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沙冲突看以色列国防军的情报作战一体化发展

2022-12-28 14:29:03石润峰李景龙
情报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以色列国防军哈马斯加沙

石润峰 李景龙

(信息工程大学 洛阳 471003)

0 引 言

2021年5月,以色列与哈马斯在加沙地带再次爆发冲突,此次冲突是自2005年以色列撤出加沙以来巴以爆发的第四次大规模军事冲突,与前三次相比,以色列国防军此次军事行动的一大亮点是情报与作战的高度融合,能做到对关键目标快速发现、即时锁定、精确打击,打击周期缩短至前所未有的程度。

1 前三次加沙冲突中以色列情报工作的经验教训

此次冲突之前,以色列与哈马斯在加沙地区爆发过三场大规模军事冲突,以色列国防军为了打击哈马斯分别发起了如下三场军事行动:2008年的“铸铅”行动、2012年的“防务支柱”行动、2014年的“护刃”行动。在这三次军事行动中,空中精确打击与城市作战是主要样式,二者均对情报支援工作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求情报兼具时效性和准确性,并能够充分共享,及时传递给负责打击的单位。总体来看,以色列国防军从这三次冲突中获得了许多情报方面的经验教训,具体看来有如下几点:

a.无人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三次军事行动中,以色列无人平台尤其是无人机在搜索定位、战场侦察及毁伤评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铸铅”行动前,以色列运用“苍鹭”和“赫尔墨斯”远程无人机及“云雀”和“陨石”近程无人机对加沙地带进行全天候目标监视与战场侦察[1],帮助以色列国防军在战前建立了关于哈马斯关键目标的“马赛克”情报数据库。“防务支柱”行动空中打击目标的确定过程中无人机的部署使用有增无减,据说每个加沙地带的小孩都会画无人机的样子,因为这些无人机对他们来说就像鸟儿一样常见[2]。“护刃”行动中国防军在加沙拥有更多无人机系统,共有19队战术无人机分布在战场各处,每个任务都可得到2~3个无人机系统的支援[2],营级指挥官可随时访问无人机所获取的情报,从而发现肉眼无法看到的目标。无人系统可全天候工作,且能减少人员的前沿部署进而降低伤亡和被俘风险,以色列在加沙地区拥有绝对制空权使得无人机的部署更加安全,这些因素都使得以色列更加重视无人机在战场上的运用。

b.情报搜集平台饱和部署会面临空域冲突和信息过载。加沙地带面积约为360平方公里,略大于华盛顿特区的两倍,面积较为狭小,且数十年来以色列一直在这一地区从事情报活动,进行情报力量建设,这就使得各类情报、监视、侦察系统能够在该地区饱和部署,这反而会暴露出问题。“护刃”行动期间,一位无人机系统操作员指出,以色列在这一地区面临的问题不是平台不足,而是因平台过多导致的空域冲突。过多的搜集平台也导致信息过载,因此,以色列在未来冲突中应着重考虑大量不同平台的协调部署及信息处理问题。

c.应兼顾情报的数量与质量。随着情报搜集平台数量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以军在三次行动中所获得的情报数量越来越多,但总体上看,情报质量的提升与数量的增加并不完全同步。“护刃”行动中的情报质量得到了作战人员褒贬不一的评价。对情报质量的质疑聚焦于如下三点:首先,情报没能为地道战提供足够支援,情报部门不仅没能准确判明哈马斯建设的庞大地道网,也未能为作战人员标明地道的具体位置;其次,情报部门未能明确预判哈马斯的抵抗能力与决心;最后,情报人员未能准确理解哈马斯内部的组织决策方式。实现情报作战一体化需要兼顾情报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但不可能存在绝对准确的情报,一位“护刃”行动中的国防军军官称,此次行动情报的准确性最多有70%,但已经远好于“铸铅”行动,称这样的准确度已经“可以过关了”[2]。以色列强大的情报搜集力量可确保获取足够多的情报,未来其重点是提升情报的质量,使所获情报足够快、足够准。

d.情报共享应尽可能下放以增强作战部队的态势感知能力。实现情报作战一体化需要让不同作战单位共享情报,以色列在三次行动中不断提升打击能力的一大经验便是加强情报共享。“铸铅”行动期间,旅级指挥官和情报军官必须去南方司令部查看“大地图”来获悉敌我部队位置,而到了“护刃”行动时,情报共享被下推至旅级,军事情报军官的数量增加了25%,旅级情报部门还增加了来自8 200信号情报部队的一名军官和一名人力情报军官[2],指挥官可以随时看到无人机的实时画面,并通过按按钮直接查看所需地图,整个作战部队的态势感知能力大幅提高,显著缩短了打击周期。

