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权视角下的网络话语失序问题及其治理

2022-12-28 11:10:35静,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失序话语权网络平台

张 静, 白 虹

(武汉轻工大学 管理学院, 武汉 430048)

法国思想家福柯说:“话语即权力。”一个人的影响力往往体现在他的话语权上,以往掌握话语权的大多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但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这一格局。网络技术内嵌着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取向,使得受众不必依靠政治、经济力量便可发声[1]。表面上看,网络技术赋予人们话语权是激发公民参政热情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话语失序现象不断出现,成为政府管理部门治理网络空间时需面对的新挑战。为此,从技术赋权的视角出发,全面总结各种网络话语失序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探索网络话语失序的治理之道,对于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和实现网络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话语失序的问题表现

网络话语失序是指网络空间内的相关话语和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违反了网络话语规范而产生的话语秩序混乱现象。由于网络空间具有自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人人享有话语权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就某个热点话题展开激烈讨论并在网络空间内转发,从而衍生出网络舆情危机,冲击网络话语正常秩序。

(一)网络话语主体失去理性

网络话语主体是网络话语的生产者,其话语表达和行为对网络话语秩序有根本性的影响。网络话语失序首先表现在网络话语主体失去理性方面。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营销号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这类自媒体往往会根据受众喜好、以流量和利益为目的发布特定内容,使大众处于“信息茧房”当中。长时间接触同质化的信息,势必会消解人们的思考能力,造成人的非理性。这种非理性主要表现为“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一开始便具备某种偏向,在经过不断强化后,群体朝着偏离的方向持续移动,以致最后产生更为极端的想法和观念[2]。个体在加入网络群体之后,为了避免自己被孤立往往会迎合群体,逐渐变得非理性,选择追随群体内有偏向的观点,如此势必会造成网络群体观点偏激化,扰乱网络话语秩序。比如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有些网民造谣“国家粮食储备不足”并且在微博、微信上不断转发,随后很多信以为真的人也不断转发评论。这一乱象不仅造成网络空间话语秩序的混乱,还对现实社会的公共秩序造成了破坏。而且在非理性观点和言语的引导下,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也为更多网民“自由行动”提供了便利,网络话语主体频频出现不顾伦理道德的失范行为。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郑州郭某鹏”事件发生后,不少网友开始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实施网络暴力,一些媒体还将当事人的姓名、住址等隐私信息在网络上曝光,完全忽视了基本的伦理规范。

(二)网络话语内容失去真实性

网络话语内容集中反映的是大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以及大众的现实需求,对于治理主体来说,真实的网络话语内容是了解和解决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要信息源。从根本上来说,网络技术赋予社会大众新型的话语权,就是要利用网络技术所具有的自由和平等优势来提高大众的民主参政意识,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建言献策。但是,近年来网络空间内出现的种种乱象不仅没有提高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反而出现更多无效和虚假的信息。一方面,在崇尚个体理性的现代网络话语价值导向下,一些网民为满足自身非理性心理、政治意识或经济利益的需要,生产或传播与事实相违背的话语内容[3]。自网络技术普及以来,各类网络谣言满天飞,这些虚假的网络话语内容在网络空间内传播极易衍生出一系列“次生灾害”,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还存在网络话语内容“被动”失真的问题。网络空间可以说是一个信息不断被创造、复制和传播的空间,但在创造、复制、传播的过程中,文本有可能发生“变异”[4]。在真实信息被发布到网上后,网民群体会带着各自的目的复制和转发,经过轮番的复制和转发之后,原来的信息会逐渐扭曲变形。在网络空间内不断流转的扭曲信息如果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就很有可能会演化成网络舆情事件。

(三)现实话语权威主体在网络中失去威信

现实场景中,政府往往拥有最大的公信力,并牢牢掌握着话语权,但在网络空间中,话语主体的身份、能力等被遮蔽,每一个话语主体都是平等的[5]。网络技术在赋予话语主体权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在网络空间内的公信力和话语影响力。一方面,网络空间话语的失真给网民群体造成一种刻板印象,即凡是网上发布的信息都有可能是假的。因此,对于政府部门在网上发布的信息,网民们往往也会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相关部门的确在某些工作上存在疏漏,而这些疏漏一旦被网民群体发现,就会被进一步放大并传播,被网民群体所诟病。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各方人士积极捐款捐物,并身体力行地投入抗疫工作,但是在一些地区对捐赠物资的公示出现问题之后,网络舆论迅速发酵,网民的话语身份意识也开始增强,逐渐表现出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不满。由此,这些现实社会中的话语权威主体的威信在网络空间内会一步步被消解。

