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燕
(浙江省温州市多尔美鞋业有限公司,浙江 温州 325100)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制造业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民营制造企业经营绩效持续降低。新形势、新格局下,民营制造企业要想稳定发展,提高经营绩效,要认真分析经营绩效影响因素,找出绩效管理中的不足。因此,民营制造企业应结合经营绩效管理原则,完善经营绩效管理机制,优化绩效指标体系,为经营绩效的提升创造条件。
企业经营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业绩[1]。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有:运营能力、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营业收入增长率、现金流量比率等。经营绩效可充分体现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因此,利用经营绩效企业能快速了解自身价格策略、产品策略、资产结构是否存在问题,是否实现预期经济效益目标。
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有:财务因素、政策因素、社会因素三大要素。财务因素是指,企业的资产状况、负债状况、盈利状况。其中资产状况决定着企业生产规模、运营方式、发展潜力,自然影响经营绩效。负债状况关系到债务结构、偿债能力、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着企业发展经营状况。而盈利状况则反映着经营能力、运营能力、收入水平,关系到经营绩效的好坏。若从政策因素角度来看,国家税收政策、行业引导政策、金融政策都会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影响。以金融政策为例,很多企业都需要通过融资和贷款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金融政策变动将影响企业资金链、发展潜力。如金融政策收紧,信用贷款获取难度增大,企业无法及时获得资金,就可能诱发金融风险、资金风险,影响企业资金链的稳定。若从社会因素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客户满意度、市场供求、员工数量等因素。客户满意度越高,重复购买率越高,且客户意见可为产品改进提供依据。市场需求决定着企业潜力,供大于求,市场竞争力压力大,企业业绩压力大,供小于求,产品销量不愁,更容易实现营业收入目标,自然经营绩效好。员工数量则体现着企业是否能够吸引到职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越稳定,经营绩效越稳定。
(1)融入企业战略管理
经营绩效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的推进有很大帮助。将经营绩效与企业战略规划有机融合,把战略目标作为经营绩效评价的起点,可帮助各部门明确工作任务,使企业战略管理具体化,保障企业战略规划的有序落实,使企业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
(2)注重反映利益相关方诉求
企业经营过程中会涉及诸多的利益相关方,尤其是集团企业拥有众多股东和分支单位。利益相关方是企业价值链的构成要素之一,对企业经营管理有较大影响,广义上是指能够影响企业决策和行为的个人、团体、组织,如股东、供应商、员工等。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经营绩效管理开始将视野投向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开始注重反映利益相关方的要求。例如,一些投资者要了解企业绩效状况,经营绩效评价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欲望。
(3)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
传统经营绩效大多以结果为导向,重视的是结果评价,评价结果不全面,不能有效预测企业未来业绩。新经济环境下,市场环境变幻莫测,企业需要承受来自多个方面的风险,要求企业管理者更加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经营过程、经营状态,以便于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这就要求经营绩效评价可以反映企业的综合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过程评价,开始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从中寻找绩效动因,预测未来发展。
(4)注重无形资产评价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影响企业利润结构的关键因素已发生实质性变化,逐步从实体资产为主,向实体资产和无形资产并重的方向发展,企业无形资产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例如,制造企业的生产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商誉、合作伙伴都已成为企业宝贵的财富。因此,经营绩效将不再局限于财务指标和实体资产,将越来越注重对无形资产的评价,非财务指标的重要将逐步凸显,这是现代企业经营绩效管理的必然选择。
(1)杜邦分析法理论
杜邦分析法,最早是在1919年,由美国杜邦公司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乘积[3]。该方法是利用投资报酬率和权益乘数,揭示财务杠杆作用,并对影响财务杠杆作用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经营管理提供导向。这种评价模式下,财务比率分析层次清晰,便于企业的管理者和投资者了解真实的经营状况。