e.应当兼顾目标情报的长期建设与即时获取。三次军事行动发起前以色列都进行了大量情报准备工作,在开展打击前已列出了详细的打击目标清单,这一做法在“铸铅”与“防务支柱”行动中十分有效,但在“护刃”行动中却暴露出了问题。该行动中,哈马斯的暴露程度已远小于前两次,最初的空中打击并不像之前那般有效,于是以色列空军在最初几天攻击完预先设定的目标后,又要忙于重新寻找、修正和攻击新目标,这些目标往往都是临时且转瞬即逝,这一过程本身需要时间,且为了减少附带损伤、避免舆论压力,重新确立目标又要受国防军审查,这样一来,整个打击周期便延长了。因此,国防军所得出的一大教训便是在确保目标长期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其确立临时目标的能力。

2 新世纪以色列加强情报作战一体化的建设举措

新世纪以来,以色列面临的主要威胁由阿拉伯国家变为边境地区的恐怖分子和其他敌对组织,以军遂行的战斗类型也由传统的正规军之间的作战转为低强度、不对称的冲突。在此背景下,以色列须提升情报部门和军队的反应速度,缩短由发现到消除威胁的周期。为此需要情报与作战力量更紧密地融合。因此,新世纪以色列国防军及情报部门均采取了具体措施来推动情报作战一体化。

2.1 2003年改革情报机构

自2003年,为应对新的威胁与冲突样式,以色列情报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旨在提升情报机构的行动效率以及与作战的融合程度,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a.改组摩萨德,让摩萨德向“一体化”和“多功能化”发展。过去,以色列特种部队和摩萨德分属不同指挥链,面对威胁,摩萨德在获取关键情报后需要先上报国防军,再由国防军调动特种部队等军事力量采取行动。这一指挥体制在面对恐怖分子这类非传统安全威胁时反应速度过慢,因此,此次改革旨在将摩萨德打造成一支能在全球快速反应的特种行动力量。为此,摩萨德放弃了大部分间谍职能,将主要海外站点转交给军事情报局,经过调整后按照区域和任务组成了不同战斗分队,成为一支集情报搜集与快速行动为一体的特种作战分队[3]。

b.强化辛贝特与国防军的合作。辛贝特与以色列国防军建立起常态化的情报合作机制,前者利用其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建立的情报网帮助空军和特种部队定位目标、区分目标优先次序,有时甚至推荐最佳作战方式。以色列空军和特种部队指挥官与辛贝特官员保持密切联系,建立起了常态化情报共享机制[3],通过加强二者合作,以色列从发现目标到开火击杀的时间大为缩短,情报与作战的结合更为紧密。

c.成立战场情报部队。为了更好地发挥以色列特种部队的作用,以色列决定将其最强的特种部队“总参侦察营”打造成一支战场情报部队。该部队将担负战场情报搜集任务,在战时深入前线和敌后搜集重要战略与战术情报,是国防军最重要的情报搜集特种部队。同时,该部队也是一支作战部队,会在以色列发生恐怖主义威胁时迅速采取行动。由此看来该部队是一支集情报与作战为一体的特种作战力量。以色列在此轮情报改革中还成立了多支情报作战一体的战场情报部队,为前线指挥官提供实时共享的情报,并随时准备遂行作战任务[3]。

2.2 建设数字化作战力量

以色列从2003年开始实施“数字化陆军”计划,旨在为陆军配备统一高效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实现各部队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情报的实时共享,利用作战通信网“将指挥控制、侦察监视、导航定位、火力打击和后勤保障联结成一个整体,使部队具有实时感知、高效协同、精确行动的能力”。这一计划针对的就是在加沙地带及边境地区的高精度城市作战。2008年,以色列陆军基本建成了战役、战术、单兵三个级别的系统,陆军各兵种形成了完整的作战网络,整个陆军部队的火力与灵活性大幅提升。接着,以色列将数字化力量建设由兵种上升至军种,开始在陆海空军与情报部门之间建立指挥控制一体化系统,使战区内的各种力量都联结成一个完整的网络[4]。2008年底的“铸铅”行动便体现出以色列数字化军队强大的战斗效能:情报力量及各军兵种之间实时共享战场信息,多处火力对目标协同打击,在极短时间内一举击溃了哈马斯。

