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新课标,用好高中思政新教材*

2022-12-28 09:18刘顺然江苏省如皋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新教材逻辑思政

刘顺然|江苏省如皋中学

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新教材”),凸显思想政治课程关键作用,打破原有教材体系,整体建构、分块安排,旨在以全新的架构设计,更好地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提升高中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素养。

新教材的设计理念颇具前瞻性,但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1)涉及的未解释概念多,理解难度大;(2)大段引用原文件,缺少中心句,记忆难度大;(3)部分新增模块内容烦琐,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内涵、要求与意义,表述多有交叉,必修一中的“新中国成立与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在必修三中重复出现,表述略有不同;(4)必修二注重对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介绍,但价格、消费、企业经营成功等学生感兴趣、有思维含量的内容被移除或弱化;(5)学生在学完必修一至必修三后,在选科分班时,较少选择思政学科,使思政学科遭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

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全新的教材,必然具有全新的挑战与期待,而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也必须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因此,教师应通过自身的转变带动课堂的转变,让新教材可亲、可教、可学、可测,实现教材逻辑与教学逻辑、知识逻辑与问题逻辑的有机统一,使之在学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发挥思政学科的独特作用。

一、面对思政新教材,必须打破安于现状的思维惯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理论品质。按规律办事,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需要我们乐见新事物,理解、接纳、支持新事物,反对墨守成规、固守既往的思维惰性。

新教材中崭新的逻辑顺序、新知及其表达方式、与老教材观点相左的部分说法等,往往会颠覆教师既有的知识储备。此时,他们的既有知识优势甚至会成为应对新教材的劣势。在这样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中,自然少不了疲惫、痛苦与纠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学科站位,积极转变心态,投入更多精力去适应并研究新教材,先做学生,再做老师。同时,教师应拒绝吃老本,狠下一番苦功夫,研究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用好教师教学用书等,切忌“穿新鞋、走老路”,用既有惯性认知曲解新教材。

新教材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面对教材的变革,排斥和拒绝无异于螳臂挡车,教师唯有积极适应,及早融入,方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实现人才培养与自我成长的良性互动。

二、把脉思政新教材,需要重构严谨科学的知识网络

新教材打破老教材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编排体例,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于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从理想信念教育入手,引导学生在认知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深刻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深度认同中国共产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继而具体了解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的基本知识。思想政治是特别贴近生活与实际、极具思辨价值与理论深度的学科,选修思政学科的学生:一要具有全球视野,能够理性看待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二要增强法治意识,用法治思维看待现实生活;三要提升逻辑思维素养,为创新型社会建设厚积思维底蕴。

新教材是一个严整的体系,兼具基础性、知识性、时代性、导向性等特征。全面把握新教材,可以依据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认知顺序。必修一介绍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重点分析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必修二介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引领发展的新理念、新格局,帮助学生宏观认知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必修三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一逻辑顺序组织编排,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与路径。必修四将哲学与文化合二为一:哲学模块打破原先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的逻辑框架,整合成“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唯物论与辩证法)”“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论与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唯心史观;文化模块则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线,明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应有的态度,重点分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必然与路径目标。

选择性必修一的主线是研究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与国际组织,介绍主权国家的内容与形式(包括政权组织形式与结构形式、政党与利益集团)。对国际组织的分析,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顺序,重点介绍联合国以及与中国关联度较高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新兴国际组织。选择性必修二围绕法治中国主线,粗线条介绍民法典中与工作、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涉及婚姻家庭、就业创业等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争议与纠纷化解的法治化路径选择。选择性必修三突出对高中生科学精神的培塑,助力学生掌握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方法,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养成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良好习惯。

宏观的知识架构依托于微观的概念、判断与推理。重构新的知识网,既要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总览,又要有对教材细致全面的阅读研究。从目题、框题、课题到单元,教师应当在总体架构下精研深究。这不仅要发挥资深教师对教学的把控优势,也要凸显新形势下备课组、教研组团队协同的合作优势,以有效克服个体思维的局限性。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特别是权威或官方网络资源的标准化界定,辅之以切实的校际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精心打磨,建构更加完善的新教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摆脱凌乱无序、一地鸡毛的学科印象,形成科学严谨、层次清晰、高效实用的思维导图,以清晰明朗的知识积淀助推学科素养的提升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飞跃。

三、理解思政新教材,既要接“天线”,又要接“地气”

新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凸显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由传统的知识“仓库”转变为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工具与指南。理解新教材,教师必须瞄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培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全面、及时地引导学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定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唯有如此,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