二、网络话语失序的原因分析

从表面上看,网络空间内出现的种种话语失序现象是大众受到各种信息刺激却没有受到正确引导所造成的,但实际上,网络话语秩序受到话语主体、利益导向、对话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网民群体争夺话语权但缺乏理性判断力

人人都有自我表达的能力,但并不是人人都享有充分的话语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话语场建立起来,网民们人人都有麦克风,能够在话语场内自由地表达观点,对一些社会事件进行评论和转发,以期争夺话语权并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和存在感。在任何热点事件和话题上,大众为争夺话语权都会积极发言。比如新冠肺炎疫情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对人们内心造成的冲击和对社会的影响是难以形容的,而且在疫情期间我国采取了严格的封闭管理措施,人们的社交活动受到了极大限制,几乎只能通过网络来与外界联系,网民群体对疫情的关注极为密切。一方面,人们想要通过疫情这一热点事件来争夺话语权,博得更多人的认同;另一方面,在疫情严重和管理严格的情况下,人们处在一种惊慌不安的状态,这种焦灼情绪往往会使大众更加不理性。由于缺乏理性判断力,疫情期间,很多网民会在朋友圈里转发和扩散一些虚假消息,导致网络话语失序。

(二)网络平台的经济利益导向侵蚀公共精神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不是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来显现的,而是通过场域内的人员交流和对话而显现的。因此,就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而言,网络空间也已经成为一种公共场域。但在当前各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网络也更多是被当作创造经济利益的工具,网络空间内的市场主体并不关心自己能否为网络消费者提供经济学家所说的“公共产品”,而只关注自己如何才能从中获取经济利益。在这种经济利益主导下,各网络平台并不会把网民当作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公共利益的理性公民,更不会致力于传播公共价值;相反,网络平台清楚地了解网民作为个体消费者拥有各自的偏好,他们会选择对自己想要的信息进行过滤[6]。所以在经济利益导向的驱使下,一方面,网络平台会更倾向于夸大其词地报道一些热点事件,使得网民片面地看待和思考问题,造成社会大众情绪的极端化;另一方面,网络平台还会抓住消费者的猎奇心理、根据消费者的喜好推送消息,以获得更多的阅读量来博取经济利益。网络平台的这种经济利益导向,不仅逐步消解了其宣扬公共精神的功能,而且也进一步侵蚀了网民群体的公共精神。

(三)网络空间内政民话语沟通不畅

沟通是信任的基础,只有政民之间实现良好的沟通,政府部门所做的工作才能够被人民群众理解,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而政民之间话语沟通不畅,则会招来人民群众的猜疑和误解。政府部门在网络空间内的权威消解,从根本上来讲是政民之间缺乏良好沟通造成的。首先,政府部门网站不仅是政府部门的发声地,也是网民群体与政府部门沟通交流最频繁的地方,但是某些政府部门网站,尤其是一些基层政府部门网站消息更新缓慢,不能与网民的话题保持同步,导致政民之间产生话语鸿沟。其次,某些政府部门网站还存在缺少互动版块或互动不足的现象,这不仅反映出这些政府部门对与人民群众沟通的不重视,还体现出政民之间关系不够亲密,而政民长时间缺乏互动会使得关系生疏。最后,尽管某些政府部门网站与网民群体互动频繁,但还存在不接地气、言语过于正式严肃等问题。互动频繁并不代表着政民之间沟通顺畅,有效的沟通应该是政府与人民群众进行平等对话,政府以一种亲和的语气与人民群众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严肃的程式化语言只会增大网民群体与政府部门的距离,使政府难以获得网民群体的认同和信任。

三、网络话语失序的治理对策

网络话语失序现象是多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通过反思这些现象和原因,应该从多个方面着手,构建良好的网络话语秩序,为网络空间治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对话环境。

