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萍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审计局,山东 博兴 256500)
近年来,我国利用货币监管模式对金融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目前,资本市场流动性差、风险高,导致融资渠道受阻,银行贷款业务范围缩小,导致大多数企业经济发展受阻,缺少项目启动资金。以维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国企为例,企业需要具备预判经济风险能力。企业应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确保自身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保证资本金足额,保证债务融资和资本融资匹配、平衡。需要学会利用现代化思想方案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使用、管理,要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及时对内部资源进行完善和优化,保障企业效能达到最大。
财政专项资金是由国家政府部门根据行政区域情况和财政政策,分配给行政事业单位或企业的专项资金,这些资金在企业中具有特殊用途,起到推动和引导企业发展的作用。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不断革新,财政用途出现多方面发展且支出不断增加,财政专项资金也随之增加。在财政支出过程中,财政专项资金占比较大,应用范围更广泛,它具有特殊性、来源特定等特点,企业能否正常使用资金,直接关系着财政政策实施,也就这意味着能否将财政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财政专项资金,顾名思义,该项资金的用途具有专门性、特殊性。从资金范畴上看,它属于财政支出管理部分,具体分为两类:专项拨款和专项借款,而专项拨款又可分为两方面,即体制补助和结算补助。随着财政专项资金支出逐年递增,多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科学技术研究上,还有部分分配给具有发展潜能的企业当中,推动企业经济、科研发展,基本用在于保障民生和国家基础研究上,促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企业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资金来维持,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近年来,国家科技、经济飞速发展,国企规模不断拓展。资金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资金管理上企业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只有确保资金不出现问题,才能够保证企业发展、运营质量。而且需要拓展资金来源,确保资本金投入,通过上述方法可以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减少投入成本。另外,要降低运营成本,将资金量入化出,可以推动企业经营活动开展。这就要求企业相关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定期进行账面核对,并对日常流通环节做出合理分析,要求相关人员掌握资金支出情况。企业若想平稳发展,需要具有稳定的融资方案和融资来源,企业管理人员要分析金融市场行情,了解金融产品性质,不断优化财务管理体系,有效降低财务成本,在低风险的情况下有效获取资金收益。
目前企业基础管理涉及领域广泛,工作内容综合性强,主要项目实施、生产生活、质量安全、财务管理、党建管理等,这些领域的日常工作内容相互独立,但资金链将其相互联合,各个工作领域、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监督,能够避免公司内部业务出现边界化、独立性以及排他性,防止企业内部出现腐败行为,对业务带来一定风险。国家当前处于经济新常态下,企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又要面临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由于互联网技术发展,企业开始进行自我创新,整体业务朝着多元化发展,在一些新领域发展过程中存在技术、经验不足问题,在风险评估方面和应急措施掌握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出现金融风险,使企业财务管理整体出现漏洞。企业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现状制定科学管理方案,促进企业管理工作发展,在企业资金管理方面需要选择高效管理措施。加强资金管理能够保障企业内部管理健康、透明、稳定发展,为企业总体发展提供动力。
首先,专项资金审批流程比较复杂,政府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实际发展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对科研技术领域、重点扶持企业进行监管,并进行层层筛选,在整体评估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扶持对象符合近期发展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确定对象后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计划,确保分配资金能够做到专款专用,使用支出合理,当项目结束产生结余时需要如数返还。
其次,由于不同企业管理者理念不同,对于专项资金认知存在差异,所以相关部门对于资金申请和使用提出新的要求,在提交报告过程中,需要严格说明该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和设立原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按照预算方案自主支配,相关人员需要严格落实支出情况。
最后,企业申请资金获得审批后,需要细化责任,将项目专项资金的用途落实到企业具体部门和个人,要让责任人明确自身职责,企业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定期查阅使用情况,监督使用者工作内容。
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帮助企业认知未来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在工程或者科研项目正常实施前,需要高效计算,资金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协调,给予工程管理人员足够的心理准备,对专项资金用途更加明确。预算管理属于会计管理范围,在企业正常资金使用范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预算能够帮助企业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让资金利用更加高效、合理。目前,国内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比例不断增长,各地区财政主管部门对于专项资金申请管理,要求申报企业必须提供详细科学合理的预算评估方案,由于大多数申请资金企业涉猎多领域,主体申请情况较为复杂,企业在制定预算方案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通过大量的参考文献分析比对,国内部分公司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意识薄弱,不重视日常管理工作,缺乏管理意识,整体行为过于片面、敷衍。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少主动性,他们对于财务专项资金认识不够全面,很难深入掌握管理理念,仅能够完成日常支付任务和审核任务等事务工作,多数管理人员不够了解企业体制内的技术、产品,不能理解工程、技术等业务资金需求,处理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经验不足,导致内容空洞,对于资金管理缺乏深度认知,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缺乏规范性。这就体现出企业对于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制度上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也说明管理人员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意识薄弱。
