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有淮
良好的民风、民俗是孕育中华经典的重要元素。在老年大学,有计划地设置民俗文化课,对于增强老年学员文化自信、丰富教学内容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民俗文化课不仅具有激励、凝聚和娱乐功能,其重要意义还在于:
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民俗文化课是一门极富情感的人文课程,老年学员长期浸润在本土文化的习俗中,更易产生浓厚的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问卷调查表明,民俗文化课是最受学员欢迎的课程之一。
提高学员的文化自信。有意识地开设民俗文化课,可以有效加强乡土文化宣传,引导学员欣赏中国民俗文化,提高其文化自信。同时,学员通过了解和关注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可以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提高学员的探究能力。老年学员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收集、归纳、提炼自己所熟知的民俗、民风资料,探究地方习俗的来源,提出个人观点,并对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加以升华,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可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层次设计教案。主要课程的设置可分为:
传统体育。这是由民众创造、在民间流传并融入民众生活习惯的体育活动,既是体育文化,也是生活文化。如当地的武术、蹴球、赛龙舟等。
民间技艺。即经过千百年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每一门技艺都有本民族的印记,凝聚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如扎彩、剪纸、根雕等。
民间曲艺。这是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其本质特征是以“口语”来叙述故事,并反映社会生活。如大鼓、皮影、木偶戏等。
民间舞蹈。这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日常生活习俗及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如舞龙灯、打莲湘、旱船等。
传统民歌。民歌饱含着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过程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如以陕北民歌、沂蒙小调为代表的各地民歌。
传统节日。积淀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设立专科。根据学员的多少,可以单科独进,也可以多班、多科并进。
见缝插针。在民俗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在器乐、声乐、舞蹈班嵌入一些课时,教授当地民歌、传统舞蹈;在太极剑、太极拳班可适当插入一些民间武术教学。
远程教育。利用网上教育资源教学各地的民俗文化,如东北秧歌、广西民歌、信天游等。
举办讲座。利用当地民俗博物馆的资源,举办方言谚语、家谱祠堂、庙会等专题讲座。
组织活动。可根据相关节日,组织学员参加灯谜制作、龙舟比赛、包粽子、搓元宵、小吃烹饪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