理解新教材,既要有形而上的价值引领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也要有形而下的具象话题依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新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资源(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综合探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会事件以及高中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落到实处,将理想信念价值观培塑融入鲜活的真实情境,切合不同年级高中生的群体性格、认知实际与思维特点,领会新教材设计的逻辑走向。唯有如此,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才能达到应有的厚度。然后,教师使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对相关概念、观点作必要、权威的解释,使学生在关注国家宏观政策、措施的同时,体会教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独特价值。教师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帮助学生消除理论恐惧,化解记忆障碍,打破学科偏见,实现乐学会学。

四、用好思政新教材,应探索指向素养生成的教学范式

基于新教材的变革,思政课教学应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致力于探索有利于素养生成、能力提升的高效课堂教学形式。因此,教师需要系统领会新教材的设计理念与逻辑架构,吸纳不同课堂模式的优势,优化自己的教学样式,不断提升高中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实现课堂教学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教师既要尊重教材,又要不拘泥于教材。首先,教师要在提升自身理论功底的同时,增强团队意识,反对个人英雄主义。教师要通过集体备课打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课件、反思教学问题,运用集体智慧提升备课实效。其次,教师要坚持备教材与备学生相结合,在对教材宏观把握和微观深耕的基础上,于无疑处生疑,于有疑处释疑,切不可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教师应站在不同学生群体的视角审视教材,通过查找原文,参考专家观点、文献解读,多追问“为什么”,让备课见深度、显个性,杜绝“望文生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等现象。再次,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调整与简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例如,必修三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整合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的内涵与要求,在抓准关键词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间的异与同。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准确把脉“议题式教学”的旨归。从“知识点”教学转向“基本观点”教学,从重视“教”转向关注“学”,从议题到情境再到问题,是新教材教学的革命性变化。不论是主张立人、立根、立身的南通“立学课堂”,还是倡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课堂,或者彰显“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的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没有最好的教学方式,只有更适合的教学方式。我们必须反对核心素养培塑与议题式教学推进的形式主义操作,反对将教学过程固化,反对用一种教学范式演绎所有教学内容。我们应当区分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要求,以及同一课型下不同教学内容的授课样式选择。新教材背景下,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范式建模,坚持以生为本,着眼学生成长需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坚持“议题(问题)、情境、任务、合作、交往”服务于教学内容、渗透于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会学”,充分信赖学生,巧于设计问题,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研讨,参与教材探究。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将新教材中的内容原样推给学生,就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如何灵活驾驭议题式教学模式,将政治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时代给每一位高中思政教师出的课题。

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合理延伸与必要补充。对饱含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的新教材的学习,当然不应局限于课堂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政治学习兴趣小组,使其在参加调研走访、志愿活动、主题辩论等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拓展知识面与信息源,提高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与领悟力,增强使命担当。

五、接纳思政新教材,需要学习过程与效果和谐共进

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指向学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政课教学评价,不应囿于传统思维局限,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实际,建构融“情境、学科任务、内容”于一体的测评体系,将考查置于具体、必要的情境之中,恰当设计学科任务,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命题者可优化试卷结构,以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江苏作为选修学科自主命题省份,基于新教材的思政学科试卷,在题量、题型、分值与考试时间上有显著变化。选择题部分,由原先的33题减为15题,每题分值由2分变为3分,题干信息明显增加,选项难度设置显著提升。非选择题由原先的9小问减为6小问,每小问赋分较原先有所增加。考试时间也由100分钟减为75分钟。由于试卷阅读信息量增大,学生难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命题意图不能有效达成。因此,适当压缩情境信息量,合理设置问题要求,减少问题中套问题的现象,可能更利于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其次,命题者可创新试题设计,以考查学生的研判表达能力。指向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应避开大量刷题形成的解题惯性,避免将考查聚焦于文字游戏、模糊不清的悬疑命题或与解决实际问题无关的是非判断上,应当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塑学生研判与解决复杂、不确定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命题者应创新问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聚焦实质问题、准确提炼观点、恰当运用理论知识和历史材料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等能力,重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引导学生打破以知识逻辑为主线的知识堆砌式答题套路,坚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实现问题的真分析与真解决。

当然,新教材从编写、使用到完善是一个有机衔接的过程,要在实践中一步步走向成熟,需要充分听取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意见,回应现实关切。例如,哲学模块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深刻影响学生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形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极其普遍,完全可以在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部分加以介绍,这对于学生深刻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确把握学习与生活中的成败得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高中思政教材在改革中求变、求新、求实,一线师生也应共同参与这一创造性演绎的过程,以实现教材逻辑、备课逻辑、学习逻辑与考试逻辑的内在统一,让高中思政学科真正成为思政科学。□◢

猜你喜欢
新教材逻辑思政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思政课“需求侧”