2.3 完善定点清除技术

定点清除是对情报作战一体化的巨大考验,为了更准确高效地打击敌对组织的关键人物和设施,以色列也不断完善其定点清除技术。

一方面,全方位加强情报搜集、传递与分析能力。针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两大重点地区,以色列部署了空天地网全方位的情报搜集力量:太空部署侦察卫星对目标可能出现的地区定点侦察,空中部署有人和无人飞机巡航侦察,地面利用特种部队、特工和间谍搜集人力情报,同时还利用“黑鹰眼”手机监控网对目标的手机通话进行24小时监视。这些情报汇总至军事情报局研究处,由分析人员进行分析研判,最终确定目标位置和动向。锁定目标后,无人机将目标的视频和照片发送至帕尔玛希姆空军基地的无人机地面控制站,分析人员将其与目标数据库信息进行比对,对目标进行最后确认[5]。

另一方面,以色列成立了相关联合作战力量来提升打击效能。如2011年12月,以色列将情报与特战力量融合,组建了一支类似于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的组织,该组织名称为“深度部队”,下辖总参侦察营、空军“翠鸟”侦察队和海军第13突击队,直接向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负责,专门从事定点清除中的特种作战任务[5]。2020年以色列国防军开展的“新动量”军事改革将军事情报局、空军和地区司令部的人员抽调成立“目标挑选工作组”,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提高快速精确打击效能。

2.4 2020年进行“新动量”军事改革

为应对伊朗和恐怖主义两大威胁,2020年2月13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公布以色列国防军将开始推行“新动量”军事改革计划,该计划由参谋长科哈维制定,旨在“重新调整国家军事重点,充分利用以色列国防军在空中力量、情报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提升以军对敌人的质量优势,使以色列能在未来多线一体化战场中快速取胜”[6]。总体上看,这次改革的一大重点仍是推进以色列国防军情报作战一体化发展,加强不同力量的融合而非精简部队,提升情报部门在敌方领土定位目标的能力,并缩短“从传感器到射手”的周期。具体看来,此次改革在推动情报作战一体化方面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举措:

第一,增设协调机构。2014年 “护刃”行动暴露出以色列获取新打击目标能力的不足,因此为加强情报部门与军队融合,提升快速发现并定位目标的能力,此次改革计划成立一个新的“目标挑选工作组”,该小组人员由军事情报局、以色列空军和三个地区司令部中抽调组成,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迅速准确地获取军事目标。

第二,优化部队结构。以色列国防军虽有多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历史,在历次加沙冲突的军事行动中也在营级组建合成兵种部队作战,但这种组合方式只是临时的,以军保留了独立的步兵旅、炮兵旅和装甲旅,各兵种虽在战时相互协作,但在结构上均保持独立,出于实现规模经济的考虑,这些部队平时都进行单一兵种的集中训练。前总参谋长艾森科特认为这种组织形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和未来的城市作战,并提出应组建常设联合部队。现任参谋长科哈维在此次军事改革中便计划组建新的机动部队,该部队最大的特点便是联合,不仅包括步兵、炮兵、工兵等陆军各兵种部队,还包括空军和情报部门,属于常设单位,平时训练和建设也采取联合的方式,提升情报与作战的融合程度。

第三,采用新兴技术。国防军总参谋部计划利用人工智能与网络数字化技术构建一个强大的数字通信网络,使国防军各单位“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提高情报和信息共享速度,打造多域一体化数字战场”。以色列开发了一款名为the Waze of War的高科技战场管理系统,使战场上的各单位能够共享战场态势。情报人员也建立了人工智能技术平台,将其自主研发的“炼金术士”“福音”和“智慧深度”新程序应用其中,对庞大的战场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7]。在打击层面,改革还计划为反坦克导弹、精确制导弹药和无人机提供额外资源,以提升对敌精确毁伤能力。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将以军打造成了一个高效的扁平化网络,使传统战场转变为数字一体化战场,以军将能够在战场上构建对敌广阔的“杀伤网”,并通过“灵敏的反应速度、强大的机动能力以及压倒性的火力优势”掌握战场主动权。