(2)经济增加值理论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治理机制越发成熟,绩效管理中单一的利润指标逐渐无法满足管理需求,其局限性愈发明显,已无法全面反映企业价值。为优化绩效指标体系,美国思腾思特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值理论。该模式下的经营绩效,关注的是资本收益与资产成本之间的差额,考虑到了所有资产成本,经营绩效可更加准确的反映企业真实利润,保护了股东利益,增加了股东财富,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平衡计分卡理论
平衡计分卡理论最早是在1990年,由美国诺顿研究所提出,后由罗伯特·卡普拉和大卫·诺顿完善[4]。传统的经营绩效指标单一,以财务指标为主,局限性大。而平衡计分卡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融合,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绩效评价,可有效弥补指标单一的问题,使企业管理者找到推动未来业绩的关键要素,帮助企业找到提升经营绩效的方向。
(1)全面性原则
影响制造企业经营绩效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企业因素,也有市场环境因素,仅凭借财务指标,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绩效[5]。从各类绩效评价理论中不难看出,各大理论在完善的过程中,都在尝试克服指标单一,对经济效率过度依赖的问题。因此,为避免指标过于单一,导致经营绩效不准确,制造企业经营绩效管理要遵循全面性原则,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融合,构建全面反映企业经营过程和经营行为的指标体系。
(2)可计量原则
民营制造企业在经营绩效评价中,要遵循可计量性原则,设置可量化的绩效指标。量化的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指标执行效率更高,评价结果更直观。因此,民营制造企业所设的指标本身就应该有数值,有明确的评分标准,从而为后续实证分析提供支撑。
(3)适应性原则
不同企业所处市场环境不同,实际情况不同,不能完全照搬其他企业成功经验和模式。若绩效评价指标脱离企业实际,评价结果就无法反映真实的情况。经营绩效评价要遵循适用性原则,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适用性的指标体系。民营制造企业构建的指标体系,要考虑到制造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特点,确保选取的指标能反映出制造企业的经营状况。
(4)引导性原则
民营制造企业经营绩效管理要遵循引导性原则,所设的绩效目标不仅要反映当期经营绩效,还要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从而为经营管理和管理决策提供辅助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很多民营制造企业对经费控制不重视,销售成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逐渐增长,净利润却没有增长,利润结构严重失衡。例如,某企业销售费用2020年相较2019年,增长近8倍左右,而企业整体营业利润率却降低9倍,利润主要来自投资收益,只能依靠投资收益填补亏损,费用控制不足直接影响了利润总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压缩成本,保持合理成本结构,才能获得最大效益,开源节流已成为企业塑造成本优势,提高经营绩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资产运营、资产周转率是经营绩效评价的重要财务指标。因此,资产利用情况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好与坏,关系到企业资产的增值与保值。然而,很多民营制造企业资产未得到充分利用,未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对资产经营管理作出调整。例如,某制造企业为调整业务,进行了资产重组,但资产重组后却没有结合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化,调整资产配置,导致诸多业务受到影响,造成利润整体下降,诱发了诸多问题,包括合作方停止合作、投资方撤资等。
资产结构影响企业偿债能力,而偿债能力、现金流量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绩效,影响着企业资金状况。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一部分制造企业经营绩效持续下降的原因就是资产结构不合理,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导致经济效益较低,偿债能力薄弱,举债能力较差。例如,有些企业的流动负债非常低,主权资本较高,资产结构不合理。而债务资本少,举债能力受限,导致企业难以获得财务杠杆效益。
