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投入,紧密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目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能力建设,不断强化统筹协调,实施创新举措,双管齐下深化改革,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目前,天津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顶层设计有待加强。二是临床与公共卫生系统割裂,造成医防分离。三是人才队伍配置不合理。四是信息化投入不足。
为此,建议:
一、政府主管部门应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行使其职能。在公共卫生健康体系管理上,要进一步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管理体制与协调机制。在明确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政府保障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多渠道、可持续的筹资机制。要努力建设由政府专项支持、顶层规划、统一标准、整合协同、互联互通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二、以“治未病”理念,构建公共卫生预防体系。要充分认识医防结合的重要意义,明确政府职责,将公共卫生服务与医保结合,使医保由原有的单纯购买医疗服务向购买预防、康复等综合型医疗服务发展。要制定合理的物资储备方案,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储备标准。定期开展应急培训演练,检验物资储备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物资使用的规范性。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人才队伍建设。要制定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规划,解决医疗机构人才匮乏问题。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激励机制,健全相应的薪酬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同时引入高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在待遇、科研经费、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要建立人才培养和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四、完善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全面统筹,以健康档案为核心,实现区域卫生系统联通和共享。要以区为单位建立和完善覆盖区域的慢病监测系统,将现有医疗卫生体系信息化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做到人群监测底数清晰、信息共用。
(天津市委会提供)
数字化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数字中国建设决策部署的自觉行动和总抓手,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基础上的迭代深化。“十四五”时期,“数字浙江”建设迈进新阶段。目前,浙江省小微企业园数字化建设存在数字赋能规划不足、惠企服务质量不高、信息通道壁垒未破、数据集成程度不够等问题。
为此,建议:
一、优化顶层设计,科学统筹数字化发展布局。一是要树立数字赋能意识,将小微企业园数字化建设科学纳入数字产业建设模块,明确产业园区定位。二是要出台个性化扶持政策,在各地建立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实施细则,明确智慧园区评定办法。三是要提升惠企服务吸引力,对入驻企业开展相关奖励、补贴等申报项目培训,多途径吸引行业龙头企业,为园区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和永续经营支持。
二、确立规范体系,合理构建标准化服务业态。一是要加快推动数据规范共享,尽快建立统一标准的底层架构和顶层设计。二是要优化服务管理体制,强化数字化服务商在园区建设中的技术标准化建设,制定平台服务考评和奖惩、评比机制。三是要提高数据交互使用效率。
三、加强产业先导,有效集聚“核心大脑”功能。一是要促进数字与产业深度融合。二是要推进园区与数字社会服务融合,探索在园区数字化平台上集成开放数字社会服务功能,让小微企业园区成为基层数字治理的载体。三是要开展“产业大脑”与园区模块融合建设,以“产业大脑”数据平台为发展核心,以园区平台为重要载体,将园区数字建设纳入“产业大脑”子模块建设序列,实现“一脑治经济,两端同赋能”。
四、夯实运营基础,深度强化多元化平台保障。一是要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二是要健全园区平台评估认定体系。三是要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育力度,建立数字化园区人才定向培养产学研合作基地,推行数字化园区人才认证培训,创造数字服务专业人才引育的良好环境。
(浙江省委会提供)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可高效整合科研优势资源,并通过团队协同创新,催生创新成果,在现代化科研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安徽地方高校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匮乏,学术成果不多,在合作研究、团队攻关、协同创新能力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此,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将团队重点项目放在资源分配的关键环节,优先支持科研创新团队对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要加大对现有国家级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使其逐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积极搭建研究平台。高校应改善研究平台建设的条件,搭建跨学科的交叉合作平台,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以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作为依托,组建既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又具有较强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
三、聘请与培养团队带头人。要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以优厚的待遇聘请学术成就卓越的带头人,以建设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高质量团队。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培养基地,设立培养基金,为领军人才成长创造条件、营造氛围。
四、打通产学研一体化通道。从科研创新团队产生科研成果到企业运用科研成果,要打通产学研一体化通道。要从团队中遴选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带入企业,协助企业攻克关键性技术难题。
(安徽省委会提供)
宁夏“因黄河而存、由黄河而兴”。397 公里的黄河流域宁夏段穿越卫宁平原和银川平原的10个市县(区),流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43.2%,聚集了全区57%的人口和80%以上的产业,创造了全区90%的财政收入,是全区工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目前,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环境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水生态健康欠佳,生态系统脆弱。二是环境与发展矛盾突出,发展动力不足。三是生态保护欠账多,监管能力不足。
为此,建议:
一、构建科学的黄河流域生态发展机制。自治区发改委牵头,系统研究、评估气候变化和工农业生产对流域水循环、生态系统等的影响,推动顶层设计的科学化、整体化、规范化。要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科学的黄河流域生态发展机制,创新有宁夏特色的黄河生态发展模式。
二、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强与沿黄省区间的协同合作。要积极对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发展规划,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协调治理、统筹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促进沿黄省区生态保护联动协调机制建立,加强与沿黄省区间合作;推动银川市融入重点城市经济圈,成为西部中心城市,带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完善生态保护治理措施,保障生态发展。要做好生态网络覆盖和防治体系现代化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举措。一是要建立、完善流域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明确流域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赔偿磋商、生态修复的实施规则。二是要建立、完善生态补偿制度,鼓励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
四、弘扬、传承有宁夏特色的黄河文化。宁夏引黄灌溉历史悠久,属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弘扬、传承“塞北江南”黄河文化,对坚定文化自信、促进黄河生态发展、提升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宣传、文化部门要以新思维系统谋划,深度嫁接产业融入现代生活,有机融合黄河生态发展理念,讲好宁夏故事。
(宁夏区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