2.5 组建“幽灵”多维部队

2019年初,总参谋长科哈维提出要建立一支能“在创纪录的时间内改变战场局势”的多维联合部队,该部队能够使用所有的传感器和火力系统,在陆海空天电网实现全域联合作战,利用情报和作战的高度融合,对敌快速反应并大幅缩短打击周期。该部队代号为“幽灵”,规模为营级,暂隶属于以色列国防军第98伞兵师,由该师指挥官芬克尔曼牵头组建。该部队组建被设定了如下几大目标:“设计应对地面威胁不断发展的先进概念,快速组织以满足参谋长设定的目标和时间表,先进有效的抗敌能力,简化作战方法,缩短打击流程以及基于准确实时情报进行作战。”[8]简言之,该部队的目标就在于集多能于一体,实现近乎实时的侦察打击。具体来看,该部队具有如下几大特点:

a.从力量编成上看,该部队打破了军兵种和机构间编制的限制,集各类作战与情报力量于一体,且作为常设性组织,各力量并非临时编组而是永久性合作。不同于单一独立的作战部队,该部队的力量不仅包括步兵、工兵、装甲部队、直升机、无人机、战斗机、机器人等国防军各类战斗力量,还将以色列各类情报力量囊括其中,军队可从情报机构的传感器中获取实时情报,用科哈维中将的话来说,就是“通过在空中、海上、陆地和情报部队之间创建一种共同的语言来进行改变,这将缩短打击流程并极大改变战场”[9]。情报机构与各军兵种不同能力部门不同于以往因某次行动临时组合或跨界合作,而是直接被置于同一编制下。该部队虽只是营级规模,但以色列方面声称其已具有师级能力。

b.从力量运用上看,该部队将在陆海空天电网全域作战,真正实现由传统的“杀伤链”发展为覆盖战场全域的“杀伤网”。“幽灵”部队融合了全域侦察与打击力量,分布于战场的各作战单元可通过高效的统一通信网络与先进的战场管理系统实现互通互联,可根据具体目标和任务需求对作战单元进行近乎实时地编组,根据需要快速匹配多域作战力量并摧毁目标。以色列军方表示,在战争中,“幽灵”部队将“专注于快速突袭和使用巨大火力,而传统步兵和预备役部队将留下来支持特种作战和执行防御任务”。

c.从指挥控制上看,“幽灵”部队采取扁平化、网络化的指挥控制结构,而非垂直领导结构。“任务式指挥”是以色列国防军的传统[10],指挥官仅为前线人员指明任务目标,而不规定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任务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线人员的主动性和随机应变能力。“幽灵”部队配备了全域武器系统及情报、监视与侦察力量,且这些力量高度融合于同一编制下,彼此间需联合行动时将无需指挥官层面的申请与协调,指挥官将重点关注目标的选择、优先级排序等战争艺术层面,具体战术细节将交由一线人员根据现实需要进行力量的实时编组。

3 “护墙”行动中的情报支援工作

可以说,以色列对哈马斯这次代号为“护墙”的打击行动是对新世纪以色列情报作战一体化建设成果的一次检验,实践证明,这次行动确实体现出以军在情报打击一体化上的巨大进步:打击周期大幅缩短,“幽灵”多维部队大显神威。前三次加沙冲突中的各类问题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以色列在保持其传统优势的同时,也运用了计算机机器学习等新兴能力,以色列军方甚至称“护墙”行动是“世界上第一场人工智能战争”。整个行动背后离不开强有力的情报支援。

3.1 情报支援的举措

以色列此次军事行动的情报支援工作最大的亮点便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传统情报搜集、处理、分析手段相结合,大幅提高了作战效能,适应了以军一直努力构建的全域一体化战场。

a.利用大数据在战前构建关键目标数据库。早在2018年,以色列国防军就开始致力于利用大数据技术帮助情报人员从众多信息源搜集的海量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国防军情报部队的研发部门代号为“紫色部队”[11],该部队集作战规划、战场分析、目标定位、提供打击建议和提供预警等职能于一体,利用大数据技术从情报部队搜集的数据中提取信息,在总参谋部、作战指挥官和士兵、辛贝特和摩萨德之间共享。之后几年,国防军发展出了一个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平台,将加沙地带敌对组织的所有关键情报都集中到统一的数据库中,以便在战时随时使用,生成目标清单。过去两年,以色列在加沙搜集的目标已达数千个。以军称在此次冲突中南方司令部和打击中心可同时对数百个目标进行实时聚焦观测[7],每天可对数千个目标实施攻击。

