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惠娟
高考语文作为面向全国考生的选拔性考试,为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的功能和积极的导向作用,试题命制始终体现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而“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主要在古代诗歌、现代文阅读中落实考查。本文基于2019—2022 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审美鉴赏类主观题的分析,探索了试题落实审美素养考查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运用“四联四定”关联式思维框架的解题策略,为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提供一定的思路。
近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审美鉴赏类主观题主要呈现出审美对象多样化、题干表述陌生化、考点呈现隐晦化、试题设置情景化等命题特点。
从上表所列可以发现,全国卷鉴赏类主观题所选择的审美对象丰富多变,旨在从多角度检测考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
近年审美鉴赏类主观题在设置题干时常引入一些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的文学概念、时政热词等。如2022 年新高考全国I 卷第9 题“文学效果”;2021 新高考全国I 卷第8 题“讲述方法”;2020 年高考全国I卷第9 题“海明威的‘冰山’理论”;2019 年高考全国I 卷第8 题“中国的脊梁”等,这些题干均引入了学生比较陌生的概念。
其实这些考题的依据在文本,而题目却在文外。这种熟悉而又陌生的题干表述着实让许多考生望而生畏。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清楚语文学习中涉及的文学概念,熟练掌握常见的文学手法,并能实现迁移转化。
表一:2019—2022 年全国卷审美鉴赏类主观题审美对象分类列表
续表:
在考题设问形式上,也呈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这也增加了学生审题的难度。近年高考的设题呈现出隐晦化趋势。
表2 左列直接呈现考点的题目,考生看了题干表述后能迅速明确所考查的是“小说人物形象概括”“思想感情”“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考点。而右列的题目中,如2021 新高考全国Ⅰ卷《石门阵》第8 题“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题干不直接问分析文本的情节手法,而是以旁敲侧击的形式考查,需要考生对“反复手法”“讲述方式”等题干关键词多作一层思考,才能明确其考查的是“小说的情节手法”这个考点。
表2:2019—2022 年全国卷审美鉴赏类主观题考点呈现形式对比举隅
续表:
由此可见,近年来全国卷在形式上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设题方式,而是注重对学生鉴赏能力的考查。这种设问形式隐晦化的特点,主要是出于破解模式化、套路化备考而考虑的,凸显了对考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
情境化考查在审美鉴赏类主观题中出现的频率逐步增加,且情境化趋向不仅体现在试题文本的呈现上,还体现在设题形式上。如2019 年全国I 卷小说《理水》,第8 题在设问时,给出了鲁迅的一句名言,设计了一个审美体验的情境,不仅明确了答题的指向,还暗示了小说主旨。考生解题过程中寻找手法时,只能寻找塑造这些中国脊梁式人物的手法。同时,题干没有直接提问“如何塑造大禹”,看似增加了回答问题的难度,实际上降低了对文本理解的难度。通过鲁迅的名言,可以推测文本中对大禹及其随从是高度肯定的,从而帮助考生推断小说主旨。又如2021 新高考适应性模拟(八省联考)散文《国文教员》第9 题在设问时,设定了一个写主题文学评论的情景任务,设题情境“新世说”突出“新”,又设定了一个指向性任务——“称得上‘世说’的《国文教员》的‘新’在哪里?”
在考查形式上,这些审美鉴赏类主观题的设题形式与全卷设题的方向一致——以真实、典型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任务,考查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凸显了对考生高阶阅读能力和综合阅读素养的评估检测。
从教育心理学可知,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复杂的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来说,可以将这些因素分为两大类,即问题本身和解题者的个人因素。问题本身的因素包括问题的结构、问题的障碍设置、问题原型、问题的呈现形式等等。上述对审美鉴赏类主观题的命题趋势就是问题本身的因素。而考生个人因素包括知识基础、思维策略、元认知、情绪动机等。这些主观因素中,考生的元认知、情绪动机这些非智力因素也很关键。但在高三备考复习阶段,最重要的,当数思维策略这一因素。面对高考语文审美鉴赏类主观题灵活多变的考查方式和特点,教师应帮助考生建立关联式答题思维框架,帮助学生提高解答效率和得分率。
图1:审美鉴赏类主观题关联式解答思维框架
上图呈现了学生在应对审美鉴赏类主观题时从“审题”到“解题”再到“表述”的解答思维过程。其中审题“四定”中的“定性”,就是根据题干关键词确定审美鉴赏的对象是考查形象美、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还是情感美,不同对象解题角度有所不同;“定向”就是根据题干确定审美鉴赏指向是分析、概括还是鉴赏、探究,不同的指向解题思路有所不同;“定位”就是题干中限定的范围确定解题操作区间是整体还是局部;“定量”就是根据分值和题干的条件确定答题要点的数量。当然在实际审题过程中确定以上四个方面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因为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如陌生化表述等审题障碍和一些隐含的要求,需要我们更细致认真才能落实“四定”。
新课标指出:“考试、测评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并把语文活动情境明确分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三种。审美鉴赏类主观题情景设置的方式灵活多样,有通过概念切入所设置的情境,有通过读者参与角色模拟所设置的情境,有从整本书角度切入的个人阅读体验情境等,考生解题过程中“关联情景”的思维能力直接影响答题的质量。
当前审美鉴赏主观题尽管在题干表述和考点呈现中趋向陌生化、隐晦化,旨在强化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关联教材的意识,学生要有意识地将题目中或直接或隐晦的暗示、或熟悉或陌生的概念、考点、知识点等都跟教材建立对接关联。
“反套路”“注重能力考查”“符合时代旋律”是当前高考命题的三大主要特点,这三大特点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高考为国选材的要求。针对“符合时代旋律”这一特点,我们要培养学生通过关联时代社会、日常生活等推断出题意图,从而理解文本主题。
2021 新高考全国I 卷:《石门阵》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 分)
图2:审美鉴赏类主观题“四联”解题思维示例
综观近年高考语文试题,审美鉴赏主观题呈现出重点考查、综合考查、情境化设题等特点,借新颖、灵活的试题发挥语文学科促进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培育健康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育人功能。有鉴于此,备考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万变不离其宗”——以教材为宗,以考点为宗,以文本理解为宗,指导学生学会抓根本,找规律,强关联。这样,学生在解答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