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佳园,高 颖,贾利红,冯 也
(黄河水利委员会 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监督局,陕西 榆林 719000)
“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创造性提出“两山论”。基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以及主政浙江的实践,习近平同志把“两山论”概括为“认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个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余村实践总结出的“两山论”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引领中国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1]。2019年9月18日,习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新时期黄河的保护治理提供了路径指南。
晋陕蒙接壤地区地处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与陕北、晋西北黄土高原接壤地带,土地总面积5.4万km2,涉及3省(区)5市14县(旗、区、市)。该区域西北部以风沙滩地地貌为主,东南部以黄土丘陵沟壑地貌为主,气候干旱、少雨多风,多年平均降水量310~490 mm,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自然条件影响,区内植被稀疏,风沙大,水旱、风沙、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属于黄河多沙粗沙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区域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禀赋优越,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之一,是“北煤南运”的核心源地,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深化,区域内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的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人为扰动频繁,加剧了水土流失状况[2],使得晋陕蒙接壤地区成为黄土高原强烈侵蚀中心之一[3]。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晋陕蒙接壤地区经济产业以煤炭产业为主,区域发展以能源开发为主,走的是“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不利于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晋陕蒙接壤地区在“两山论”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领导和管理机构,在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模式下,开展了一系列水土保持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成熟的行业技术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晋陕蒙接壤地区以“减少入河入库泥沙、守好入黄泥沙第一道防线”为目标,突出抓好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流失治理,集中开展拦沙工程建设,多措施、多角度、多方位地拦减入黄泥沙。经过多年的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等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区域内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了双下降。水土流失面积由1999年的46 337.72 km2减少至2020年的24 454.87 km2,减少了21 882.85 km2,降幅达47.22%。水土流失强度明显减弱,以强烈及以上侵蚀强度为主转变为以轻中度侵蚀强度为主[1],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坚持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对生产建设项目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全覆盖,压实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责任和权力清单。截至2021年底,水利部审批的晋陕蒙接壤地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17个,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5 300余个。从2010年开始实现部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全覆盖,2015年开始对36个已验收投产项目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回头看”,填补了对已验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的空白。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2021年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水土保持监督检查3 011项次,对1 339个项目提出了书面整改意见,经过检查督促,目前已有525个项目完成了整改。“严监管”规范了生产建设行为,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
建立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公报发布制度,从2010年开始连续12年发布《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公报》,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和监督管理情况进行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了地方审批生产建设项目督查制度和地方水行政部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落实情况抽查制度等。
水土保持监测实现了从点到面的转变,对黄河多沙粗沙区重点支流开展了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典型小流域监测及野外原型观测,其中红石桥风力侵蚀观测场升级改造工程,已纳入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优化布局工程。从2018年开始实现晋陕蒙接壤区(片)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覆盖,涉及17个县(旗、区、市)6.54万km2的动态监测,监测数据纳入中国水土保持公报,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综合治理、规划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依靠水土保持率,推动地方政府对市县级人民政府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水土保持责任。充分发挥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监督局的作用,进一步强化监督指导职责,建立“流域管理+区域管理”的水土保持联合防治机制。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换。完善水土保持投入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推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调动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积极性,两手发力。做好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工作,提升生态治理要素的利用效率。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升各参与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整合力量,带动水土保持工作整体高质量发展。
以拦沙减沙和土壤保持为水土保持主要目标,构建高标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多措并举,科学布设丘陵地带、砒砂岩地带、风沙地带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丘陵地带以沟道治理为主、沟坡兼治,在沟头布设沟头防护,在支毛沟建设谷坊群、淤地坝;在主沟道修建以骨干坝为主体的坝系工程,同时发展坝系农业;在荒山荒坡和退耕的陡坡上,建设水土保持林,积极开展封山禁牧,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成果,适度发展林畜业;将生产条件较好的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老旧梯田提质改造,提高粮食产量。砒砂岩地带因地制宜、积极推进以沙棘生态林为主的林草植被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大面积封禁治理力度;建立以拦沙坝为主的沟道坝系工程,拦截入黄泥沙。风沙地带建立以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阻沙体系,采取围封、人工种植和飞播林草等措施,减轻风蚀沙害。
创新“小流域+”治理模式。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挖掘土地生产潜力,实现生态、经济融合发展。依托坝系工程,建设高标准梯田,引导发展水土保持生态产业,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结合水土保持工程、林草景观、生态农业等,发展特色乡村休闲旅游。根据水资源承载力,遵循地带性植被分布规律,发展兼顾水土保持和产业升级的经济林草、高碳汇林草。通过水土保持和土地整治,在条件适宜地区发展风能、光能等新能源,在低碳用能的同时,将太阳能发电与现代农业种植和动物养殖相结合,推动实现农场变工厂、田间变车间的生产方式变革。
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以煤炭、化工建设项目为监管重点,加大水土保持监管力度。健全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完善水土保持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执法效能,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摄影、地面站点监测等手段,构建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体系,对重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进行全天候动态监管。强化水土保持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搭建水土保持数字化场景,实现生产建设项目监管一张图展示。
进一步完善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现水土流失数据及相关的基础数据互通共享。在全国监测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合理布设监测站点,尽量利用已有的区域水文站,提高自动化观测水平及数据应急处理能力。
开展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示范区建设,做好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示范和推广,形成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整体提升的良好局面。推动地区内地方水行政单位及企业建设“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大示范区”,率先启动神东先行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神木市水土保持示范县(市)创建工作,形成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创建格局。
在新的形势下,晋陕蒙接壤地区仍需坚守“两山论”,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高水土保持治理成效,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产品生态价值,实现生态、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进而推进晋陕蒙接壤地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