b.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即时目标,辅助决策指挥。国防军情报部队在此次行动中采用了其首创的“福音”“炼金术士”“智慧深度”等人工智能新程序。以色列打造的战场是全域联合的,以在战场各个维度对敌构建广阔的“杀伤网”。为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场,各单元的态势感知能力空前加强,传给决策者和指挥官的信息流空前增多,这便给指挥决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必须要依靠人工智能来辅助决策指挥,人类指挥官将专注于战争艺术层面的问题,繁琐的战术细节将交由机器和程序来完成。“福音”系统便可利用超级认知系统为军事情报部门生成高质量目标,并将目标传给空军进行打击,在11天的打击中,利用该系统生成的即时目标达到数百个。“炼金术士”系统可利用机器学习能力帮助指挥官选择最佳打击方式,并为战场上的以色列士兵提供预警,提醒他们注意敌人可能会发起的攻击[8]。以军称“护墙”行动主要“靠机器学习来收集哈马斯的目标并对其进行打击”,并称此次行动为“第一次人工智能战争”[7]。

c.大数据与卫星相结合,获取有关地道的准确情报。2014年“护刃”行动中以色列情报部门未能获取有关哈马斯地道准确完整的情报,致使其打击效果并不理想。而此次“护墙”行动中有关地道的情报支援工作有了质的改善。以色列卫星多年来搜集了加沙地带大量的地理空间情报,能够实时自动探测到地形地貌的变化。大规模情报搜集加上大数据融合,使以色列情报人员能够准确完整地绘制加沙地带数百公里的地道网络,能够全面了解地道的深度、厚度等细节,这便能够让军方制定出有效打击方案。一位以色列国防军高级军官称:“多年的工作、即时可用的思维模式以及情报部门所有力量与实战人员的合作,促成了对地道的突破性解决方案。”[12]

3.2 情报支援工作的成效

战斗结果表明,以色列的情报支援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以军对哈马斯进行了高效精确的打击,在11天的战斗中,以军击杀了十余名哈马斯高级指挥官,击毙了150余名伊斯兰圣战组织和哈马斯特工,同时摧毁了哈马斯多个火箭弹发射点、导弹发射器、指挥中心、情报办公室等重要军事设施,对其地道网络也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从深层次看,以色列在此次行动中的情报支援工作对前三次加沙冲突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改善,以色列情报人员利用新兴技术着重解决了如下几对矛盾:搜集力量饱和部署与信息过载的矛盾,目标长期建设与即时获取的矛盾,情报数量与情报质量的矛盾。

具体来看,此次冲突中以色列情报举措对作战的功效体现在如下方面:

a.不断提升的态势感知与情报共享能力助力以军建立信息优势与决策优势。通过部署数字态势评估系统,以军师级部队参谋人员能共享联合态势图,以军在冲突中可实时获取有关敌军的所有信息,包括迫击炮和火箭弹的发射点与落点、敌我部队位置、敌军移动方向,可以说实现了战场的单向透明,达成对敌信息优势。人工智能技术也缓解了信息过载的问题,以色列军方称人工智能可使决策过程建立在实时信息融合的基础上,提供决策支持与自动报告工具,使指挥官“在作战层面实时做出基于信息的决策”[12],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对敌决策优势。

b.人工智能与多维部队大幅提升了打击效率。此次冲突中以军对敌打击的两大特点便是快速和精确:一方面,打击周期被缩短至前所未有的程度。以色列军方称,此次冲突中从探测、定位到攻击目标的闭环时间已缩短了30%~40%。哈马斯刚发射完火箭弹,情监侦力量便计算出发射点坐标并将其传给空中打击力量,火箭弹还未落地,发射阵地就被摧毁了。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从最初的目标指示到最后的评估都可自动生成目标,曾经耗时数天的工作如今最多只需几小时。另一方面,打击将附带损失降至最小。以军在此次冲突中要求对攻击目标要精确到“房子的特定窗户或房间”[12]。即使哈马斯领导人在车内或躲在住宅区内,以色列的打击也能做到没有平民伤亡。同时,集情报与作战于一体的多维部队也深入一线,发挥定点清除、精确打击的传统。

c.大数据与卫星、钻地炸弹的结合挫败了哈马斯的地道战。哈马斯在此次冲突中仍想如2014年那般利用地道打击以军,但以军在地理空间情报方面的准备以及对大数据和钻地炸弹的结合使用使其能在短时间内对哈马斯的地下网络发动了1 500余次攻击,摧毁了15个攻击地道[12],给哈马斯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挫败了其地道战术。可以说,这是以色列情报与作战的双重胜利。