(一)提高网络空间主体素质,形成道德自律

网络空间主体之间的互动形成了网络话语场,由此,真正导致整个网络话语场失序的是网络空间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失范的表达和行为。从根源上来说,影响网络空间话语秩序的是网民,是网络消费者,因为有了他们的消费需求,网络平台才会为了迎合他们的需求而故意制造话题点。但网络平台只顾追逐经济利益,忽视公共精神和伦理规范,进而造成网络话语秩序更加混乱,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要从根源上解决网络话语失序问题,必须从提升网民素质和提高网络平台责任意识入手。首先,要提倡网民群体以平和包容的态度表达观点,形成网民群体道德自律,让网民不以偏激的态度发泄情绪,提高网络空间话语的理性化、文明化程度。尤其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相关部门要及时安抚网民情绪,避免网民群体情绪化的话语表达充斥网络空间。其次,要增强网络平台的责任意识,积极倡导网络平台承担起社会责任,形成自律。同时,要呼吁网民对网络平台进行监督,并鼓励网络平台相互监督,还要建立网络平台评估指标体系,对网络平台进行定期评估,引导网络平台纠正问题,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总之,在网络空间内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络主体传播话语正能量,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文明建设活动,提高网络群体的公民意识,弘扬公共精神。

(二)利用新技术和法律工具,保证网络话语真实性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覆盖,网络群体的范围日益扩大,网络群体之间的沟通对话也日益增多,不真实的网络话语内容对整个网络话语生态造成破坏。因此,要真正稳定网络话语秩序,保证网络话语内容真实性是重要前提。网络话语内容不真实表现为网络谣言和网络话语内容被扭曲,对于这两点来说,除了要提升网络话语主体的道德素质、发挥价值理性的作用之外,还应该借助一些新技术和法律工具,并将这两种手段进行融合。一方面,网络空间建立在技术文明之上,技术产生的问题也应当由新的技术来克服,因此应该利用新兴网络技术从根本上消除网络谣言和网络话语内容扭曲现象。例如,可以利用近年来兴起的区块链技术来记录和审核网络话语主体发表的意见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对网络谣言的发布者进行追踪和定位,还能够保证网络话语在传播过程中不被肆意篡改。另一方面,应该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来应对网络话语不真实问题,保证对网络话语内容不真实现象的治理有法可依,还要进一步完善并明确惩罚性的法律条文,对网民群体形成威慑力,从而保证网络话语内容的真实性。

(三)搭建政民网络互动平台,提升政府公信力

网络空间话语失序背后的话语权争夺战愈演愈烈,其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网络群体话语权意识的觉醒,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大众期待能够和政府部门进行平等对话。政府管理部门可以进一步完善网络空间对话机制,搭建网络互动平台,以保证能和公众展开平等对话,达成共识,进一步提高政府在网络空间中的公信力,从而能够主导网络话语秩序构建。首先,要在更多领域运用网络工具以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比如,在政策监督、公共卫生、生态治理等领域内利用网络媒介推动政民交流,逐步在各个领域实现政民交流常态化。要善于发挥网络平台的对话和舆情疏导功能,更多借助微博、微信等生活化的社交软件开展沟通交流,实现政民交流常态化。其次,对于网络群体的民意表达,政府部门要及时回应,真诚地面对大众提出的问题,认真听取大众的建议,积极解决问题,消除大众顾虑。另外,要真正实现政民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平等对话,政府管理部门还必须以一种尊重和真诚的态度与公众进行对话,以提高政府话语的公信力、亲和力和感染力[7]。

四、结语

社会大众受益于网络技术,获得了新型话语权,但由于其自身容易在非理性情况下盲目争夺话语权,加之网络平台过分追逐经济利益,在政府网络话语权威消解以致无法有力主导话语秩序的情况下,极易产生网络话语失序现象。政府管理部门应当引导网络空间主体形成道德自律,搭建网络对话平台,实现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良好互动,同时借助法律工具和新兴技术手段保障网络话语秩序,从而建设良好的话语生态,早日实现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

猜你喜欢
失序话语权网络平台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越控制,越失序
越控制越失序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06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46
在失序中选择
在失序中选择
作文新天地(2017年7期)2017-04-11 10:40:08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