民营制造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涉及到生产活动、投资活动、管理活动,绩效评价的要素多、内容复杂,具有较强专业性,对相关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有较高要求,需要相关管理人员懂财务、懂业务、懂经营、懂生产,可基于企业生产状况,准确识别经营绩效动因,找到绩效评价要素。但多数民营制造企业没有专业绩效管理人才,绩效管理工作简单交由财务部门负责。而财务部门的工作重心不在于此,这导致绩效评价过程不严谨,结果不权威,无法为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所选指标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才具有导向性作用,能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支持。因此,在企业经营绩效管理中,经营绩效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经营绩效评价的最终结果。若企业绩效指标的选取不合理,指标实现的难度较大,不具有可行性,不仅无法提供真实的绩效评价结果,甚至会对经营决策造成误导。然而,很大一部分民营制造企业经营绩效指标的选取局限于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的作用,指标过于狭窄、单一,造成经营绩效指标体系不全面、不完整。
民营制造企业要想提高经营业绩,提升经济效益,就要加强费用的管理控制,保持合理的成本结构,从而通过减少非刚性支出,拓展利润操作的空间。为对各项费用进行有效控制,减少不合理支出,民营制造企业要树立预算管理意识,完成预算管理机制,建立目标成本责任制。成本预算编制阶段,要组织各部门召开工作会议,提前汇总预算需求,确定刚性需求结构,剔除非刚性需求,从而提高预算编制质量。而且为了保障成本预算编制的合理性,要尽可能落实“零基预算法”。预算执行阶段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进行监督、考核,定期检查已批准预算实施情况,检查预算执行成果,从根源上规范各项费用的开支。
资产是制造企业维持生产的物质基础,关系到经营绩效的好坏,充分利用资产,企业才能保持良好的经营状态,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民营制造企业要优化资产配置,使企业的各项资产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价值。企业可根据内外部的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资产经营管理的策略,避免资产的闲置、浪费。尤其重大资产重组后,要根据市场动向、行业动态、竞争环境、国家政策等情况,对资产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从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例如,流动资产管理中,要做好流动资金需求量分析,合理安排流动资产比重,监控流动资金利用率,从而提高流动资产周转效率。
资产结构存在问题会导致资产流失,影响资产的利用,降低企业经营绩效。因此,民营制造企业要合理优化资产结构,从而强化企业的借债能力,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效益。如企业债务资本较少,难以形成资本优势,企业价值增长受限,就可以适当提高长期债务资本比重,通过比较资本成本法优化资本结构,充分利用长期债务资本成本小于主权资本成本的优势,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绩效。但提高长期债务资本时,要考虑到相关利益方的诉求,避免长期债务资本太多,影响股东利益,影响企业内部稳定。此外,增加长期债务资本的前提是经营状态良好,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具备稳定偿债能力,可抵御债务风险。
要想提高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专业性,为经营绩效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民营制造企业要优化人才结构,构建专业的经营绩效管理队伍,从而确保经营绩效评价结果具有参考价值,为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具体来讲,民营制造企业要根据经营绩效管理工作的需求,组建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绩效管理基础资料的收集、绩效考核任务的下达、组织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工作小组可设组长1名,副组长2名,组员若干。组长要求有绩效管理实践经验,了解企业内部经营状态,可准确识别绩效评价要素。另外,为了确保评价结果的权威性,避免绩效评价受到操控,组长要设置任期限制,任期界满要从新组织组内选举。
为了发挥经营绩效评价功能,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民营制造企业要保障绩效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具体来讲,指标体系设计中,要考虑到企业的战略规划,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作为绩效评价的起点,将绩效评价覆盖到所有经济业务中。尤其是指标目标的设置,要考虑到企业实际情况,结合经营状况,避免脱离现实,导致指标不具操作性,要为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目标,设计针对性的指标。例如,采购绩效评价中,要考虑应付账款周转率、资金占用率、库存闲置率。除此之外,民营制造企业还要加强对经营绩效评价结果的利用,要做好评价结果分析工作,找出经营绩效降低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导致民营制造企业经营绩效持续下降的原因是:费用控制不足,资产利用不充分,资产结构不合理,绩效管理不专业,绩效指标不科学等。因此,为进一步改善经营绩效现状,民营制造企业应加强费用管理控制,科学配置和利用资产,合理优化资产结构,构建专业经营绩效管理队伍,提高绩效指标体系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