的时候,他心不在焉,总是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还用手比画着想用弓箭将它射下来。两个学生同拜一个人为师,同时学习教师教的理论和本领,但后者的棋艺明显不如前者高,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孟子说:“不是这样的。”那么,造成这样的结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哲理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专注,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弈秋的两个学生,之所以一个棋艺高超,一个棋艺低下,其实是两者的学习态度使然。那个专心致志听弈秋教诲的学生凭着他对学习的认真、对老师的尊重、对围棋的聚精会神和一心一意的态度,使其不管在学习上、在生活中、在事业上都能获得巨大的成就,相信也会成为一名绝顶的围棋高手。这就像我们平时上课一样,比如一个班级里有40人,老师在同一节课时间内向40位同学传授知识,时间和方法都一样。同时,同学们自身条件也是一样: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个嘴巴。但是每个人汲取知识的水平却有天壤之别,就是因为有的人专心听讲,面对老师的提问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的人昏昏欲睡;有的开小差,左看右看,甚至在课桌里“翻江倒海”,这样的行为其实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就偏离了前进的方向。正如法国伟大的文学家卢梭所说:“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学弈》这一课告诉我们,学习成功不在于头脑有多聪明,而在于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态度是成功的源泉,没有良好的态度,就难以实现我们的目标。三国时候的诸葛亮谈到“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要求我们凡事都要抱着专心致志的态度。
哲理二:人应该积极向自己所期待的目标进发,不要盲目跟从。故事当中的后者,只喜欢射箭而不喜欢下棋,射箭才是他想要学的东西,他可能是被迫学下棋,所以他的兴趣不在下棋这里。俗话说,人各有志,做什么事情是不可勉强的,人应尽其才,物应尽其用。如果让这位同学去学射箭,有可能实现“百步穿杨”的目标,这就是韩愈提及的“术业有专攻”的原因。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要对学习的东西感兴趣,才能让目标实现得更好一点。就像我们有的同学选择第二课堂课程,有的人随波逐流,明明自己更喜欢画画而不善于打篮球,却跟着好友去打篮球,这样,篮球打不好,画画也耽搁了,不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吗?所以,学习应该朝着我们期待的目标进发,才能达成目标。但是,有的同学可能会误解,我不喜欢学习,所以,我可以不听教师讲课,只能去打篮球。这是不行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先学好我们的基础知识。正如第一个学生,因为他基础知识好,才能听懂弈秋的讲解。所以我们追求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两小儿辩日》是《列子·汤问》中的一篇短文,列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庄子一样,很喜欢举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他所述说的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按照文本理解起来比《学弈》更为通俗易懂,但背后的故事意蕴仿佛稍微深一层。故事是按照问答来贯穿全文,两个小孩围绕太阳究竟是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这个问题来开展论辩。按照古人的生活常识,第一个小孩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意思是说太阳刚刚升起时显得大,所以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变小”,所以离人就远一些;但另一个小儿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因为早上的时候感觉冷一点所以远,中午热一点所以近。按照常理来讲,似乎两者的观点都有道理,谁对谁错呢?其实都不对,要解决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天文、光学、热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远非我们这个阶段的自然科学知识所能解释,更不用说2000多年前的孔子了,所以“孔子不能决也”。笔者并非想探讨天文、地理、物理的知识,而是分析其中带来的哲理思考。
哲理一:时刻保持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的学习态度。作为2000年前科技尚且不发达的年代,两个小儿居然有这样的科学思考,是难能可贵的。两个人对太阳什么时候更近的讲法也颇有自己的见解,第一个小孩用外观大小相比,带有直观性,似乎是有理的。第二个小孩比较了人对太阳在不同时间冷和热的感受,似乎也是有理的。可见,他们独立思考、勤于思考,两人的答案都善于从生活的现象和原理出发,富有想象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迷信权威。其实,根据太阳的大小或气温的冷热来判断日地距离远近,是不科学的。但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思考角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答案,这就告诫我们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都是正确的。
哲理二: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求学精神。孔子曾经有一句话对我们来讲非常适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一种智慧。同学们,当今社会知识如此发达,但是即使如此,知识还是无止境的,所以学习亦无止境。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圣人也并非无所不能、无所不知。面对小儿的提问和嘲笑,孔子都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这难道不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吗?我们要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求学精神,才能让我们在将来的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战国时期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这两则文言文寓言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学弈》教会我们专心致志,有的放矢;《两小儿辩日》教会我们多动脑筋,独立思考。在我们当今的这个社会,这种学习态度、思考方式更能让我们在将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我们才能更有能力、更有信心在这个社会立足,发展自己,成为夜空中最闪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