企业在申请财政专项资金时,需要全面分析项目预期情况,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申请过程中,需要遵循项目申请书中所申请的目标,根据项目目标的必要性、关联性以及企业内部资产的共享性等特征明确资金的用途,并且制定资金支出明细,部分企业在实际应用中,不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资金使用具有随意性。根据大数据调查分析,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仍然有公司未建立单独账户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管理,致使整体使用账目混乱,监管人员很难单独核算,专项资金时常与其他资金混在一起,很难明确划分。这严重说明了相关管理者对于专款专用意识认知不足,他们片面的认为只要是公司账户上的资金就可以投入到企业日常建设中。由于管理人员的疏忽,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中出现资金挪用问题,根据多数企业管理人员反馈,发现此类资金多被用于补贴员工福利或者其他项目。这种挪用情况导致国家公共财产被占用,整体使用效率降低,方向性变差。在项目完成后,给结算和上缴环节带来了严重干扰,监管人员很难对账目进行细分。
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学研究领域拓宽,财政专项资金支出不断增加,财政管理部门针对相关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制定了财务审计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办法。但在实际应用当中,对于企业监管和政策落实依旧存在问题,导致这些方法无法在实际监测中使用。目前,对于项目资金挪用的管控力度进行明确要求,账户上的资金必须在项目完工或科研结题后,对剩余资金进行结算并上缴,如果需要暂时挪用项目资金,必须向相关财政部门进行报备,获得审批后,才能使用。当前政府财务主管部门重点工作侧重于审批和拨款环节,在最终结算过程不予以重视,他们仅关注如何支出、支出多少的问题,并没有严肃考虑完工后应该结余多少,上缴多少,所以,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对于按年、按季结算必须要落到实处。
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财政专项资金宏观政策更倾向预期计划和拨付方式,相关管理部门目前还没有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界定,相关部委和主管部门的体系制度存在一定差异性,导致在专项资金的认知上出现差异,企业管理人员自身法律理论意识薄弱,导致资金规划和预案不全面。另外,在实际资金应用时,出现编制预算与预期执行方案存在不一致现象,部分企业存在违规使用现象,导致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减低,加剧了国家公共资源负担。
企业在申请财政专项资金过程中需要制定严格的预算方案,优质的预算预案能够帮助企业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掌控成本,有条理、有计划的实施项目工程。在项目申请前,财政管理人员需要与项目主管协商,项目管理部门需要提出详尽的项目专项资金使用目标,具体包括预期项目成本投入量,具体使用途径和使用环节。另外,还需要提供项目资金配置和使用,管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专项资金申请标准对项目范围进行把控,确保专项资金申请符合应用范围。管理人员需要结合专项资金申请相关政策和工程实际需求综合考量,利用科学论证,对专项资金进行统一管控。项目实施要讲求科学,确保实际应用的可行性,符合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企业需要加强预算编制,并且落实控制制度,明确专项资金管理流程。对不同项目的资金支出,需要分开管理、记录,各级部门需要明确签审权限,要将职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个人,保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避免出现风险问题。
政府财政管理部门收到企业上报的项目申请及相关文件后,需要根据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进行严格审核,当材料出现漏洞或不清晰条款时,需要及时与企业联系,尽快排除问题所在,对于不符合条文规定或虚假上报的材料应该立即驳回,拒绝拨款。经财政部门审查合格后,财政部门需要与企业方在拨款前进行双方责任明细,并且签署《专项资金管理责任书》,必须要求企业按照项目申报书对专项资金进行定向使用,企业方需要定期匹配自筹资金,确保项目资金能够取得预期预算,保证工程项目能够达到预期规划。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及法律总要求实施,项目企业需要按照以下标准完成财务制定、资金管理和财务核算:
首先,企业方必须遵守国家相关财经法律,实行财务管理制度,制定财务准则,企业内部需要建立控制机制为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提供保障,对于专项资金的收入、管理、支出必须有明确管理方案和制度,在资金流通过程中必须要保留凭证,例如收据、流水单号等。当企业收到专项资金后,财务部门应该根据会计准则和相关条例,正常处理账务。
其次,在专项项目管理过程中,需要设立专门的会计科目,财务部门需要对专项资金进行单独记录、管理,建立单独账目和备查本。针对自主研发项目企业来讲,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可以有两种方式选择,即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会计制度管理过程中需要设置“专项应付款”来核算科研经费;在会计准则中需要设置“递延收益”进行账目核算。项目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所谓的直接使用方式为项目研发过程中直接支出的费用,其中包括材料费、设备费、劳动力费用等。
最后,企业在资金分配上必须做到专款专用,在使用过程中不允许出现做虚假账目、截留、挪用等情况。企业需要利用单独账目来保管专项资金,明确收支记录。企业需要定期对账户结余与专项资金核算科目进行核对。资金流向需要各个审批部门签字确认,相关人员不允许出现虚构支出费用,更不能对专项资金进行挪用。
在财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上,政府部门需要定期对企业账目进行核查,目的在于保障专项资金使用未出现漏洞,未超出预算,绩效考评应该与预算方案相联系,制定激励和约束机制,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未来资金项目审核的重要依据,主管部门需要根据不同项目类型制定不同申报方案,考评方式存在差异。以科学研究类项目为例,在考核过程中,不仅需要考察其可行性、合理性,还需要考虑未来阶段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效益等问题。通过绩效考评能够确保专项资金具有积极效果,保证企业资金使用过程的合理性,能够增加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在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管过程中,讲求全员参与,对财务人员进行全面监管,确保不出现任何纰漏。企业应该加强财政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为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避免财政管理方面出现贪污、挪用、私用等问题。要将财政管理责任进行细分,出现问题时,能够精准定位,查明原因。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对资金支出进行统筹、规划,明确资金流向,财务人员管理应该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监管要求管理,相关人员必须跟踪项目,了解项目进度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申请或调整相关支出。
加强财务管理是确保项目正常实施的关键,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区域环境的不同,导致对于资金管理的关注点存在差异,具体衡量标准应与实际情况结合考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资金运转正常,确保企业有利润产生,要根据情况合理降低成本,及时适应当前经济环境,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还需要对专项资金的支出流入进行明确的数据记录,在使用前需要制定预算方案,对相关记录账目进行核查检验,避免财务出现漏洞,这样才能保证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促进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