4 未来展望

以色列国防军目前在加沙已经历过四次大规模军事冲突,通过实战,以队在不断增强其情报作战一体化的融合程度,本次“护墙”行动也体现出其情报作战一体化发展到了新高度。

4.1 未来战场的发展趋势

虽然以军面临的战场环境和自身力量结构有其特殊性,但不可否认,此次加沙冲突仍体现出许多未来战场发展的共性趋势:

a.未来战争中情报与效率将成为关键。以色列在此次行动中的快速多维打击表明,未来战场将是多维一体的,全域侦察与打击力量将在战场上广泛分布,并打破军兵种编制限制,根据任务需要近乎实时地拆分,构建不同“杀伤链”,进而对敌构成一张巨大的“杀伤网”,其目的在于提升部队的反应速度,缩短打击周期,而这背后的支撑便是情报,情报需要在各力量间实时共享,提升部队的态势感知能力。

b.多能一体的常设部队将走上战场。此次冲突中,以色列“幽灵”多维部队表现突出,证明“战斗机飞行员、情报部门和地面部队之间可以指挥控制系统以及数据传输,从而能够快速发现敌人,并对其实施快速准确的空袭”。未来这类集情报与全域作战于一体的部队将在战场上发挥关键作用,他们能够缩短打击周期,改变战争进程。这类部队中各力量的联合将是永久性的。但未来这类部队将努力把力量融合下放至战术级,且规模将不会过大,原因既在于控制建设训练的成本,也在于维持部队的灵活性。

c.指挥方式将发生变化。一方面,如上文所述,由于各单元态势感知能力的提升和互联互通的实现,指挥官将难以应对爆炸性增长的即时战场信息,以色列在此次冲突中表明,未来全域战场的指挥将是人机结合的:指挥官聚焦于军事艺术层面,战术细节将交由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任务式指挥依然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指挥官的位置也必须有所调整,以色列国防军自建军一来就有军官身先士卒的传统,历史上以色列营级甚至旅级指挥官都习惯深入前线靠前指挥,但随着战争形态演变,前线已越来越不再是了解情况最清楚的地方,来自战场各处的数据信息经处理分析汇入后方作战中心,随着通信能力的提升,作战中心的态势感知能力将强于前线位置[2],因此,既是为了更好控制战场,又是为降低战术风险,未来中高级指挥官从前线回到后方指挥中心也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4.2 影响以色列国防军情报作战一体化发展的动因

综合来看,以军在加沙冲突的锤炼中一直不断加强其情报与作战的融合,从这次的“护墙”行动中看,其情报作战一体化总体在不断进步,且能适应所面临的特殊战场。以色列特殊的安全环境也使国防军拥有更多实战机会,因此未来以色列将持续推动情报作战一体化发展,此过程将受如下因素影响:第一,现实威胁始终是直接推动因素,战场环境和敌人的变化将促使其情报作战一体化能力建设做出新的调整。第二,以色列自身战争经验教训以及外部新兴理念是思想启迪,以色列情报作战一体化发展的思想来源一方面是历次加沙冲突中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是其他军事强国的新兴军事理念,此次行动正是对俄军“混合战争”理念、美军“全域联合作战”“马赛克战”“杀伤网”理念的实践。第三,资金与国内政策直接影响此轮“新动量”军事改革的推动[6],获得足够的国防预算与稳定的政策支持无疑会助力以军情报作战一体化的新发展。

猜你喜欢
以色列国防军哈马斯加沙
以军持续空袭加沙
环球时报(2022-08-08)2022-08-08 19:13:54
何以为家
哈马斯已经底牌尽出了吗
环球时报(2021-05-19)2021-05-19 09:29:23
以色列国防军装备防弹手雷
轻兵器(2012年21期)2012-04-29 00:44:03
哈马斯停止向以发射火箭弹
环球时报(2009-05-06)2009-05-06 13:28:01
以色列逮捕10名哈马斯高官
环球时报(2009-03-20)2009-03-20 14:11:46
中国人同情苦难加沙
环球时报(2009-01-08)2009-01-08 10:17:33
加沙死讯
“王中之王”——以色列国防军第7装甲旅
军事历史(1999年5期)1999-08-21 02:15:44
“以色列国防军之父”——本—古里安
军事历史(1997年1期)1997-08-20 08: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